法治思维与依法治国

点赞:9844 浏览:425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法治”是贯穿十八大报告的主题词之一,凸显法治在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且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表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将要统一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中.从“法制观念”到“法治思维”,从“依法办事能力”到“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是我国执政治国理念的创新和升华.

关 键 词 法治思维 内涵 应用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也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要求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执政,要求领导干部在对法治的认识上,更加注重法治的本体性价值;在行为模式上,更加注重法治的基础性作用.可以预见,这将是法治理念、法律知识、法治信仰以及法治自信循环往复和不断攀升的过程,构成一个由思维到实践更为完整、更为统一的领导干部推进法治的工作体系.

1法治思维提出的时代背景

1.1治国方略的历史嬗变

中国传统的治国之术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观,时而德治、法治独行,时而德法并举,而汉武帝以后,“德法并举”便成为历代治国方略的主流.无论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宣传的“朕即国家”,还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还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无法无天”都可以归之为人治的类型.通常的概念就是:高度集权制的社会叫人治社会,高度制的社会叫法治社会.“人治”与“法治”皆是经国济民的工具,善用者多昌,逆之者多亡,铁证在历史里随处可见.常言:“水能戴舟,亦能覆舟,火以薪传,亦以薪尽”工具本身并无绝对的优劣,其价值之高低全视乎使用者所拥抱的心态和所施展的手法.从我国治国方略的历史嬗变可以看到我国封建影响难消除,人治思想、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就其最本质的意义上看,如果个人意志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个人的权威能够超越法律的权威,就可以将其理解为人治社会.

1.2法治思维新理念

中外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成熟发达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其实,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越加重视法治在治理一个国家当中的重要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反思“”期间破坏法制的惨痛教训,作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决定.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由此进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经济基础,也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党的十六大又把“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即实现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法治国家”,进一步强调了法治建设在时间上的紧迫性,显示出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对法治的提法则更进了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且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是对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进一步升华,也表明了执政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大之后,执政党进一步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新命题,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法治中国建设其作为一种探索中国未来法治走向的实践活动,其为法治思维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是法治思维的最终归宿之所在.

法治思维与依法治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法治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法治思维的内涵及其应用应遵守的基本要求

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将法律规定、法律知识、法治理念付诸实施的认识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无论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还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都亟需各级领导干部培养法治思维和提升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

2.1合法性是践行法治思维的逻辑起点

法律至上指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任何社会活动的主体都必须遵守法律,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说过,“在专制国家国王就是法律,在自由国家法律成为国王”.法律能否成为国王,这是法治和人治的根本区别.

2.2主权在民是践行法治思维最基本的宪法原则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来源和目的.人民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对政府既授权又限权.以人为本,保护人权,实则是保障公民个人人权,规范公权,有效防止政府的侵害.要把“为人民怎么写作”的传统思维,进一步转化为保障每个公民合法权利的法治思维,要依法保障以公民财产权为核心的各种权利.法治必然要以保护人权作为重要内容,才能成为法治国家与非法国家的重要标志.

2.3公平正义是践行法治思维的价值尺度

法治思维要求公权力的运用要以追求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价值尺度,这是法治思维的价值性内容.“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法治不仅要追求实质正义,同时也要追求形式正义.作为看得见的正义,程序正义不仅是实体正义的保障,而且还有其独立的价值.因此,法治思维要求公权力行使者在作出重大决策、实施行政行为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坚决抵制重结果、轻过程,重实体、轻程序的旧有思维,树立程序正义、违反程序即违法的观念.公平正义的另一个要求,是在制定规则时,不能只考虑多数人,而忽视了少数人的利益诉求.要兼顾各类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寻找各方的最大公约数.

2.4遵守程序是践行法治思维的重要保障

从现代法治的理论基础来看,实行法治的动机就在于限制公权力的滥用,保障人的自由发展,而限制公权力滥用的一种重要途径就是通过程序.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程序就是看得见的正义,也是实体正义的根本保障.

2.5树立法律权威是践行法治思维的根本要求 践行法治思维,必须以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为根本要求.必须使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体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为最高权威.执政党的任何行为必须依据法律,而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3提高法治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及途径

3.1法治思维是时代的呼唤

法治思维符合现代政府管理的时代特征.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深化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必须把领导干部已习惯的行政思维、领导思维、管理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领导干部要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典范.在法律的框架下,在法治的轨道上,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有一种较强的文化自觉精神,加强和提升学习能力,要把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应成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和管理社会的基本功.

法治思维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桥梁.中国已经以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形象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技信息的发展,把世界人类推进到了以另一种生存竞争方式为主的时代,这就是和平竞争.和平竞争,就是各个国家纷纷以先进的制度、人权、科技、发展等为目标,来展示自身的感召力和魅力,造成一种同化效应,吸引世界的国家向自己学习,最终走向同一条文明进步的道路.作为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首先必须遵从和奉行世界公认的普世价值观.普世价值观的要义就是政治和人权,而法治是与现代相伴而生,密切相连的.

法治思维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的理念反复被重申,法律的作用不断被强化,成为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显著标志.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政,是新时期党对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随着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理念的深入宣传和全面贯彻,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规则意识、法治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法治思维意识和能力由上而下呈递减的趋势.

3.2法治思维如何来

让法治思维入脑入心首先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常态化的法治培训规划.“笔下一滴墨,胸中百卷书”.渊博的法律知识是提高法治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法律原则是法治思维之纲,法治精神是法治思维之魂.不仅要学习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还要学习相应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这样有助于真正领会法律精神.法治思维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习惯,脱离开活生生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治思维习惯,而这种法治思维习惯的养成又以克服原有的不良思维惯为前提.权力机关在处理法律问题时,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评判某种行为是否合法,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问题,都应当运用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标准作出理性判断.当代世界级法学家伯尔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仅靠简单地学习和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入心入脑、奉之于精神神龛之上去顶礼膜拜、去真心信服.要使思维习惯上升为一种法律信仰,使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鱼因水的存在而有了生命,水因鱼的存在而有了活力.法治环境与法治思维的关系就像水和鱼的关系一样,法治思维增强了,会自然促进法律手段的运用;法律手段运用多了和运用有效了,自然会改善法治环境,而法治环境改善了,又会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公权力执掌者的法治思维的提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领导干部只有充分具备了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才能依法履职、依法决策,才能推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定将显示出无比旺盛的活力,走向无限美好的未来.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