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写民生

点赞:3924 浏览:150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 ]接地气;写民生;走转改

自2011年起,根据的相关要求和部署,全国各新闻单位都开展了主题鲜明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为哈尔滨的城市主流晚报,新晚报在“走转改”上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通过“走转改”,新晚报的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关注民生;通过记者走下去认真调查求证,新闻采访作风更加踏实,写作文风更好地摒弃了煽情和苍白,更加平实质朴和富有感染力.在这里,我对新晚报“走转改”活动中的一些成功经验试总结一二.


一、走下去,沉下来,讲老百姓身边的事,说老百姓自己的话,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

刘云山同志曾说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在基层、落实靠基层.因此,在“走转改”中,走基层是基础,只有走基层才能转作风,而作风的转变最为本质和关键.新闻记者的阵地永远在前线.唯有迈开脚步,才能逼近真实;唯有说服了自己,才能去告知大众;唯有自己先被感动,才能通过作品感染读者.例如新晚报“接地气 写民生”专栏刊发的首篇报道《乡村教师老张的幸福生活》,就是记者用脚走出来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阿城区杨树乡的一名普通乡村教师,34年间每天走10多公里地垄沟趟出了一条教书路.他身患重度肾炎,每天穿皮裤、挂尿瓶却仍坚守讲台.当记者与老张一同翻土坡、穿苞米地、趟垄沟赶往学校,亲眼看到老张那些苦中作乐的教学场面,情不自禁中为老张的职业操守和对乡村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打动、所感染;当记者把这一切记录下来,那真实质朴感情跃然纸上,让广大读者深受感动. 通过深入乡村、社区和各行各业的一线、窗口,晚报还采写刊发了一批接着地气的鲜活报道——《“大忙活村官”是80后》,报道了大学生村干部邢雪影扎根乡村的人生追求;为采写《给城市“搓澡”》和《老李的一夜》,记者跟随清理乱贴乱画小组队员步行20多公里,与队员8小时夜查,记录他们辛苦的工作状态.这些深入基层一线,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的经历,不但帮助记者完成了精彩可读、生动丰满的新闻报道,更对采编人员转变工作作风、增长知识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地气写民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在凡人小事中发现“新异”,反映和谐向上的时代风貌

我国当前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水平飞速发展和提高的同时,社会现象更为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也更加多元化,因此,“走转改”必须与新闻工作所承载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基层有最鲜活的实践成果,有最震撼的发展变化,有最感人的先进事迹,有最生动的社会场景,有最动人的语言和最丰沛的情感.这里见微知著,滴水藏海,全景展现着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民生建设的巨大飞跃.新闻工作者应自觉做基层变迁的记录者、时代精神的传播者,体验最真实的群众情感、了解最质朴的愿望心声,深刻阐释党情国情世情,引导舆论、增强信心、化解矛盾、鼓舞士气、凝聚力量.

道里区民生尚都小区棚改回迁后的第一个中秋节,记者走进棚改回迁户家中,与他们共度中秋,写成《这个中秋过得“美”》报道,真切呈现了政府保障房和民生工程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实惠.

在新晚报的“接地气”报道中,关于新农村、新农民的系列报道也很抢眼.别人的菜一毛五一斤难出手,他两毛五一斤全卖光,为啥?记者揭秘《菜农老张紧盯新闻种白菜》;《“水稻大王”不写轿车写农机》报道,记者与方正农民薛世举倾心畅谈,听他讲述20多年专心种植水稻,以转租方式不断扩展耕地,先后投入近百万元购写农机自己却骑旧摩托、过简朴生活的致富路,以及积极带动全村致富的生动故事;从出力挣工分,到投资入股,新的合作方式让农民尝到了甜头,记者走入乡村基层,挖出了《方正“农民股东”忙分红》的“新鲜事儿”等这些鲜活报道让读者看到了城市周边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

三、心中有情,文中有物,笔下有灼见,引起社会共鸣

我们的社会并不缺乏真实和美好的东西,也不缺乏发现真善美的眼光,更多的人呼唤在小人物身上发现真善美,作为媒体的责任就是在真正的发现他们,关注他们,把这样的真善美发现出来,放大出来,还原生活的本真.新晚报的许多报道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

《“90后”义工——亮哥的一天》记录义工陈晓亮的成长故事和义工历程,他为智障残疾孩子无私奉献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带动了更多地人参与到志愿怎么写作工作中.《警戒队长大刚与盲婶的“母子”情》、《重症监护师:病榻旁的真情呵护》等报道因为记者与故事主人公的零距离随访而更具深入人心的感染力,引起社会各界对相关行业和事件中人物的关注.5个村、72个自然屯、21万多公里,《“邓半夜”的11年乡邮路》为无数人传递着亲朋的音信;1500公顷景区仅有5名林管员,他们身兼数职,每天走上万米山路,还要往山下背50袋垃圾,这就是《林管员辛苦巡大山》的乐趣与烦恼;清扫教室、当怎么写作员、家教打三份工,新晚报走基层记者被这位来自偏远山村大学生自立自强赢得学习机会的精神深深感动,《贫困女生很“乐活”》的报道引起年轻读者共鸣.

通过“走转改”活动,我们发现,对于普通百姓,当真正走进他们内心的时候,我们更能看到他们内心的强大,看到他们在打拼中争取着自己的幸福,我们应该把他们在疾苦中向上,在贫困中努力,在艰难中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的人性中向善的力量呈现给读者.

“走转改”活动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适应时怎么发表展要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揭示了新闻工作的基本理念,表达了新闻工作的根本价值,既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坚持,更是对新闻规律的体会和把握.新晚报在“走转改”活动中,以采编人员在基层一线的所见、所听、所思、所感真切反映社会生活、回应社会关切,以小切口、小场面述评大社会、大主题,无论是主题宣传、典型报道、热点追踪还是舆论监督,都充分体现出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展现了新闻事业的宗旨、责任和使命.□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