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点赞:14741 浏览:671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正确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创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将有利于创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幅度提高.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146-02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普遍认识到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1.从怎么写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同时,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使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从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近5年来,高职院校普遍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机制,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与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现存的问题

1.高职院校虽然理论上采用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强调技能进课堂,明确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但受制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科知识本位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从教学方式和课程导向上真正转变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

2.由于教育部大力倡导推行工学结合,一些高职院校给所有的课程都贴上了“工学结合”的标签,要求所有的课程都要进行工学交替,套进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模板进行教学.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取得较好效果,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由于不适合或不完全适合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而事与愿违.

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可行措施

(一)课程改革必须审慎选择重点专业

选择课程改革专业时必须审慎、科学、可持续,关键是考查其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所开设的课程是否具有改革的可操作性,其改革成果是否具有可对比分析和参考性.例如,有些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考证对接,主干课程全部为社会考证课程,如果强行进行课程改革,会致使学生失去考取证书的优势.而有些专业虽然近年很热门,各大院校争相开设招生,但史短,招生人数少,甚至有些专业至今还没有毕业生,那么就不能作为课程改革专业,因为其根本不具对比性和可参考性.因此,课程改革专业的选择必需具备班级多、学生人数多、课程改革受益面广等特点,并且该专业是以专业技能为基础,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专业覆盖面大、辐射力强,改革成功经验便于在其他专业中推广.

(二)课程体系重构

课程改革的精髓是课程体系的重构.新的课程体系应该由学科课程、技能课程和项目课程组成.其中项目课程是核心,技能课程是主干,学科课程是基础.新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公共课程模块、知识课程模块、项目课程模块和技能课程模块.其中,公共课程模块涉及公共基础知识,多为学科课程,不适于课程改革.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专业主干课程,其关键在于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构建课程内容.新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改面”还要“改里”.“改面”是主干专业课名称的变化,例如,“专业基础知识”类课程的名称可以改为“专业基础能力与应用”.“改里”指的是在知识课程模块中渗透岗位实务工作的要求,不仅学习基本要素与理论,还要夯实基础应用能力;通过项目化课程模块强化职业标准要求,不仅学规则和操作,还要培养学生在不同岗位的实务处理能力,达到所学知识与实际岗位需要相一致的效果;通过技能课程模块在继续原有实训的基础上,扩大实训外延,真正实现实训教学过程和未来岗位工作过程的统一.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

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方法与手段.近几年“411”教学模式盛行,“工学交替”以及“嵌入式”教学模式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程改革中可以继续沿用.以任务和行动为特征的企业生产过程决定了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也应以任务为引领、以项目为导向,以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企业岗位胜任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工学交替”以及“嵌入式”教学模式等应用到不同的课程中需要具体分析,认真制定课程改革方案,不能一刀切,更不能一劳永逸.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学结合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四)夯实课程改革的内外部基础条件

1.继续巩固和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单位是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外部支援,不仅可以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还可以提供实训指导教师,通过合作加强联系的同时,便于进行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研讨和岗位分析.实践证明企业、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工作岗位分析,即企业提出要求,学生对应不足,反馈给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课程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2.建设实践型师资队伍.课程改革的最大动力来源于教师.加强专职教师的挂职锻炼,吸收企业一线人员做教师,让教师真正具备“双师”素质.教师只有参与课程开发,才可能对新课程有深刻理解,才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施教,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作能力得以提高,缩短了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并在就业中突显优势.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解决工作量计算不足、成果不能用于评定职称等问题,同时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将课程研究与开发成果提炼、转换和实现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3.保障校内实训条件.课程改革需要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的全力支持,尤其是提供资金、时间与场地等方面的保障,加快建设校内实训室,保证实训室的顺利投入使用,在教务管理中科学安排实训室的使用时间和场次,这样才能使技能教学进入课堂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新启.职业教育需要有跨界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1-11-11.

[2]虞楷,路海萍.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走向[J].学理论,2011(12).

(责任编辑: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