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巴老在一起的日子

点赞:17804 浏览:816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有感于生活积累对自己心灵的撞击,1980年时,我写出了生平第一部中篇小说《祸起萧墙》.我写得很投入,情感相当冲动,自我感觉也还可以,就以初生牛犊之胆量冒然地寄给了《收获》杂志社.

初稿寄走之后,又感到非常冒失.我的几个要好的同学说,《收获》杂志本身的约稿和名家的稿子都看不过来,像你这种“自然来稿”人家根本就没有时间拆开.我觉得他们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里更加忐忑惶恐了.

不料半个月不到我就接到了《收获》杂志一位女同志的.她说她叫李小林,《收获》已经收到了我的稿子,看过以后觉得还不错,准备马上采用.因为发稿的时间很紧,希望我赶快到上海来一趟.

在那以前我从没有到过上海.李小林大概也知道我对上海陌生,就同她先生祝鸿生一起到火车站接我.我过去不认识李小林,当时的刊物都不登负责人的名字,我因此也不知道她在《收获》编辑部担任什么职务,只是凭感觉她好像是一位负责人.


第二天李小林专门来同我谈稿子的事,谈了两个来小时.她告诉我说,我的作品写得很有生活功底,思想比较深邃,作品也有悬念,比较引人入胜.不足之处也不少,她一连说了十六处地方,供我斟酌修改.我觉得她提的意见很中肯,确实针针见血,让人心服.尤其她提那些意见的时候都附上了她的修改建议,让我感到豁亮,觉得改起来并不难.我这才知道《收获》看稿子的水平之高,特别是看得那么仔细,那么用心,丝毫不亚于作者对自己稿子的关爱.我把李小林提的意见都在笔记本上作了详细记录,准备逐一进行修改.

当时我很想知道巴老看没看过我的这部作品,李小林对这件事情却只字不提,我当然也不好唐突地问.

两天之后,李小林夫妇特意请我到上海“红房子”吃法式西餐,让我平生第一次开了个洋荤.那天李小林带了两只饭盒去,说是顺便给她爸爸带点回去吃.午餐后,有一部小车来接我们,我和他们一起上车,到了一个梧桐丁香掩映着的小院子里.下车之后,才恍悟到我已经来到了一代文学巨匠巴老的身旁.李小林根本就没有向我讲过她的父亲是谁,她大概以为我不至于那么孤陋寡闻.或者她知道我不了解这层关系,却不好怎么对我说.当时我相当紧张,的确有些手足无措了.

同巴老在一起的日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要不要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第一眼见到巴老,我的拘谨就很自然地消除了不少.他老人家静静地坐在客厅的藤椅上,非常随和而又很认真地听我说我的经历,听我给他描述基层百姓的普通生活.他对这些都有浓厚的兴趣,边听边点头,还不时地问一两句.然后说,难怪你的东西写得很深厚,生活底子厚嘛.我一听便知道巴老已经看过我的稿子了,而且看法还不错.于是我赶快对巴老说,我完全是凭感觉写的,写作功力还很不够,正在按李小林谈的意见修改.巴老当时就说,你自己觉得要不要改嘛?如果你觉得不必改,那就不要改.各人是各人的体会,不可能都一致的.还是作者自己来把握.改多了就没有自己的个性了.

那天我有三大意外.第一是没有想到李小林和巴老的关系;第二是没有想到我初次步入文坛的殿堂门就见到了景仰已久的巴老.第三个意外,我刚写完第一篇不成熟的稿子巴老就对我说,如果觉得不必改就可以不改.由此我悟到了巴老的本意是希望我在今后的创作中要注重自己的创作个性.他的话是广义的,给我的印象至关深刻,让我在以后的写作中受益匪浅.

第二年,我们一批在《收获》发表过作品的作者陪同巴老到杭州莫干山休检测,交流创作体会.在回上海的火车上,我和张欣辛、李小林陪巴老坐在一个包厢里.我给大家讲了我的一位亲戚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人生经历,大家听得非常感动,巴老也很感动.张欣辛就问巴老说:巴老,如果把这些写出来,您觉得应该怎么去结构才好呢?巴老回答说:你听得感不感动嘛?如果听得感动,这就是结构嘛.怎么让人感动就怎么去写嘛.这几句话也使我后来受用无穷.当时我读过巴老和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的一次对话,水上勉问巴老文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巴老说: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技巧.我理解巴老的所谓“无技巧”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炉火纯青的文学境界.大概“怎么让人感动就怎么去写”正是通向这种境界的一条创作之路吧?巴老把这条看似无华却又充满了无穷奥妙的路指给了我们.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

巴老堪称一代宗师,于我来说,他又是我的恩师.生命中有这么一段同巴老相处的日子,这是我终身最宝贵的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