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成败在于细节

点赞:2937 浏览:8826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记得,曾经有位语文老师戏言:“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教了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的确,相对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最难当,效果最不明显,工作负担最重.

语文老师究竟“负”从何来?恐怕最令他们不堪负重的就是作文和日记繁重的、流程式的批阅.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教师孺子牛般的批阅,换来的只是学生麻木不仁的态度——漫不经心地改几个错别字,对于老师“概括性”的、“公式化”的评语更是懒得一瞥.事实上,对于教师的“批”,即或偶有关注者,可文章究竟怎样去改,学生仍是无从下手,教师的评语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这样做究竟有什么价值呢?是换取心理安慰呢,还是习惯使然?很多时候,因袭某些“传统”而不问实效,是我们教学工作低效的最根本原因.

教育的成败在于细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老师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如何才能做好教育?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复研究更有效的办法解决好学校中存在的每个细节问题,就容易做好教育.这是丰华中学对“做好教育”最朴实的诠释.对于语文教师“写作批阅”这件事,丰华中学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四字诀”,毅然决然地打破了多少年沿袭下来的传统批阅模式.

一诀“换”,即换掉不合适的字、词、句、段、文.批阅时,如果遇到错别字,就把它们圈画住,然后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相关的词组中进行对比领悟.譬如“我们○负出一切”,旁批为:支( )、托( )、( )款、( )出、( )担、( )责.如果遇到不当的词语,提示学生不仅要更换,而且要标明这个词语放在此处不合适的原因.这种结合词义、语境换字词的方法,不但正确地换掉了不该用的字词,而且对语意、语境会产生更深刻的理解.长此下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字词如此换,不恰当的句子、段落经教师在旁批中提示后,都要让学生亲自更换.如果文章的布局太差或跑题了怎么办?教师针对文章的层次结构指出不足,明确方向,在学生清楚应该怎么做的基础上重新写作(即换文).

二诀“删”,即删除多余的字、词、句、段.落笔成文后,很少有人“忍痛割爱”,特别是与中心无关的段落,往往难以割舍.然而,玉不雕不成器,文稿不删不成文.所以说,写作训练中,“删除”意识的强化是十分重要的.譬如“我最敬佩的、最喜欢的、最爱戴的是我的语文老师”这句话.乍一看也没什么累赘,口语中不是经常这样说吗?但细细品味,“最喜欢的”和“最爱戴的”就显得重叠了.“爱戴”了必然“喜欢”,“不喜欢”怎么会去“爱戴”呢?批阅时提示学生这句话有重复部分,请精删存简.

这样给出提示,加以引导,让学生真正能做到“忍痛割爱”,追求精练,使句子更加完整、具体,表情达意就更清晰明了.以后写作时,他们就不会为了“语言美”而过分“装饰”,也不会为了凑字数而重复啰嗦了,而是想到如何写才能让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简洁、更清楚、更精练.

三诀“加”,即添加句子的成分、实例、过渡句子和段落等.类似这样的句子:“父母让我们学习文化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此句既可以理解为“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可以理解为“父母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这样就产生了歧义.批阅时,在旁批中提示:“这句话因缺成分而产生了歧义,请添加成分.”再譬如,上段是:等我们班在一些细微处做得不太好.下段是:在值日方面,同学们总是爱推托,不按照值日表安排的积极去干,一直等到组长催.等看教师的批语:“加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使上下文衔接,自然引起下文.”

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经过反复推敲逐一添加所缺部分.这样的“加”,既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又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语言的严密性.

四诀“评”,即针对学生的“换”、“删”、“加”,教师要逐一“评价”.“评”是“换”、“删”、“加”质量的重要保证.常言道:文章是改出来的.然而,从传统的批阅中几乎看不到“改”的痕迹.即使改了,也是教师彻头彻尾的包办;即使评了,也是笼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大道理”,譬如“语句不通顺”、 “具体实例少”、“中心不突出”等.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有丝毫帮助吗?文中哪一句不通顺?哪里需要加实例?如何突出中心?评价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逐步提高修改的质量.如果不能把工夫用在修改中,学生的练笔就会变得平淡无味.“优质工程”给予肯定,“劣质工程”继续返工;“宁改一篇,不过十篇”.这是丰华中学在写作批阅上一贯坚持的原则.如果写了十篇文章,每一篇都不成形,那么学生什么也没得到;如果一篇文章经过反复修改成形了,有“味”了,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明显提升.

“批”是为了“改”,不改,“批”有何用?“四字诀”有效地触动了教师有意的“批”和学生用心的“改”.只要“改”的质量提高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从教师那儿就得到了真传.


成功就在每一个细节当中,实用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