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现状与改进建议

点赞:28671 浏览:1315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生力军.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目前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法律素养偏低、近年来犯罪率上升的现状.为此,我们应当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考试方案、增设选修课、提高教师法律授课素养和坚持依法治校.

关 键 词 法律素养 教育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223-02

法律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是由法律知识、法律理论、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而成.其中法律知识和理论是基础.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生力军.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快速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高等学校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我们应“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法律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法律文化的同时,应当高度重视人们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对现代法治精神和价值取向的认同和接受,达到制度性法律文化和观念性法律文化内在协调一致和功能的良性耦合”①

一、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实现依法治国进程的宏伟蓝图中,公民法律素养的提高具有基础性地位,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法治土壤.大学生是各行各业的生力军,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高低影响着我国公民法律素养的整体.例如,随着公务员法的实施,“凡进必考”成为青年人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硬性要求.纵观我国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公招考要求,除人大机关(我国主要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主要招录法律专业毕业生之外,大多数机关招录各类专业人才.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法律专业知识影响着公务员群体(法治实施者)的法律素养.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是培养新世纪人才迈向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后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精准地把握了新经济时代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脉搏,逐步建立了依靠教育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教育发展还处在不发达阶段,尤其是培育公民人格方面还处在落后阶段.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最大的瓶颈是知识教育与塑造人格的差距方面.高等教育担负着在市场经济和就业市场冲击下,形成教育知识、塑造人格的新模式的任务.在培育学生德育时,塑造学生法律素养成为主要内容,法律素养能够完善青年人人格.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是大学生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一位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如:购物、交通、旅游、打工等经济交往问题,进入社会后,面临着就业、创业、婚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纠纷后,法律修养比较高的青年首先应当抱有理性冷静的态度去处理,其次甚于运用法律知识来解读,用比较低的成本(法律途径)而非过激等行为来实现自己诉求.在校期间,学校应当及时关注在校生权益维护问题,有效避免学生过激化、极端化的维权行动.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亟待提高

(一)大学生犯罪问题触目惊心

在校大学生犯罪主体广泛化,高学历犯罪现象凸显.涉案在校大学生不仅包括大专生、本科生,还包括硕士、博士,且涉案大学生不乏名牌高校学生.据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对2010至2011年对该院所受理未成年犯罪案件情况统计,该院所承办涉案75人中,硕士4人,博士2人.其中一起案件的3名涉案硕士生,因酒后寻衅滋事造成被害人1名轻伤、2名轻微伤.1名博士因感情纠葛,造成被害人重伤.同时大学生犯罪手段凸现智能化.涉嫌伪造国家机关2件2人,传播物品1件1人,倒卖车票1件1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1件1人,非法持有1件1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犯罪的手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智商高,知识面广,往往利用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来进行犯罪活动,凸现智能化.如某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张某,担任国外某网站管理员,通过互联网上传、图片,对该网站进行管理,案发时,该网站的点击量达到约16万次.②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无论是专科生还是本科生,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着以下“三少三多”现象,即“课时少、专业教师少、教学花样少,学生多、讲授多、理论知识多”.学生抵触情绪,法律虚无主义,应付考试而学习的情况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以下:(1)课程内容设置不够科学,目前高校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一起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其中法律部分分为法律基本理论和我国法律制度部分.在法律制度部分里,宪法、民法商法、行政法挤在拥挤的最后一张,一般用两三节课将其讲完,效果可想而知.(2)专业教师匮乏.很多从事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都不是法律科班出身或从未真正研究过法学,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3)教学手段单一.在授课时,一般采取灌输、照本宣科、填鸭式,使得学生容易产生疲劳乃至厌恶情绪.(4)学校不重视.一般而言,学校更重视德育、轻视普法,将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范畴.在整个政治理论课里面,老师和学生更为看重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而“思修法基”则属于边缘课程.很多学校师生,直接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简称为“思品”课,这或多或少体现着“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尴尬地位.

(三)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尚未养成 法律思维是运用法律原则、精神和规定思考处理判断法律问题的趋向和看法.法律思维的养成是漫长的过程,其中法律意识是基础.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和看法,对现行法律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界定,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是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以及法制观念等.”③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思维方面存在极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1)法律基本范畴、概念掌握不清.在学生中,以下几组概念容易产生混淆:“权利”与“权力”、“法制”与“法治”、“被告”与“被告人”、“检察”与“检查”、“司法机关”与“政法机关”.对以下几个基本范畴不能准确把握,权利、义务、责任、救济、法治、公民、部门法、法律体系、法系、诉讼写作技巧人、当事人、抗诉等等.(2)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平衡、不全面.学生掌握宪法和刑法知识比较多,而更加贴近自身生活的民法、商法、经济法、诉讼法知识相对少.(3)程序意识不强.学生普遍存在国人对待法律的通病——重实体、轻程序.在学习法律知识时候,学生更愿意听生动的实体法案例,学生更关心“坏人”有没有受到惩罚,而不关系怎样接受的惩罚,“坏人”的权利有没有得到保护.(4)权利意识不高.多数学生仍然抱有“法律是镇压工具”,“律师是为坏人说话的职业,律师狡猾、诡辩”,“为什么法院和司法局还要为杀人犯提供司法援助”“对待贪污犯哪怕贪污一块钱也应毙”的观点.

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现状与改进建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改进方案

(一)丰富教学方法

大学法律基础课教育不要求把每个大学生都培养成法律人才,但必须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法律意识的人才.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甚至可以说是一门工具甚于一门科学.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过多的从理论到实践也违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结合司法实践,多措并举地改进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法治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如运用案例分析法、参与审判旁听、课堂讨论、法律辩论式、模拟法庭等教学法等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法律.

(二)改革考试考核方式

在目前教育大环境下,教学围绕考试考核也是无奈之举.因此,某种意义上讲,改革教学方式应先从改革考试方式开始.考核方式改革的首要方面就是改变过去重记忆、重突击的闭卷考试.应当逐步加大对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察,这就需要加大平日学生课堂表现考察.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双边互动活动,运用开卷考核的方法辅之以通过课堂讨论、研讨性论文、调查研究报告等进行考核,从而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④

(三)增设法律选修课

有法律专业的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法律教师人才资源开始为非法学专业的法律选修课,在课程安排、师资选派、考试方式、学分设置等问题上充分考虑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点,开始一些司法实务课程和法律热门话题课程,充分启发学生法律学习兴趣点.没有法律专业的院校可以采取外聘教师或聘任法官、检察官来开展.

(四)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素质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增强实践性.为了实现法律素养实践教学的实践性,首先要求健全学校的制度保障,不仅要通过各种形式培训他们的业务水平,还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教师投身实践教学中,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校可以安排教师检测期到法院等实践教学基地挂职锻炼,增强其实践素质,同时也经常邀请法院等单位专家学者来参与实践活动,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⑤

(五)要坚持依法治校,营造良好的校园遵守法规的氛围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本身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状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学生对法律的信念,进而影响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⑥实现育管理法制化,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学生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提升学生法律素养的绝佳途径.高校要依法立健全各项管理规定,使校园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做到学校管理无缝对接.在制定时,应坚持科学性与性的统一,可以通过召开听证会、征求意见的方式使得规则制定更加.在实施校园法规时,尤其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时,程序应公开、公平、公正,要充分征求师生意见,广泛进行讨论,在程序上给予学生二次救济的机会.

注释:

①刘进田,李少伟.法律文化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②http://.bj148./fgmm/ggjc_1/201208/t20120803_261543..

③刘旺洪.法律意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9.

④王亚松.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养成路径探讨.科技视界.2012(3).

⑤朱丹果.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实践教学模式探析.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⑥李琼瑶,范志华.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与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