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江:险礁之上的守望者

点赞:33161 浏览:156147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13年3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的王长江在参加全国期间,提交了一份提案——《建立改革委员会,加强对改革的设计和统筹》.提交上去后,有一栏需填写提交单位,王长江一时想不好,觉得直接报书记处和政治局都不合适,于是此栏就空了下来.过了两个月,编办打来,表示提案到了他们那里,但王长江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他们所能解决的.

“这样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不应该只是某个部门的事情吧?但最后却被归口到了编制委员会.你可以想象,结果是什么,只能不了了之.”王长江之所以在2013年8月参与“首届中国政治学30人圆桌会议”时提及时经历,是想再次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路径缺少自觉,已成为阻碍改革的大问题.

作为“党内力主改革者”,多年来,王长江始终在各种不同场合表达着同样看法: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目前当务之急,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与路径规划.

改革应是冲破惯例与常规的应急机制

去年8月的圆桌会议,王长江的发言题目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自觉问题》.他指出,对于改革的思考有一种惯性,不是把改革当做一种改变现状的事情,当做一种特例来对待,而是把它当做政府常规运行的一项内容.“上边布置下来,一声令下,具体到各个部门,然后各个部门分头去干.”“改革恰恰是要打破既有权力格局.从这一角度而言,改革应该是一种冲破惯例和常规的应急机制.”

近些年,关于改革的争论甚嚣尘上.有人大力呼吁,认为现在到了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时期;但也有声音,反对政治体制改革.

王长江显然属于前者.在他看来,反对之声的出现,源于有人不满意改革后的一些结果.“在改革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尝试也遇到瓶颈、障碍,但不能误以为中国不该搞政改,不能因为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就因噎废食.不是改革本身错了,而是改革的路径出了问题.”

在王长江看来,现有政治体制改革路径带来若干消极后果:第一,部门利益做大,即使过去没有权力的一些部门,现在也拼命扩权;第二,损害改革的权威,使人们对改革产生质疑;第三,降解政府的权力,地方政府权威下降也会影响整个政府的权力;第四,部门绑架的政策,使得和地方关系处于一种潜伏危机状态.


不久前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很多人发现,三中全会公报多次提到“市场”二字,外界因而有一种声音,认为改革是“政左经右”.

王长江则表示,此种看法过于片面.在他看来,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各种问题盘根错节,已经很难分清纯粹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或是社会问题.而改革释放市场的能量,人们自然要去追求利益.追求利益之后就会产生物质之外各方面的诉求,包括要参与政治、社会活动、良好的环境、受人尊重、价值体现等.“后面这些就是政治诉求,需要从政治制度上给予安排,不然会阻碍经济发展.”

在他看来,“若按照‘政左经右’的说法,政府只管经济发展,打压和抑制政治诉求,结果就是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但公信力丧失.”

警惕政改“麻木症”

多年来,作为为政治改革大声疾呼之人,王长江面对思想界、知识界任何关于拒绝改革,尤其是政改的思潮,都竭力提醒世人,应对其保持一种警惕.

2009年初,由于此前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国内出现一些声音,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推行的“新自由主义”已难以为继,而中国能够在此次危机中处于主动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体制中没有改的那部分起了作用.更有人认为,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很好,无需改革.

对此,王长江专门在《南风窗》上撰文,表示要警惕政改“麻木症”.在他看来,这种“麻木”是一个不良信号,不但影响民众,也可能影响高层.

王长江将这种“病症”形容为,“自我感觉良好,”“把对政治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变成了一种自娱自乐、自我陶醉,拒绝吸收一切他们认为‘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当然更拒绝使用国外学者发明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反映了一种强烈的排斥一切、拒绝任何变革的心理.”

而对于国家拿出4万亿元资金应对金融危机,王长江则表示,这不光是对党和政府调控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政治体制的考验.“没有一套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权力寻租.”以王长江看来,需从体制上保证广大公众和人民代表对政府和部门人权、财权、事权的监督,否则“谁能保证若干年后,围绕这4万亿,不会有腐败案件浮出水面?”

关于“4万亿”的讨论,刚好引出王长江很早便提出的观点:“用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他看来,“的办法”是和“集权(或行政)的办法”相对的.他曾举例:如果给基层政府收税、审批的权力,又不让它寻租,怎么才能做到?的办法就是大家决定,限制权力,而非乱用了审批权,就把它收回来,变成到上一级政府去审批.“这样一级一级往上收,等于把腐败的主体向上、向高层转移,不但不能解决腐败问题,反而使腐败的级别越来越高,数额越来越大.”

加强顶层设计是政改中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在王长江看来,政治领域的腐败现象,归根结底是和公权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公权力运行的必然伴生物.正因如此,遏制腐败,就必须把权力约束起来,加强制度顶层设计.而制度的顶层设计,又不应依赖于政府部门进行.“政府部门是常规执行机构,顶层设计恰恰是要打破原有行政管理布局,超越部门眼界进行统筹.”

王长江在多个场合,以及他所撰写的很多文章中都提及,加强顶层设计是政治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在参加2013年全国政协会议时,他在发言中也特别举出几个案例,表明顶层设计的迫切性.比如,他记得自己曾在西部看到一些所谓农田,地处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亩产三四百斤就算不错,还不如撂荒了变成自然植被,还能保护生态.但不行,必须种庄稼,因为它们在18亿亩红线划定的范围内.结果是耕地指标保持了,却对解决国家粮食问题几无贡献,反而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王长江说,类似案例反映的不只是农业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顶层设计不足.”

在他看来,顶层设计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而是要明确目标,制定政策、原则,划定边界,然后在边界清楚、目标明确的基础上,让地方放开手去探索.

“的政策还是从实际中来,但前提是鼓励地方创新,给地方创新提供更大空间,降低他们的创新风险.而不是挥舞大棒,动辄叫停.”王长江表示,唯有上下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克服中梗阻,推动整个改革的前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经过多年呼吁,终有一个顶层设计机构,对此王长江充满期待,但依其设想,顶层设计机构还必须整合整个社会的力量.“成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做过全面工作的领导和退休老同志;第二,是能够从全局把握问题的学者、专家.第三,是党派和社会知名人士.”

总之,在王长江看来,强调改革顶层设计,强调改革进入打“攻坚战”的阶段,就是要“攻”调整利益格局、遏制既得利益膨胀这个“坚”.“尽管调整权力和利益格局、触动既得利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尤其是来自体制内的阻力,但执政党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冲破这些障碍和阻力,改革才会有光明的前景.离开了这一点,无论谈改革,还是谈顶层设计,都没有实质性意义.”

致敬辞

他致力于推动执政党改革创新,多次参与有关政策的讨论和制定,参加党章和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他是王长江.当改革进入深水区,他是险礁之上的守望者.

声音

“今天的改革已然到了一个关节点:不去触动权力配置背后的利益格局,对既得利益作出明确限制,很难取信于民.这几年公众中开始出现对改革失望的情绪,既非我们的经济发展不够快,也非老百姓没有得到任何实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改革在不少方面不是限制、而是加强了既得利益的地位.”

——王长江

十年大事记

作为党校教授、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党内力主改革者”是王长江对自己的定位.

王长江:险礁之上的守望者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当外界出现反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声音时,王长江表示,不能因为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就因噎废食.不是改革本身错了,而是改革的路径出了问题.

2009年,他还曾专门提出,在改革进入打攻坚战的阶段,应警惕政改“麻木症”.

多年间,王长江始终在为改革发出自己理性、专业的声音.他先后在媒体发表《的政治智慧》、《靠什么化解干部任用上的社会质疑》、《需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党内逐步开展“竞争性选举”的时机已成熟》、《莫让“顶层设计”走了形》等文章.

2013年期间,他提交了《建立改革委员会,加强对改革的设计和统筹》的提案,建议建立层面的改革主导机构——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