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芳改了郭沫若的诗

点赞:10084 浏览:431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1941年郭沫若的剧作《棠棣之花》在重庆上演,获得成功.《棠棣之花》是一部历史剧,它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了战国时期齐国青年侠客聂政和其姐聂嫈为国献身的壮举.在抗日战争时期,《棠棣之花》所要表现的精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这样的历史剧演出,对于演员,却是一个考验.张瑞芳在剧里,扮演了一位“美好、健康、富于自尊心与正义感”的酒家女——春姑.她尊敬青年侠客聂政,在出发行刺之际,为他奉献花束,并演唱了后来名噪一时的《湘累曲》:“啊!泪珠儿快要流尽了,爱人呀,你还不回来呀?我们从春望到秋,从秋望到夏,望到海枯石烂了!爱人呀,你回不回来呀?”

这次演出,郭沫若几次亲自到排演场,为青年演员说戏,讲述春秋战国的历史和当时的风俗习惯,所以,尽管有诸多困难,演出仍十分成功.张瑞芳虽然初次在重庆演出历史剧,也获得了很大成功.她演唱的《湘累曲》,给郭沫若留下很深印象.

由于《棠棣之花》的成功演出,郭沫若创作高涨.他在短短十天里,又写出了后来成为经典的剧作《屈原》.这部剧作上演时,张瑞芳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婵娟”.为了帮助演员们对剧中人物领会,郭沫若将演员集中起来,由他朗诵剧本.郭沫若的自我朗诵,对张瑞芳后来的演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

《屈原》的演出在重庆产生了巨大反响.郭沫若与演员们都十分兴奋.当时郭沫若常常到后台,与演员们混得很熟,大家高兴时,便让郭沫若为大家题诗.郭沫若诗兴大发,一口气题写出十四首来.其中《张瑞芳饰婵娟》一首,这样写道:


凭空降谪一婵娟,笑貌声容栩栩传.

赢得万千儿女泪,如君合在月中眠.

此诗不仅称颂了婵娟这个人物,也对张瑞芳的表演大加赞赏.

1942年6月,《屈原》要到重庆北碚上演,大家请郭沫若一同前往,以助声势.郭沫若去时,带上了自家一个古铜色的大瓷瓶.这原是郭沫若书斋里的花瓶,此时却需充作剧中人物婵娟所抱的道具.6月27日,是个星期六.一般情况,这是最好的卖座日子.可惜,当时演出环境颇为简陋,戏台完全是搭建的,是半露天的敞棚.一遇雨,便完全无法演出.当郭沫若抱着花瓶赶到现场时,天正下着雨,演职人员都很焦愁.大家在一起聊着天,有人幽默地说:以后检测如求雨,最好就说我们要演戏了.郭沫若看着自己抱来的花瓶,突然来了灵感.他即刻念出一首绝句来:

不辞千里抱瓶来,此日阴沉竟未开.

敢是抱瓶成大错,梅霖怒洒北碚苔.

诗作出后,一位女士说:一首诗有两个“抱瓶”,有些显得重复.她便自做主张,把第三句改为:“敢是热情惊大士”.“大士”即“观音大士”,认为是惊动了观音菩萨,所以不停降雨.瓷瓶是观音的掌持之物.郭沫若一听,便说:那么索性把“梅霖”改成“杨枝”吧.杨枝是观音瓶里的插品.

张瑞芳改了郭沫若的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演出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过了一会儿,正在排练的张瑞芳见到这首诗,她指着其中的第四句说:这“怒”字太凶了一点.郭沫若解释:“我觉得是观音菩萨生了气了.”张瑞芳却说:“其实倒应该感谢这雨,你看演得这么生,怎么能够上场呢?”郭沫若听张瑞芳这么一说,感到这是一个做艺术事业人的责任心,实在难能而宝贵,便说:“好的,我另外想一个字来改正.”这时,导演陈鲤庭叫张瑞芳去排练,郭沫若便在一边琢磨起来.这个“怒”字,郭沫若最先想用“遍”字替换,后来想到“透”,最后改为“惠”.排完戏的张瑞芳急匆匆赶过来,问:“改好了吗?”郭沫若将替代的“惠”字给她看.张瑞芳愉快又天真地说:“对啦,这个字改得蛮好,这个字改得蛮好.”跟前的一位女士说:“既然‘怒’字改了,那么‘惊’字恐怕也得改一下才好.”张瑞芳说:“用不着吧,惊动了的话是常说的.”张瑞芳一锤定音.尽管第二天天气晴了,这首诗还是按照张瑞芳同意的改法,保存在了郭沫若的诗集里:

不辞千里抱瓶来,此日阴沉竟未开.

敢是热情惊大士, 杨枝惠洒北碚苔.

(摘编自《团结报》,作者杨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