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教学的思维转向与方法革新

点赞:6356 浏览:220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与方法论,其正发生着主题的变奏而走在一个向理性自觉的发展轨道上.法理学的教学思维应从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法律思维的培养,从封闭式的教学思维转向开放式的教学思维,从注重理论传输转向重视法律职业培养.法理学的教学革新则要将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与实训法、诊所式教学法与讨论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避免偏执一端.

关 键 词 :法理学 教学 思维转向 方法革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29-02

1.法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主题变奏

法理学属于理论法学的范畴,是“以法的现象运动的普遍性规律和最一般的宏观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认识和叙述法的现象辩证发展过程的概念与范畴体系”,[1]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之一.它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占有非常特殊的位置,被理解为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甚至有人将法理学形容为法律的眼睛,并指出,“只有伟大的法理学才能成就伟大的法律传统”,其“绝不仅仅是告诉学生一种职业,一种技术,一种解决眼前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能在人类社会和个人职业生涯的荆棘丛林之中开启前行的方向”.[2]如此,法理学的学科使命就在于把握一个时代的文明脉动,凝炼一个时代的生命力要素,拓展一个时代法学研究的场域,引领一个时代法律发展的精神走向.[3]可以说,一个国家法理学的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就代表了这个国家法学的发展水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法理学学科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从21世纪初开始的有关中国法学发展的“理想图景”的探讨,也带来了法理学学科研究主题的变换.首先,从偏重政治理想到着力于法本身的研究;其次,从理论来源的单一取向到多种渊源的探寻;再次,从单纯的国内法研究到全球性视野;最后,从权力关注转向权利法学.[4]法理学从此走在了一个理性自觉的发展轨道上.

2.法理学教学的思维转向

法理学学科在法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法理学主题的变奏,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那就是如何使得法理学的教学符合其学科性质并适应当代中国法学主题的变奏.对此,法理学教学思维的转向是首先要关注的.

首先,从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法律思维的培养.传统上,人们往往把法学教育仅理解为是法律知识的传授.在这里,教授被视为法学学科的真理发现者与传授者,在课堂上实行单向的讲授,注重规范与条文的讲解而忽视了规范、条文背后的价值意蕴;注重规范与条文的讲解而忽视了规范、条文与法律实践的接洽;注重规范与条文的讲解而忽视了规范、条文对于人的指向.[5]法理学的教学更是如此.法律思维是一个以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以相应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为背景、以法律概念和法律语言为思维分析工具和载体,通过具体运用特定的法律方法和技术,对法律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理解、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处理的专门化的认识与思维活动及其过程.[6]透过法律思维的培养,法律知识的接受将变得简单而易行,法律知识的应用也将变得自觉而适切.单纯的法律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来讲显然只是“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

其次,从封闭式的教学思维转向开放式的教学思维.封闭性教学思维意味着僵化、保守与一元的真理观.在教学中简单地运用单一的学术与思想资源,在教学的目的与功能预设上追求获得某种单一而确定的“唯一”的法学“真理”.老师惯于从本本上的教条出发来讲授与讨论问题,而不愿直面生活的现实及其所展现的问题.在教学的理论思维上基本是政治思维取向,在视野上基本落在现实政治的既定框架之内,并且人为地设置各种教学禁区.[4]这种无交流、无互动、无交锋、无批判、无反思的教学环境,只能导致学生的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与鲜活个性的丧失.法理学的学科属性与中国法理学的发展要求法理学的教学思维应走出“画地为牢”的窘境,从封闭式的教学思维转向开放式的教学思维.老师应采取多视角、多维度、大纵深的授课思维,通过对法理学各学派的不同理论观点的述评与比较、对法制现实与法制理论的深沉张力的论析、对中外法制理论与现实的不同径路的比较与甄别,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开放式的教学思维有利于形成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勇于批判而不迷信权威的主体意识,从而契合法理学的主题变奏.

最后,从注重理论传输转向重视法律职业培养.法学教育是一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法律职业培养的重要途径.法学教育以培养法律职业者为目的,其场所是为实现这一特殊目的而做出的制度化设计,其典型就是法学院.所以,从培养过程和方式上看,法学教育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显著特点.故而,法理学教育在对法理学知识进行系统而抽象的概念讲授和原理教导的同时,还要进行法律实务的模拟训练,为学生提供处理具体法律事务的技能训练.[1]从法学教育的目的出发,法理学教育应从注重理论的传输转向法律职业的培养.但是,也要防止另一种情况的出现,即把法学变成一种技能,将法学沦为“匠学”.“如果一个人只是个法律工匠,只知道审判程序之程规和精通实在法的专门规则,那么他的确不能成为第一流的法律工作者.”更夸张地说“只是一个十足的傻汉而已”.[8]所以,法律职业的培养就既包括职业知识的培养,也包括职业思维、职业技术、职业道德的培养.

3.法理学教学的方法革新

由于法理学学科内容的抽象性、思辨性,再加上传统上对理论法学学科的误解,法理学往往不能引起法科学生的重视与学习的兴趣.如此,法理学的教授者就应基于教学思维的多重转向,革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法理学的教学成效.

首先,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有机结合.讲授法是我国法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法理学是对法律现象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具有体系化与系统化的理论结构.讲授法能够有效地结合法律传统与法理学教学内容,注重对抽象的概念、原理加以阐释和分类,直接地传播知识,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法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对大学生采用直接导入的讲授教学法,对法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予以揭示,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全面,引导学生掌握法理学的知识体系,也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与认知特点.但是,讲授法确实也存在僵化、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缺点.如此,案例教学法就有了必要.鲜活、直观的案例有利于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的热情,活跃教学氛围,提升理论知识的授受实效.但是,法理学的学科性质又使得其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必须与部门法的案例教学区别开来.老师所选取的案例应能针对法理学学科理论的系统性特点,并照顾法理学的抽象性、基础性,突出对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怀.只有将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法理学的教学实效. 其次,情境教学法与实训法的有机结合.情境通常被理解为景物、人物、情节、场景和环境,以及由场景、景物所唤起的人的情绪和内心境界.所谓情境式教学法亦可称之为实践教学法,或是体验式教学法.在法理学教学中,就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的生动的场景,使其自主自动地强化自己的法律职业者的角色,调动其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法律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情境加角色使学生从平面、纸面接触法律转向立体运用法律,充满形象感和实用性.意在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并重,是一种理论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9]这种教学法对于学生对抽象、思辨的法理学范畴与原理的理解是非常有助益的.但是,情境教学法所创设的情境毕竟只是模拟,只是在课堂上创设某种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还不是真正的社会现实与法律实践.如此,实训法就成了必要.实训是以实训基地为依托,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真实的参与者的身份在实训单位及相关人员的指导下应用法律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在法理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到法院、检察院等机关,以助手的身份参与案件的处理.当然,这需要学校与实训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并保证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能有足够的实训时间.实训法能有效解决情境教学法中的模拟情境与现实生活的张力,其与情境教学法的结合又能解决实训法对教学时间的苛刻要求,可谓相得益彰.

最后,诊所教学法与讨论法的有机结合.诊所式法律教育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其特点在于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意识观念.[10]诊所式法律教育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学习法学理论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抽象而思辨的法理学基本范畴与原理的理解.目前,法律援助是最主要的方式与途径.但是,诊所式教学的成本较高,对老师的要求甚高,也因为此,学生的参与度就比较低.如此,讨论法就成为必要.讨论式教学法指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个问题各抒己见,进行争论、商讨、弄清问题或提高认识的方法.通过讨论,能使学生在愉快、兴奋中吸取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由于诊所式教学法的参与度较低,所援助的案件又具有一定的类型限制,这必然导致其功能发挥的受限.讨论式教学就可以让这些参与法律援助的部分同学、老师将所参与援助的具体案件带到课堂中来,让所有同学参与其中,积极地讨论、交流,就案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进而加深同学对相关法学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也能解决老师在设置讨论主题时材料的贫乏与僵化,如此相得益彰,必能大大提升法理学的教学实效.

对法理学教学方法的变革必须建立在法理学的学科属性与教学实际的基础之上,适应时代对法学学科的整体要求,与法学教育的整体发展相协调.无论是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法、诊所式教学法还是讨论法,它们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短板,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与其它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扬长避短而发挥其最大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