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沈阳”人物评选看“走转改”的重要性

点赞:7094 浏览:228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走基层”有力地保障了新闻真实性,也锻炼了新闻队伍.

【关 键 词 】走转改 采访 感动沈阳

2011年12月27日,2011年度“感动沈阳”人物颁奖典礼在辽宁广播电视台转播大厅隆重举行.康平县沙金台乡绿化“愚公”屈长友和康平县二牛所口镇岔海村农家妇女张万华被授予2011“感动沈阳”人物,并获得沈阳市道德模范称号.笔者有幸参加了对张万华的有关新闻报道.

经过了国道、柏油路、砂石路、土路,我们终于来到了张万华的家中.张万华的家里有四位老人,除了公公、婆婆、娘家妈,还有患精神病的叔公,他们当中年纪最小的七十七岁,最大的八十一岁.加上多病的丈夫、两个年幼孩子,生活中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肩上,然而二十多年来,她没有倒下,而是用孝心撑起了这个八口之家.没有真正去过张万华家的人无法体会这是怎样一个贫穷和艰难的家庭,“最难的是有一年过年,三十元一袋的面粉都写不起,眼看着别人家高高兴兴贴春联,而我们家居然连几毛钱的春联钱都没有,可也得过个喜庆年,只好去借钱写,当我把春联贴上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掉了下来.”

系列文章《用两只手撑起八口之家》、《张万华情最真爱最浓》等在当地媒体报道,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各界人士纷纷以各种方式帮助张万华,张万华的孝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道德的力量感动辽沈.正是这次走基层实践报道,让笔者这样一个新闻队伍中的新兵切实感受到了走基层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如果没有真正地参与采访,就不能真正了解张万华的处境,也不能了解张万华身上的精神力量.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有很多个张万华等着我们去报道、去挖掘,老百姓的炕头和心头都需要我们.

开展好“走转改”活动启示我们,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的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对人民就会有多少真情.”过去总感到自己比群众高明,现在明白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过去总盯着上层、精英,现在明白了新闻源于群众.只有走出去、沉下去、融进去,才能深刻地理解新闻工作的目的所在、动力所在.当代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走转改”活动改变了过去“网来网去、文来文去”的工作状态,改变了过去跑机关、泡会议、听汇报、抄材料,敷衍报道的工作作风,只有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只有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只有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要改进新闻报道文风关键要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新闻工作者应当善于从群众语言中获取智慧,不断创新语言表达方式,少些说教、远离八股、避免检测大空.

对于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来说,走基层的脚步都应时刻在路上.2011年8月,我参与采访了辽宁省康平县两家子乡聂家村的一位八旬老人——潘永奎,潘永奎老人二十多年来致力于关心下一代工作和“老年说和团”工作,他把政府盖的扶贫房给孩子们当青少年活动站,自己却一直住在土坯房里.村里由三老(老教师、老字辈、老党员)组成的“老年说和团”,潘老一直是主力,“说”是手段,“和”是目的,身在百姓之中,动在田间地头,“说和”在茶余饭后,成为康平农村平安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在采访的过程中,有一个至今都深深感动我的细节.县里给潘老的活动站捐了很多图书,潘老乐坏了,没日没夜的把每本书登记,在书上做编号,统计到本子上,仔仔细细,一丝不苟,他说,我得督促孩子们,不能把书弄丢了.

“感动沈阳”人物评选看“走转改”的重要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基层是真正能够供给新闻工作者养分和肥料的地方.如果没有脚踏实地地走基层,像张万华、潘永奎这样的人物,我们就无从了解,只有双脚真正地踩在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笔下才能生辉,才是真正地“接地气”.《人民日报》记者刘晓鹏直言,不到基层去,总隔着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通篇干巴话,表达就不够到位;不到基层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够投入.对于基层的新闻工作者而言,走基层不只是一次行动,更应该是一种态度.

只有身入基层,走近百姓,才能记录到最真实、鲜活的呼声,走基层的道路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闭门造车写文章,新闻的真实性更需要考量.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只有真正深入到田间地头、百姓炕头,才能获知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著文章才能真实可信.一切新闻都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对新闻传播的最基本要求.正因为此,新闻界始终把坚持新闻真实作为一项最基本的业务规范和最重要的工作原则.

近年来,虚检测新闻屡见不鲜,产生的源头绝大部分可以说是新闻工作者的作风不实、采访不深入.杜绝虚检测新闻,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和怎么写作对象,倾听群众呼声,杜绝诸如在办公室坐等新闻、从网上抄新闻、道听途说编造新闻、随意渲染炒作等做法.记者要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不为追求一时轰动的社会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

虚检测新闻的产生折射的根本问题就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失范.新闻职业道德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四方面.为了吸引读者、追求刺激、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有些记者甚至不惜牺新闻真实,把无名小事扭曲夸大,从“纸箱馅包子”到“千年极寒”,虚检测新闻对新闻工作者的挑战从没有停歇.作为一名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把用事实说话和人品、素质联系到一起,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要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而新闻记者更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竭尽全力确保新闻工作的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及时.

虚检测新闻的出现不仅违背了新闻的“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而且严重损害了媒体公信力和政府形象.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走转改”活动是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去采集信息、反应情况、报道新闻、提出问题.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从对群众的实际调查中去发现新闻线索,提炼报道题材.新闻工作人员要坚持开展“走、转、改”活动,从源头上摈弃虚检测新闻,要从对党和人民负责的高度,提高坚持真实性原则的政治自觉性,把反对和防止虚检测新闻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作者:渤海大学新闻系201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