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改旧貌文化篇

点赞:27495 浏览:130141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随着历史的进程,民间宗祠的功能已经开始淡化,基本上成为象征性的建筑物.如何充分地利用这些闲置的场所,弥补农村文化阵地之不足,苍南县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经国家专家委员会评审,去年5月,、财政部已将民间宗祠改建文化中心工作列入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怎么写作体系示范项目.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调查,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宗祠改旧貌文化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宗祠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关 键 词 :宗祠 改建 文化 中心 调查

民间宗祠,是族人祭祀祖先和维系族群利益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苍南县宗祠比较多,据统计全县新旧民间宗祠(以下称:宗祠)多达706所.近年来,苍南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大胆利用闲置的宗祠,改建文化中心,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现将苍南县的宗祠现状、改建成果、改建经验等介绍于下.

一、宗祠现状

苍南县是浙江省最南端的一个县,1981年6月从平阳县析出.东南濒临东海,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西邻泰顺县,北与平阳、文成两县接壤.总面积1261.0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5公里.县城设灵溪镇,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常住人口数118.46万人.受移民文化影响,全县各个时期遗存的宗祠众多.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宗祠维修翻新已成为新一轮的.

1.宗祠简况

在全县706所宗祠,新修建的宗祠约占三分之二,这些宗祠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分布广泛.每个乡镇平均55所,基本上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宗祠.城区、城郊的宗祠建设得比较好.许多偏僻的山乡也有宗祠,这是因为这些山区曾是一些姓氏始迁祖居住地,他们在这些山区留下祖墓,而现在还有一部分族人在原地居住.如原来昌禅(原十大贫困乡)的蓝氏宗祠、雷氏宗祠、钟氏宗祠、林姓宗祠等.

二是规模较大.近年来,新建的宗祠规模大、结构美、投入多.一般投入在15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建筑面积1000至3000平米之间.新建宗祠多数为两进两层两厢房的仿古式结构,甚至还有戏台、检测山、水池等园林配置.如渡龙吴氏、仙居陈氏宗祠等内设有大戏台.

三是功能完善.很多宗祠可以说是空间宽阔、功能完善,文化气息浓郁.除了倡导姓氏文化、孝道文化之外,宗祠普遍都有精美的楹联、石雕、壁画等,甚至还有篮球场等.许多宗祠,通过改建,增设书画室、图书室、展览室、乒乓球室、科普宣传窗等,多功能厅等.灵溪曾氏宗祠,还设立非遗展览室,收集当地的家耕文物120多件.

2.开展活动情况

改建为文化中心的宗祠,活动比较频繁.举灵溪溪心村曾氏宗祠为例子,2010年以来在青、工、妇,文化、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举办送春联下乡活动、中国学习型社会知识讲座、“学习春天”知识竟猜活动、举办“一号文件”知识讲座、登山比赛活动、包粽子比赛、红色经典大型广场文艺演出、举办曲艺演出、举办亲子植树活动、“美丽家园”文化下乡演出、举办庆“七一”戏剧演出、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演出等活动.该村还开展普法知识、卫生保健、森林防火、社会美德、实用技术培训等讲座,受教育人次达96800人次,内容涵盖各个领域,触角伸及各家各户.

二、改建成果

2004年以来,苍南县积极探讨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的路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突出的有以下5个宗祠1个宫观:

以上6个行政村,以宗祠、宫观为阵地,全年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取得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双丰收,行政村也获得了许多荣誉.

钱库镇倪处村,曾先后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村、省农民种文化双十佳村、省级远程教育示范点、省级科普示范村等称号.仙平村,2009年被评为市科普示范村、2010年度县“种文化”活动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灵溪镇溪心村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村,省“种文化”示范村、市学习型村庄、市生态合格村、市科普示范村等.

龙港镇仕家垟村被评为省文化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市级卫生村、市级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市级平安创建示范村.

刘南村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村.该村由刘氏宗祠改建成的文化中心,收集了本村历史上的三位温州现代教育家刘绍宽、鲍铭书、刘仲琳的大量地方文献,藏书达7000余册.

宜山镇芙蓉村近两年,又在神庙的周边,陆续建起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欣怡园、占地500多平方米的乒乓球训练基地的胶灯光篮球场,该村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村、市级文化示范村.

全县宗祠改建成文化中已取得非常好的业绩.据统计,至2010年底,全县宗祠成功改建成农村文化中心34个.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家书屋,配备图书18万册、音像制品1200多套、电脑80多台.2011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0多期,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150多场,涌现出农民书法家、农民艺术家、农民诗人等各类乡土人才100多名.近两年来,开展各类群众活动近1200场次.农村文化建设出现良好发展势头.

2012年,全县已验收改建成文化中心的24个.仅仅县城灵溪镇就改建4个,分别是渎浦的曹宅曹氏宗祠、平水桥黄氏宗祠、城南陈氏宗祠、渡龙吴氏宗祠.

三、改建经验

宗祠改建文化中心,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制定政策 奖惩分明

(1)禁止滥建宗祠.坚决遏制宗祠建设蔓延的势头.在“禁”的前提下“改”,为改建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建设祠堂活动的通告》.严禁任何以任何名义擅自新建、迁建、扩建宗祠.对一些确属危房,确需翻修的旧宗祠,修迁项目只能以文化中心的名义上报,使之在修建和迁建后,具备文化阵地的功能.

(2)制定激励政策.

县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在全县范围开展宗祠整治的意见》、《苍南县农村宗祠改建文化活动中心考核验收评分细则》等文件.对全县宗祠改造利用提出指导性意见.宗祠改建成的文化中心,经县宗祠整治领导小组检查验收合格后,县财政将给予3-5万元奖励.

2.抓好试点 以点带面 (1)选好地点,做好工作.

在宗祠改建文化中心的大气候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要选择硬件条件比较好、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人口分布集中的宗祠作为改建的对象.如本县选择了仙居乡陈氏宗祠作为开展农村文化中心改建试点,就是从这方面考虑的.仙居乡不但具备以上条件,而且远离县城,文化生活枯燥.仙居乡陈氏宗祠的成功改建,为整个改建工作赢得舆论上的支持.

(2)以理服人,尽量开好座谈会.

要发挥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共青团员的作用,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宗族“族头”的思想工作.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进一步统一思想,为开展改建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仙居陈氏宗祠的改建过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村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行政村、老人协会、陈氏宗亲等筹集20多万元资金,支持改建工作.

3.多方支援 因地制宜

(1)政府主导,各部门大力支持.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特别是经过改建之后的宗祠,群众的期望值比较高,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按照活动内容的不同,县、乡镇二级的共青团、工会、妇联、文化、科协、文联、体育等部门,在活动的组织和物质上要给予大力支持.如灵溪镇溪心村曾氏宗祠,于2008年秋修建竣工.2009年1月(春节前),镇文化站组织了20多位书法家到曾氏宗祠,为村民写了200多幅春联.端午节,镇政府出资二万元,组织了14个村,举办包粽子比赛,然后把包好的粽子送给敬老院的老人.

(2)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

开展文化活动,要根据当地的习惯和群众的爱好开展活动.如溪心村曾氏宗祠的老人比较喜欢听闽南语的渔鼓演唱,当地的黄准孝两兄弟,就是比较有名的演唱渔鼓艺人.村里就花一点钱,请两位老艺人轮流演唱.此后,黄准孝还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每年还可以领取4000元的补贴费.不但活动开展了,而且还对非遗的保护起了很大的作用.村里的老人有喜欢练武术的传统.2010年在开展“种文化”活动时,文化站还专门邀请桥墩武术学校的节目表演,盛况空前.

(3)开源节流,开展以文养文活动.

村委会、老人协会、宗族参与管理,降低了文化中心的运行成本,提高了管理效果.如钱库镇倪处村倪氏宗祠,利用宗祠空阔的场地,出租电子信息馆,增加一些收入.这样既减少了设备的投入,又增加出租的收入.不少宗祠还开办了棋牌室、台球室等项目,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于以文养文,解决农村文化阵地生存困难问题.

宗祠承载着移民厚重的历史文化,存在着科学与封建并举、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通过改建,学科技术的含量增多了,封建迷信的成分减少少;民俗文化的精华丰富了,宗族械斗的糟粕消失了.苍南县宗祠改建文化活动中心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充分地利用了闲置的宗祠,弥补了农村文化阵地之不足,繁荣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环境比较好的民间信仰场所,如宜山镇芙蓉村利用当地的神庙芙蓉宫,改建成为文化中心.在民间宫庙牌子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文化中心牌子.在尊重民俗文化的同时,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同样取得了非常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