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与

点赞:30945 浏览:1442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今年来,随着大学的日益扩招,在校大学生的违法犯罪事件也日益增多,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大学生法律素养存在的问题中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 键 词 】法律素养;法律意识

当代社会,对国民素质的关注主要在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方面,而对法治问题的关注主要在国家的立法和依法行政方面,很少有人关注到国民的法律素养尤其是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一大部分学生把在校生的法律问题仅仅归结到刑事案件一类,所以在很多大学生看来,法律似乎离他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不会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另一方面又觉得,在大学校园这个稳定和谐的环境中,基本不会出现发生与法律有关的事情.但事实上,在校生常见的法律问题有很多,除了盗窃、打架斗殴致人受伤等刑事问题外,还有许多例如于打工讨薪、签订就业协议、恶意欠款等民事问题,而大部分学生又严重缺乏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一)法律知识欠缺

法律知识是形成良好法律素养的前提、基础和重要内容,而现在很多高校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除了偶尔的选修课程中会设置一门法律相关的课程外,其余在校期间很少有法律知识的学习,甚至大学四年都没有学过任何法律课程.当前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法律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种媒体的法制类栏目,致使很多学生触犯了法律全然不知,遇到问题也不会有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法律意识欠缺

很多在校大学生认为只要不犯法,学不学法、知不知法无关紧要.出现法律纠纷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是否存在违反义务性或者禁止性规定的行为,而不是首先考虑自己的权利是不是遭到了侵害.这种传统思维的影响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大学生知法、用法的意识淡薄,不知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于从事违法犯罪行为.大学生违法事例从以下事例中窥见一斑: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生马加爵的恶性杀人案件,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的硫酸泼熊事件以及来自大学校园的一些暴力事件,药家鑫事件等.

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法律信仰不足

法律信仰是人们出于对法律的依赖感或神圣感而生产的心理感受,在行为上则体现为对法律过程的参与.现实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让大学生们失去了对法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也很少有大学生主动参与法律过程,因此大学生对法律的进一步显现.

二、法律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伴随着城乡差距的加大,社会分配不公等现象,这对敏感的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心理冲击,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贫富悬殊、权力地位差别、不可抵挡的提前消费和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人格扭曲.还有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校园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网络不良资讯、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也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极富有渲染力的网络不良资讯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网民长期处于虚拟环境中,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正确认识,可能导致孤僻、冷漠、对社会反感、信仰迷茫、缺乏责任感,甚至导致人格畸变、诱发犯罪.这些法治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使法律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法的感知和敬畏,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实效.

(二)教育因素

首先,法治教育在个人成长历程相似度检测入较晚,从小学到中学,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对中小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近年来,高等教育虽然一直在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真正涉及到法律层面的教育还是少之又少.学校的“法治教育”一直从属于“德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这就会降低学生从小法律素养培育的成效.法律素养的培养没有从源头抓起,而是就事论事,遇事才讲.而实际上,法治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只有如此才能树立牢固的法治观念.其次,目前各高校比较注重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科研成就,而对法制教育则显得缺乏力度.很多高校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这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想和理念了.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在校大学生大都是18—24岁的青年,正处在生理、心理渐趋成熟时期,该阶段的大学生较冲动敏感,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很多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素来养成自我为中心,行事我行我素,不能或很少考虑理解和宽容他人.大学期间大部分学生常常处于学习、生活、恋爱以及就业等多种压力下,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与发泄,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抑郁,形成不健康的人格心理.


(四)家庭因素

家庭式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的理想、情操、道德、性格、情趣的形成,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深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为此,社会学家把家庭看作是预防青少年违法违纪的第一道防线.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父母之间的和睦关系等,都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稳重、成熟、善良的性格,是他们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更有自信,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的挑战和挫折.相反,支离破碎的家庭,紧张的家庭气氛,家长不良的生活习惯,则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冷漠、粗暴的性格,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容易走极端.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法制教育是“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和“消化”规范的教育.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对法治的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更多地来源于高校本身的各项管理制度,高校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本身是否合法,实施规章管理制度的程序是否得当,是大学生在实践中建立法律信仰的最直接感受.因此,高校的法治环境对在校生法律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高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坚决予以执行,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法治环境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环境,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法律活动,激发学生对于法律现象给予关注的热情和兴趣.

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让大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到法制教育,为学生营造一种法制教育氛围.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制教育、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讲座、模拟法庭、组建法律社团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体验机会,提高同学们参与法律的热情和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的能力.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校生大都处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意志不坚强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遇到事情容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因此,学校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增强学生对复杂环境抵抗的心理素质.学校要有针对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认识自我缺陷,缓解焦虑情绪,化解矛盾,消除自卑感,矫正不良行为,提高他们正确认识和应对各种事情的能力,避免因为心里障碍而引发的违法违纪行为.此外,还要格外关心后进生和“前科”生,要积极鼓励他们,用心关爱他们,感化他们,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四)加强日常管理,依法规范学生行为

辅导员是在校大学生的“知心人”,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监督者,因此,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首先要以身作则,依法办事,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管理行为要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结合起来,尊重管理对象,平等对待学生,在工作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照规定和程序办事,决不能感情用事.关乎学生的每一项工作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让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感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体会的依章办事的氛围,受到现代法治环境的熏陶,培养学生利用正当程序解决纠纷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正当途径表达诉求.在正面引导的同时,也要结合真是案列,让学生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和违反纪律的严重性,让学生认识违法违纪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