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与责任

点赞:4010 浏览:159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要为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叫个好.

十几年在采访一线冲锋陷阵和主持大型采访的经历告诉我:只有真正“沉”入基层,才能抓到和写出好的新闻作品.“走转改”,最关键的还是一个“走”字.“走”的驱动力是什么?我认为是“真情与责任”.当你对一份职业充满感情与责任感的时候,也就很自然地去倾心投入,很自然地去“走基层”,很自然地去改变自己的作风与文风.

2011年10月,我的一篇新闻作品――《寻找抗美援朝烈士亲人》系列报道,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系列类二等奖.它得到评委认可,就是因为是“用真情和责任写出的好新闻”.

真情与责任,让你抓住新闻

寻找抗美援朝烈士,从2008年3月19日至2010年10月21日,历时两年零七个月.

抓到这个新闻,很偶然.原本是想在清明节期间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合作策划一个纪念性主题活动.2008年3月18日下午,我在烈士陵园的墓区遇到了一位老人.他说:“清明快到了,我想念黄继光和邱少云几位英雄了,想过来跟他们说说话,给他们磕个头.”老人的话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一种震撼.而与陵园工作人员聊天,我震惊了:这里有将近半数的烈士50多年没有一个亲人来扫过墓.我有了一种愕然后的疑惑――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一名普通市民都想着祭拜这些英雄烈士,何况他们的亲人呢?可现实就是这般的残酷:这些烈士的亲人们只拿到烈士证,而不知道烈士安葬在哪里.烈士流血,亲人流泪.不能再这样.我决定为这些烈士做些什么.烈士的兄弟姐妹甚至子侄辈现在大多也七八十岁了,如果再不去寻找,他们就可能永远没机会来扫墓了.寻亲行动从一份由烈士陵园整理出来的没有亲人扫墓的烈士名单(当时为51人、后增加至53人)开始,一个持续三年的栏目――“期待重逢寻找烈士亲人”出现在《沈阳日报》上.这是“抢救烈士资料,弘扬烈士精神”,也是“告慰烈士英灵、安慰烈属情感”,更是出于一家地方党报的社会责任与新闻良知.

真情与责任,让你竭尽心智

仅仅靠着一份名单,来寻找这些烈士的亲人,远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

首先,我们需要设法跨越三道“拦路虎”:第一个就是地域跨度太大,烈士家乡分散在全国各地10多个省份,都离沈阳很远.第二个是行政区划的变化大.从烈士牺牲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60年,各地行政区划都或大或小地发生变化,很多地名改得面目全非,有的干脆连省份都换了.第三个是信息闭塞.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多数烈士的亲人依然住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他们很难听到“寻亲声音”.

真情与责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烈士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跨越这三关,几乎算是竭尽心智.寻亲初期,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寻找的手段较为单一,多数时候是在被动等待.要想变被动为主动,拓宽寻亲的渠道,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后来,我先后采取网上广发“英雄帖”、与50多家各省主流媒体异地联动、不间断查询等方式,使这种局面有所改变.在此期间,“寻亲声音”开始四处传播,特别是很多网友主动加入了寻亲行列,建立了一个跨空间的寻找烈士亲人的“互联网”.最终,在两年内找到了27位烈士的亲人.

在寻亲过程中,特别是查询,很是煎熬.在寻亲前两年,跟烈士家乡联系主要靠.哪怕收获一点点关于烈士亲人的消息,我都欣喜若狂,可多数时候是空欢喜.一次次因断掉线索而失望,又一次次因出现新线索而兴奋,不断在失望与希望之间反复轮回.据粗略计算,寻亲期间光就拨出至少2000个.找到齐进虎烈士的亲人,就是在370多天内不间断打的结果.

真情与责任,让你懂得坚守

不抛弃,不放弃,一定要为53位烈士找到亲人.

这几乎成了寻亲后期的一种信念,支撑我走完艰难的为烈士寻亲之路.到2010年,还有26位烈士没有亲人来扫墓.找到他们的亲人,仅仅靠、媒体联动,或者等烈士亲人在网上看到我们的报道,已远远不够.这些烈士的亲人,找两年都杳无音信,注定是一个更为艰苦的过程.2010年3月、4月和9月,我带领寻亲小组先后踏上山西、河北、江苏、湖南、湖北、陕西等实地寻亲的征途.

事实证明,不到这些烈士的家乡去,你很难找到他们的亲人.在山西应县,我们找一位空军团长刘光义烈士的亲人,他的家乡记载的是“山西应县南应村”.在应县县政府办公室里,大家研究了三份应县不同年代的地图,找到了南王村、南旺村、南庄、南辛庄等好几个带“南”字的村名,就是没找到“南应村”.过了一个小时,他们发现了一个叫安营的村名.有人提出:“‘南应’会不会就是指‘安营’啊?”这听起来有些不靠谱的怀疑被证明是正确的.烈士的大孙子刘永清一家人就在安营村.这是当地方言闹了一个横亘50多年的“误会”.应县人说“安全”都说成“南全”,而说“安营”听来像“南应”.当初登记烈士籍贯的人估计也是将“安营”听成了“南应”.而类似的“误会”,光靠查询、媒体联动或者其他途径是无法解决的,这也是要实地寻亲的原因.


到2010年10月21日,奔波万里,足迹遍布13个省200多个县区,我终于帮53位烈士全部找到了亲人.

“沉下去”也是一次情感改造

寻找烈士亲人一路走来,我们收获最多的是感动,也流下了不少泪水.

像林广山烈士的弟弟林光海始终找不到哥哥埋在哪里,他就靠着自己印象中的哥哥的模样,自己动手画了一张哥哥的画像,这幅画算是林广山烈士唯一的一张遗像.还有王守正烈士的女儿王先侠,找了53年才找到父亲的埋身之地,所以她在父亲墓前磕了整整53个响头.张明钦烈士的女儿张荣珍42岁,也就是1980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牺牲了.她来沈阳扫墓哭得肝肠寸断,甚至都有些呼吸困难了.范万章烈士,一位共和国空军史上曾经留下辉煌一笔的空军英雄,驾驶僚机击落、击伤了8架飞机.这位王牌飞行员的妹妹范淑兰,从新疆来沈阳为哥哥扫墓,在哥哥墓前她说:“哥哥,我也年纪大了,这可能是我跟你最后一次见面了.以后我来不了了,只能让娃来看你了!”

每一次的寻找,我们在心灵与情感上都接受改造、接受洗礼.与烈士亲人们的每一次见面,都伴随着泪水,而这些泪水早就对我们从外到里进行了彻底的淘洗与净化等这种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净化,从而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大局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分量越来越重.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宋玉书评析这篇中国新闻奖作品时说:《沈阳日报》的寻亲活动和寻亲报道是对“走转改”活动的具体诠释,或者说是践行“走转改”的典型案例.记者们怀着真诚感情、承负着社会责任,走出报社大楼,走向城镇街道、乡间山野,走到采访对象的身边,走进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不仅采访报道他们,而且尽其所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寻亲征程中和寻亲专栏上没有高扬“走转改”的旗号,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和获奖报道能够清楚地告诉新闻同行和新闻受众“什么是‘走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