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危不救”的道德与法律

点赞:28026 浏览:1303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小悦悦”事件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该案件所折射出的道德缺失与法律责任问题,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近几年,媒体披露见危不救的事件越来越多,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对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后果.通过积极探求引发道德缺失的根源,并思考应否对见危不救行为进行法律矫正.其对社会道德重塑与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见危不救,道德法律,小悦悦事件

一、事件回顾

“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在马路上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18个路人先后经过却都视而不见.在此期间,小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过去,最终小悦悦被第19名路人――拾荒者陈贤妹抱到路边.10月21日,小悦悦经抢救无效离世.小悦悦的离世,让“冷漠”一词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社会道德与法律责任的反思.


二、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网络舆论.2006年南京彭宇案,好心的彭宇去扶起被撞倒的徐老太,最后法院却判决彭宇赔偿徐老太共计45876.36元的损失费.自“彭宇案”发生后,各大媒体以“勿让学雷锋陷入尴尬”、“南京小伙好心没好报”、“男子称扶摔倒老太反被告,被判赔四万”等为标题对其予以报道.彭宇的行为是否“学雷锋”、是否“好心没好报”,媒体的报道已经为其定性.诸多媒体舆论倾向于支持被告“彭宇”,给予他极大的同情与声援,而对原告“徐老太”则纷纷表示质疑,同时也在客观上给司法机关的审理带来了一定的干扰,这种带有感情因素的报道间接地传递一种消极信息,即“好人难做”这种舆论不断地蔓延时,无数网民产生了消极、偏激的情绪.最近几年连续被媒体的“郑州李凯强案”、“济南女版彭宇”、“天津彭宇―许云鹤”等案件,网络舆论给社会道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法律责任认定.“彭宇案”涉及到“学雷锋做好事”、“见义勇为”等社会道德评价问题,而案件一审裁判中对所谓“常理”的适用又反映了审理法官对这些美好品德的间接否定,一方面刺痛了公众的道德神经,另一方面也间接地向公众传达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心没好报”的信息,而这恰好印证了当下人们对道德危机的判断.“彭宇案”的审判结果不但损害了法制的公平性,而且随着舆论的升级,该事件逐渐演化为公共事件,最终以“调解”收场.基于当事人的保密要求,有关部门并未及时向公众披露具体的和解内容,公众热切希望了真相却无从得知.对于此类涉及社会公共道德的案件,笔者认为及时披露真相,非但不会损害司法部门的形象,反而更能维护司法公正,更有利于重塑社会公共道德.在“小悦悦事件”中,18位路人是否也因此而存在顾虑,即担心日后如同彭宇那样站在被告席上,担心法院判处其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三)当事人与社会公众.部分当事人存在道德缺失行为,在接受别人帮助之后却诬告陷害热心帮助过他们的人,以讹诈钱财.2011年7月15日,广东再现路人扶倒地老人遭诬陷求清白事件,2011年8月26日,江苏南通的长途车司机殷红彬、乘务员郁维贞在路上扶起了一位被撞伤的老太太,事后老太太指认司机为“肇事者”,幸运的是所开车辆的监控录像还原了事实真相.网民们唏嘘感叹:“做好事担当这么大风险,我以后还是不做为好”,“以后车上没装摄像头,别瞎助人为乐”.类似事件的接连发生,并且经过媒体的报道后,社会公众对这种“学雷锋”的事情,多了一份谨慎,以致出现“杭州八旬老人摔倒街头,众人报警都不敢扶”、“深圳一位老人跌倒20分钟无帮扶,不幸惨死”这样的事件.

三、应否对见危不救行为进行法律矫治

对于”见危不救”行为应否纳入法律进行调整,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只能在道德上给及谴责,因为这毕竟是一个道德问题,不能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分界线,不能对这些一般道德层面上的问题进行法律化.还有学者认为为了保护一方利益免受损害而附加给他人特定义务,这是不公平的,原本见危不救行为就属于社会公序良俗范围内,如果使用法律来解决,那就是“泛法律化”了,也就是借以法律的名义对道德行为进行专制,实质上是使用”暴力”对道德行为过分介入的做法.

笔者认为,在“小悦悦事件”中的18名冷漠路人,其行为极不道德,但是他们并没有主动提供施救的法定义务,因而其行为虽然卑劣但并未触犯法律,仅是受到道德上的谴责,这也暴露出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通过法律修订将原本的一般约束性规范上升为法律条文,如“酒驾入刑”,一旦上升到法律层面,就具有了强制性.按照国外的法律,“小悦悦事件”中那些冷漠的过客,在受到社会舆论谴责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如果我国也有类似的法律条文,将原本依靠道德约束的救助行为,转化为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那么先后经过的18名路人,也许就会主动承担起援助他人的义务,这样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通过道德法律化,对社会上较为严重的道德行为进行良性指引,将会促进人们道德的良性发展,提高陌生人社会之间的相互信任度.

“见危不救”的道德与法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道德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