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旋律悠远的意境

点赞:7661 浏览:312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牧歌》原本是一首优美的东蒙民歌,1954年由作曲家瞿希贤将《牧歌》改编为无伴奏混声合唱,充分利用人声部的不同优势,发挥了人声部的巨大感染力,简洁明了而又丰富多彩,成为合唱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改编后的作品通过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的变化,展现了蒙古民族对富饶、美丽、辽阔草原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从而使得《牧歌》犹如一夸流域很广的河流,奔涌向前,永不停息.不断传颂着蒙古族人民的希望和理想生活.

关 键 词 :牧歌;无伴;奏长调;意境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084-02

无伴奏合唱《牧歌》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瞿希贤根据东蒙民歌《牧歌》于一九五四年改编而成的,改编后的无伴奏合唱《牧歌》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动人旋律以及质朴合理的肢体对比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然是专业合唱团与业余合唱的保留曲目之一,也成为各大院校的教学必选曲目.最初的《牧歌》“在无伴奏合唱的“调色板”上,由于排除一切乐器纯粹用人声来表现.能运用的音色只有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各声部及其不同组合.但又有开口闭口及不同母音不同发声法带来的无穷变化.这首合唱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人”的特点.我在构思上偏重写意.偏重在整体上写大自然的美.写人和大自然融合的和谐感.

谈到无伴奏合唱《牧歌》,必然要谈到东蒙民歌《牧歌》,蒙古族歌曲《牧歌》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长调民歌.流行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等地区.作为“逐水草而居”的马背民族,蒙古人在长期的游牧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许多长调牧歌,《牧歌》便是其中的珍品之一.

《牧歌》最早是由安波记录的.1948年,安波、许植、胡日查编译出版《东盟民歌选》,其中就收录了这首民歌.至于将《牧歌》从《东盟民歌选》搬上舞台,把它介绍给首都听众,则归功于乐团台湾籍男高音歌唱家藏玉璞先生.他堪称独具慧眼,于上个世纪年代率先在音乐会上首唱《牧歌》,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引起音乐界的广泛关注.1956年,女作曲家瞿希贤将《牧歌》改编为无伴奏合唱诗人海默填词,分别由指挥家秋里、严良荃指挥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自此,《牧歌》遂成为我国独唱歌曲和合唱艺术的经典之作.《牧歌》犹如一条流域很广的河流.奔涌向前.永不停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又派生出一些新的支流,形成同宗民歌系列.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牧歌》主要有三种不同变体,这三种变体为:第一种是短调音乐形态,流行于科尔沁草原北部的兴安盟地区:第二种是古老长调形态其中包括两支歌曲,一首是呼伦贝尔民歌《牛头岭和清凉峰》,另一首则是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牧歌》,它们大同小异,属于同一变体的两种表现形式;第三种是长调音乐复杂化形态.我们一般耳熟能详的是《牧歌》,事实上其作为一首优秀的蒙古族民歌,已经在草原上流传了千百年.但它被音乐工作者所挖掘、推广和发扬光大,则是上个世纪40年代年代末期的事情.

中国的合唱可以说是从中国早期的群众歌咏活动中孕育出来的,至今已有一百来年的历史,中国的合唱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与中国各时期的政治斗争以及生产实践活动是紧密结合的,无伴奏合唱《牧歌》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这时期的人们对未来的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对新中国的建设也非常投入,无伴奏合唱《牧歌》的中心思想就反应了当时人们的这一现状,在合唱作品的创作上,有该时期独有的特点:(1)注重民族、民间素材的运用与广大听众的审美需求的紧密结合;(2)注重和声、对位的合理结合而使不同声部能细致配合;(3)注重充分发挥各声部的音质特色与整体合唱音响的协调以追求和谐、均衡的合唱美.

作曲家瞿希贤在当时创作改变时,主要因为当时中国还很少有自己的无伴奏合唱作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采用东蒙民歌改编成三首无伴奏合们昌曲,其中有一首就是《牧歌》.”另外还因为“为什么我专选东蒙民歌呢解放初期,民歌集子出版得不多.《东蒙民歌选》问世,顿时使我耳目一新.其中许多歌词都是优美动人的抒情诗或叙事诗,而曲调则既有它的独特之处,又有能引起普共鸣的旋律美.它们既是民歌,又很像艺术歌曲.很有诗意,很有意境.歌词的文学美和音乐的旋律美融化在一起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是激荡人心的.”

蒙古族民歌《牧歌》在被改编为无伴奏合唱作品中,首先,从调式调性来看,由原民歌的首句为上句D宫调式.尾句为下旬G宫调式所形成的属调与主调的关系进行,统一于降c官调式.其次,在曲式结构上由原民歌的上下旬构成的一段曲式结构改编为固定旋律的变奏曲式结构;并且增加了引子与尾声的设计,扩展了作品的长度及演唱时间.通过三次变奏.作者运用细腻的创作手法表现了对草原辽阔,牛羊成群的赞美和对草原牧民美好生活的歌颂.第三,注重运用复调的交织与主调和声衬托的创作手法,其中既有支声性的处理,又有模仿式的呼应.你简我繁、你静我动、简繁有致、动静错落.第四,和声的色彩明丽而不失柔和;声部丰满而不失纯净;离调和弦的运用丰富了作品的色彩表现性,空旷谐和衬托出天地的旷远深邃.旋律的绵长与多声的交织如诗如梦,令人陶醉.

首先,作曲家安排在女中音声部引出主题旋律,主题是在女中音再分部的另一个声部衬托下显示出来的,两个声部形成的音响、音色是非常丰满的,和声为到六级的进行模式,具有半终止的特点.随后女中音声部变成声部长音,来衬托男低音声部在下五度关系上的再次呈示主题,出现了降G宫音明确了调性.属音与主音的哼鸣主题呈示,构成了全曲的引子,形成了一个纯净的音响空间,为主题“翠绿的草地上,跑着白羊,羊群像珍珠撒在绿绒上”做了很好的铺垫.其次,主体的第一部分采用主调和声式写法演唱主旋律,女中音及男高音则作为和声性的声部对主旋律进行烘托和渲染.(力度mp)和声进行为Ⅲ级-Ⅳ-Ⅲ级-Ⅴ级.以属和弦为主表现了草原的深远与宽广.和弦的使用较上句的写作要复杂些,出现了Ⅰ级-Ⅰ级-Ⅴ56/Ⅴ级-Ⅴ级-Ⅵ级-K46-Ⅴ级-Ⅰ级的进行,即有属关系的离调和弦,增强了和声的色彩性,形象地表现了羊群像珍珠撒落在草原上的灵动与细腻;还有终止式的进行,即男低音声部演唱的“绒上”对女高音声部演唱的“绒上”进行的旋律减缩模仿.充分地展现了草原的一望无垠及草毯如毡的自然风光,也对整个乐段进行了总结.

第二部分上句主题旋律由男高音声部演唱.女高音声部为卡农式模仿复调的写法与男高音声部交相辉映,男低音与女中音声部则为和声性声部.和弦的使用重复了第一部分下旬旋律的功能进行(Ⅰ级-Ⅰ6级-Ⅴ56/Ⅴ级-Ⅴ级-Ⅵ级-K46-Ⅴ级-Ⅰ级),男低音将女高音的旋律进行了扩展模仿,同时形成了声部间的卡农式进行.仿佛天与地的纵深展开,广阔无垠,天地一线,伸向远方.这一段的写作无疑为作品增添了新的生命力.由对景物的描写转为对人物的刻画(力度由nap增为mf),音乐画面的清晰感也随之增强,仿佛在广袤无垠 的草地上,男女主人公并肩而坐相互倾诉爱慕之情,又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第三部分的写作重复了第一部分上句旋律的主调和声式的写作手法,只是在力度上由mp变为mf,展现出当朝霞洒满大地的时候.--淳朴善良的蒙古族妇女哼着优美的歌曲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最后尾声的设计更为精彩,由男高音声部以小字二组的“d”,音引入旋律,女高音声部对男高音声部进行扩展模仿.女中音声部以小字组的“b”再现引子主题,与男高音声部形成呼应,男高音二声部则以小字一组的“e”音低八度对男高音一声部紧缩模仿,且在旋律上与之形成卡农式的进行.和弦的使用为Ⅲ级一Ⅵ级一级.女高音的最后四小节使用了引子的主题,只是结束在七级音上,这一独具匠心的处理为作品增添了连绵不绝和情深意远的效果和意境.

诗意的旋律悠远的意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声部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如果平面归纳的话.则是作曲家就是在该曲调的基础上.以和声织体的变化进行对比,将该曲改编为带引子和尾声的三段体变奏曲式.

引子部分(1――8小节)女低音声部引出悠远的旋律,导出音乐意境.

第一乐段(9――24小节),这部分事实上由a(9――16小节)、b(17――24)两个乐句构成.a句为同节奏和声织体,主旋律在女高音声部,女低音以再分部的手法加强和声效果,b乐句为复调性乐句,由于男低音的加入和女高音声部在中低音声区的演唱,乐句显得温和、内在.

第二乐段(25――40小节),也由a(25――32小节)、b(33――40小节)两个乐句构成.a乐句由女高音声部对男高音声部相隔八度的严格模仿构成,b乐句由女高音声部对女低音声部相隔五度的自由模仿构成.

第三乐段(41――56小节)为全曲的部分,a(41――48小节)、b(49――56小节).为和声性的同节奏织体,由于男低音的退出.音乐变得尤为热情,显现出了全曲的色彩,女低音与男低音声部主要起烘托主旋律的作用.b由男高音声部对女高音声部的自由模仿构成.为了体现男高音声部的模仿效果,作曲家在每小节都使用了在合唱创作技巧上的“检测交错”手法,每处都有“异峰突起”之感,使模仿效果非常明显.

尾声部分(57――66小节)前四小节由于男低音的退出,男高音在高音区的半声使用,音响显得轻盈、飘逸,仿佛牧民们在对美好生活的遐想.在第60小节处,第二男高音对第一男高音有短暂的模仿.该处的模仿使音乐的进行逐渐减弱,最后四小节,四个女高音以PPP的力度再现主题,但尾音落在第七音上,使音乐显得情境深远、意狁来尽.

总之来说,无伴奏合唱《牧歌》被瞿希贤先生赋予了很多的亮点,合唱团爱唱,大众爱听.该曲篇幅不大,但创作手法异常丰富,在此显现了瞿希贤先生高超的艺术创作功力,瞿希贤先生是一位坚持艺术创作源自生活为原则的作曲家,她的作品几乎都是由浅入深、雅俗共享的精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艺术实践价值.虽然她老人家已离我们而去,但她在艺术道路上那种脚踏实地的作风和对艺术坚持不懈、苦苦探索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