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增长机制是资源型经济综改区建设的关键

点赞:32333 浏览:1471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综改区的建设是一个产业重新布局,科学技术进步和重振构建的过程,是一种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和新一轮产业升级、调整和转移.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技术进步、知识积累等这些要素可以在增长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综改区建设要实现转型,不仅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改变经济增长的驱动要素,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从外源性增长向内生性增长的转变.本文对综改区建设与内生性增长的关系,障碍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望形成符合资源型地区自身运行规律的内生增长机制.

内生增长机制是资源型经济综改区建设的关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发展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综改区建设过程中内生增长的障碍因素

(一)内生性要素投入与后发优势

工业发展先从资源开始,再到资本积累,最后到技术和人力资本,资源型地区要从资源性经济中走出来,从依靠资源到依靠资本积累,再到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已经有许多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同时考虑到自然资源禀赋,二者形成中心――的分工格局,阻碍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延缓转型的步伐.也就是说,发达地区在内生性增长方面具有先行优势.2010年,广东省有131所高校,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内蒙古、新疆和山西分别有44所、37所和73所;技术市场的成交额广东省是山西省的12.7倍,新疆的52.2倍,内蒙古的9.5倍.这种现实的劣势使得在它们在转型中是很难实现依靠技术与人力资本来推动经济内生性增长,存在后发劣势.

(二)内生性要素挤出效应与增长动力

综改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正视资源型产业繁荣对内生增长要素的挤出情况.从山西情况来看,山西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低,教育经费、科教文卫支出占比较低,大量的资源收益并没有被用于人力资本投资.这可以从教育经费、科教文卫支出等数据显现出来.2010年底,山西省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为341亿元,全国排第19位,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的省份,仅为广东省的三分之一,在其后的省份均为中西部省份.当年山西省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3.7%,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从人均教育经费支出来看,2010年,全省人均支出额为955元,全国排名第20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述两个数据的全国排名近年来都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同为典型资源型地区的内蒙、新疆等地该数据的发展走势和山西大致相似.这似乎说明了资源型地区在资源开发的驱动下,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视程度不及全国,供给水平较低导致了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三)资源部门的阻滞与要素锁定效应

综改区建设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就必须打破对资源的“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 对于山西这样的资源型地区来说,要进行综改区建设,创新不足,人才不足阻碍了转型的步伐.从人才方面来看,2011年山西全省人才总量占人口的比例为8.24% ,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7.95% , 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 和195个百分点;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75年,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75年;每万名劳动人口研发人员为20.31人/年,比全国平均水平少4.5 人/年以上.从创新角度来看,研发费用(R&D)是重要的分析依据.数据显示,2010年,山西省规模工业企业开展R&D活动的工业企业262个,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51%.其中,开展R&D活动的大中型企业148个,仅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14.76%.《2011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江苏、广东、北京和上海四省市为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东北三省次之,而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山西位于第23位,表现出资源型地区向创新型地区转变有很大的难度.

二、综改区建设实现内生性增长的思路

山西资源型综改区由资源依赖性增长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需要全面、系统、多方位和广范围的综合性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框架.但是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则应该是其基础和前提.因此,综改区建设实现内生增长的基本策略有:

(一)构建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的创新递进机制

创新永远是经济转型的动力,是综改区建设实现内生增长的战略核心.技术进步、知识积累和政府支持共同作用于“创新”这个核心,通过资源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区域创新的递进机制,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充分发掘区域本身具有的资源环境优势和产业基础,培植区域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发展.因而,山西综改试验区转型要构建相应的创新体系.要加快形成创新主体,企业、政府、教育科研机构、相似度检测机构以及社会都应积极投入到自觉自主创新的行动中;要着力培育创新驱动力,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扩大对科研力量的支持和保障;要积极营造创新环境,明确产权结构、深化产权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健全市场体系;要主推形成创新机制,包括创新主体、创新信息、创新制度、知识产权、创新人才等方面的机制建设.

(二)建立经济转型的智力促进机制

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外生到内生的转变,离不开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这是实现经济规模报酬递增和经济内生化的关键因素.这方面,资源型地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如允许企业在缴纳所得税前将职业培训投入全额扣除,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倍扣除;如增加对科技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优惠,知识产权转让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予以减免税优惠等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成本,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人才市场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完善人才市场的怎么写作功能.资源型地区的企业要将人力资本投资纳入企业战略规划,在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从引进有效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开展在职培训和参与职业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三)完善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技术进步机制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内生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个方面,构建产学研机制,打造大型资源型行业研发基地是强化技术推动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的作用的重要举措.一是建立健全产学研管理机制,推动一体化组织协调,推动资源型行业研发基地的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二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内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创新机制,为科技和需求结合、技术和资本结合、人员和项目结合建立先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三是建立产学研绩效评价机制,将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成效等纳入对高校、科研院所主要领导和领导班子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四是建立产学研投入机制, 通过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资金对产学研合作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予以专项资金或相关优惠政策资助.建立产学研激励机制, 使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得到应有的报酬.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

山西综改区建设和经济转型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任务.实现内生型增长不仅是经济增长动力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理念的转变.如在思想观念上,需要强化资源型地区全民的转型念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形成全民积极自觉参与的社会环境,才能推动综改区建设的转型步伐.同样重要的是在综改区建设的过程中市场和政府的结合,力求政府的政策与市场力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虽然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基础,这需要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及市场导向性,引导各类内生增长要素向产业集聚,带动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政府充分发挥联动、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的作用,促进区域的合作、分工与协调发展.通过政府的干预、推动和政策扶持作用,来实现资源型地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经济转型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综改区建设发展问题,需要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需要全面、系统、多方位和广范围的综合性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