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点赞:6640 浏览:173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教学实施的关键性环节.要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必须提高对其转换的认识,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要在提高课堂讲授水平上下功夫,同时,还要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关 键 词 :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22-02

高等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迈入大学后首先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具有道德导向、思想点明和理论启迪的先声作用与意义.但目前教学中还存在着重视理论讲授、联系学生实际不够;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明显等问题.为了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甚至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我们在教学中对该课进行了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

教材体系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其表现形式是比较稳定的书面文字;教学体系是授课教师系统地传授教材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其表现形式是比较灵活的课堂教学,二者相互联结、密不可分.有好的教材体系只是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真正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主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教学体系解决的是“如何教”的问题,即如何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理想和信念.因此,如何将教材内容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目前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把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实施专题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得到普遍认可并付诸实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很有必要积极进行专题教学的探索和尝试,在贯彻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设计科学严谨的教学专题体系,才能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提高教学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必要性

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性质和功能的必然要求.这门课既要向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通过理论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有很强的应用性.多年来形成的按照教材体系传授理论知识、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难以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疑点和困惑,在部分学生中产生了政治理论课难学、难懂,不想学、不想懂的情绪,造成教师上课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总体缺失.如何把教材的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起来,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这是值得我们理论课教师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课程性质和实现课程功能的客观要求.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全面剖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实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前提.

(一)教师专业知识有局限性

现代社会高度专业化,大学生知识面很宽,而且已经具备相当的思辨能力,面对这样的学生,无疑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情况很特殊,将原来的思修和法律基础合在一起,由于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同,给教师通讲这门课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很多思修课教师并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训练,加之教材对思修和法律基础内容比例缺乏明确的规定,所以很多思修课出身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淡化法律基础内容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与法律专业课相比,法律基础内容主要侧重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的培养,但教学上的这种随意性很难保证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另外,有的学校把这门课的两部分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分开来讲,这种做法看似保证了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质量,但却无法体现这门课程的整体性.

(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保证,各高校也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创新,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单一.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教师讲授理论多,联系学生实际问题少;教师课堂理论教学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少.其次,教学手段也较落后.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课件制作也较为简单,还有一些课件形式花哨,但内容却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需要,缺乏对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还有,一些教学仪器设备陈旧落后、质量不过关、更新速度慢等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效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要求.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策略

(一)整合教学内容,变教材章节为专题

教材内容体系转化成专题教学的内容体系,必然有所调整.但这种调整必须以教材为基础,教师应自觉使用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精神和基本要求,在依据教材、贯彻大纲的基础上,设计专题教学,要在统领教材全局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高度而又系统的概括和提炼.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三本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进行整合,分为大学生活适应篇、理想信念篇、爱国主义篇、人生价值篇、心理健康篇、社会公德篇、职业道德篇、人际交往篇、爱情婚姻篇、法律篇(刑法、民法、婚姻法),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能够符合学生思想动态的实际需求.

(二)转化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口语化表达

内容的口语化表达即用比较通俗的教学语言转达教材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而不是简单背诵教材.简单来讲,就是将教材中的“书面式”语言转化成教学体系中生动、鲜活的“口头式”语言,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除了常规的内容讲授,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诠释教材内容.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应该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词语的选择也可以尽量考虑学生中间的“流行语”,同时,也应该适时采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兴趣,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严肃与刻板. (三)开展互动式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学改革中,除了要继续坚持以往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教学,还应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由“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启发式教学.第一,学生主讲和教师总结相结合.对于相对浅显的一些内容,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列出需讲内容的大纲,让学生自学,然后选一些学生上台讲课,最后教师做必要的讲解和评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教师备课、讲课的辛苦,又可以锻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第二,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通过案例深化理论问题,通过师生间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而且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体系固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又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包含课堂实践、社会实践等等一系列环节.教学实践证明,实践性教学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哈尔滨石油学院非常重视社会实践,例如每年都组织一次大学生实践活动——生存体验.每位学生身上只带六元钱,然后将他们送到三十多里外的都市生活中,让学生自寻出路、三天之后自行回到学校,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生活的艰辛与坎坷,能够增强独立面对生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组织并带领学生到日军731部队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到用人单位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提前了解用人需求,增强竞争意识、成才意识等;让学生利用检测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教育、环境、食品安全等国计民生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实现考核方式综合化

摒弃了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考核与辅导员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我院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实行平时考核45分和期末考核55分的考核机制.平时45分当中有15分由学生所在的系部根据其日常生活表现给予评定,而另外30分由我们授课教师根据课堂上课表现给予评定,构成比例是出勤10分、课堂表现(演讲、回答问题等)10分、平时作业(参观体会、观后感等)10分,这样既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公开性和公正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评价他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