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协调

点赞:13871 浏览:590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自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开始有了质的飞跃,社会发展进入全新时期.文化产业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发展动力,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在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境遇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文化产业 协调发展 对策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有资源少优势,文化上的高地,产业上的平川.人文资源是反映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各城市都非常注重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因子.如海洋文化、齐文化、鲁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已成为区内各城市名片的“主流话语”.可以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文化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如果把这种发展上升到产业的高度,将理念上的东西转化成实在的有特色的市场产品上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第二,有荟萃少汇集,高端产业人才严重流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人才优势相当明显.以青岛为例,青岛共有学历高校22所,全日制普通在校生30万人,科研院所尤其是海洋研究机构云集,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均聚集于此,让青岛在中国海洋科研的版图上奇峰突起,无人能出其右,可以说是人文荟萃.但大量的高端产业人才不断被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所吸引,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第三,有品位少品牌,有优质的人文品位但缺乏市场和产品意义上的品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诸多地区拥有的文化传统资源特色化程度高,如昆嵛山的道教文化,蓬莱阁的仙境文化,海阳的地雷战红色文化,长岛的渔家文化等,可谓形态丰富各有千秋.无论是海洋文化,还是齐鲁文化,亦或是红色文化,都体现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文素质高,文化含量大的特质.但是,诸多文化在产品开发上却一直裹足不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既得利益,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熟的产业品牌.

第四,有合作少合成,整合力亟待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城市从旅游文化、影视文化、传媒文化、娱乐文化、会展文化等方面多角度合作,为区域性文化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在整合的力度、质量和效果上仍处于初级水平,各城市、各种特色文化缺乏深层次的合作.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第一,区域体制的障碍很难突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并没有形成区域文化的产业优势,行政区划的“壁垒”导致区域文化市场被割裂.七个城市就有七个市场,区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与产业结构有待明确和优化,发展目标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文化建设的特色还不够鲜明,文化商品和文化要素流通不够通畅,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步伐相对缓慢,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到位.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七城市打造了许多同类型的大型文化设施,导致有限的文化投资大量分散,文化生产效益低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在文化内容创新、文化辐射力、文化消费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区内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改事改不到人,改物权改不到产权”的现象普遍存在,改革需要向纵深拓展.

第三,文化产业高端人才严重匮乏的情况有待转变.文化产业的高精专人才相对缺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高端产业里缺乏掌握高科技、善于经营管理的拔尖人才,这成为阻碍文化产业提升科技含量、扩大产业规模的瓶颈.在其他行业,如创意设计、动漫设计、演艺策划、编剧编导等方面,高端的文化产业人才同样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匮乏现象.

第四,文化消费需求有待提高.没有生产,自然无所谓消费,但缺少消费的有力支持,生产也将难以为继.当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与之相对的是,文化产业的大众消费力却停滞不前.一方面,由于部分文化消费脱离了百姓的实际消费能力,致使居动参与性不高,文化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还与多年来养成的消费习惯有关,即往往重视有形的物质消费,不重视甚至忽略精神消费.可见,居民文化消费有效需求的减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使文化产业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地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使之成为中国高端文化产业聚集区,应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区域内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实现城市错位发展

行政区划的分割对区内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各市都有打造文化强市的宏伟蓝图,而鲜有与其他城市交流合作的构想.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尚未列入共同的议事日程.要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首先应从空间资源的整体性和网络关联性出发,编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中国高端文化产业聚集区”作为区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走“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各扬优势;龙头带动、联动推进、整体提升”的路子,积极构建以青岛为中心,海洋文化、齐文化、鲁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五大板块相对独立,七城市协调发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大格局.把各城市利益与区域大局利益统一起来,实现区域内各城市的错位发展.各城市的文化规划需接受总体规划的指导,与其相协调、相配合.实现开放条件下地区的整体融合,达到地区优势间的互补,体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整体文化竞争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协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这就对政府调控文化产业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一方面,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上,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职能发展定位,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积极推进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逐步解除其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产业实体,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资源、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共享与流动;另一方面,政府应支持非政府文化组织,发挥文化管理职能.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已经逐步达成一个重要共识,即要实践文化产业一体化单靠政府单打独斗是无法完成的.而非政府组织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等特点,在承担公共事务时能充分发挥其灵活与适应性强的特性,兼顾公平与效率,可以为文化创新提供更加自由与平等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