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点赞:4071 浏览:113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在现代法制社会,老师们应当从小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语文学科是在学科教育中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也加强了法制意识,这样还可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渗透;尝试;法制教育

我们生活在法制社会,用来保护我们自己的主要武器就是法律了.因此,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是那样呆板、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还会严重造成学生以消极的方式进行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因此开发新的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能不能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甚至还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生活实际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流于形式.在当前社会法制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我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


一、利用教材中的篇目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录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便是一篇最佳范例.课文节选了父亲被残暴的歹徒绑起来并拖走,用了刑后又被拖出来,我看到父亲乱蓬蓬的头发的那一幕,这是一场完整的法庭.选文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敌人对李大钊折磨、迫害的全过程,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在感受到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可贵品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怀恋的深刻主题、领略李星华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了解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为行使法制权力的中心、以法律条文为裁决的依据,这篇闪烁着西方现代文明法制的耀眼光辉的文章,用最直接明了的手段,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在他们的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坚固而严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现代文明社会即法制社会的思维雏形.这对于小学生走上社会后法律意识的养成不能不说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除了带领学生们了解作者、分析时代背景、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之外,还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西方法制史、现代法律常识,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法律书籍、撰写法律心得等,从而把从课文中得到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意识的深处.

尝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法制教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不过,小学语文教材中像《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样直接表现法律事件的课文并不多.但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在《索溪峪的野》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我引领学生关注索溪峪的“野”性十足,我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想,倘使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不仅带着一颗文学之心,同时还能揣有一颗法制之心,那该是现代法制文明的幸事吧!

二、挖掘课程资源,让“法制”怎么写作于“语文”

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那么,课本以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怎么写作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和法律文书中挖掘课程资源,就能找出对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的“营养”来.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初中阶段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可以从中体会其法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以及法律条文特有的严肃性、严密性;此外,还可以抓住几句具体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章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和第五章第35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学生揣摩其中“应当”、“不得”、“鼓励”这几个词在条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要求,并揣摩在写作说明文时锤炼词语的技巧和方法.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时,由于学生长期写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划手法的写作习惯,而那些在议论文和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我从法院的朋友处找来了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3、搜集《今日说法》标题,体会作文拟题技巧.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我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同时搜集新颖、别致、深刻、醒目的标题,并按照拟题的不同角度分门别类,从中体会拟题的技巧和方法.有化用歌名、书名、影视剧名来拟题的,如《现形记》的名字来源于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富爸爸,穷爸爸》这个题目马上让人联想起那本轰动全球的同名畅销书,还有改自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的《魂断清明》,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想有个家》等等;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拟题的,如《谁为我作证?》、《他是英雄吗?》中运用设问,《变脸》中运用双关,《古树的叹息》、《“长腿”的湖》中运用拟人,《“鼻祖”现形记》中运用反语等;有利用逆向思维、出人意料来拟题的,如《危险的保险箱》中,用“危险”来修饰“保险箱”,令人诧异,《小偷告失主》中一反常态,引人注意.学生看得高兴、学得轻松,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例如在学完前文提到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之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我还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网络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利大还是弊大”;震惊全国的“阜阳检测奶粉”事件发生后,我要求学生举行“我为‘大头娃娃’做律师”的综合实践课等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的遨游.

搁笔沉思,猛然惊觉:语文与法制,这样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经过教师稍加点拨和引领,便能如此密合交融、浑然一体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整合?由法制而推及其他领域,如经济、医学、艺术、乃至体育、军事等等便该是语文与社会的整合、与生活的整合!倘使用一个词来描述那个美好境界,那一定是: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