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与修辞之间(下)

点赞:3908 浏览:134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提 要 本文主要从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探讨语言形式与修辞效果之间的联系,并作出解释.文中着重考察了“同义异形”之间真正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不同句式或词语其修辞效果之差别,均有相应之结构上的解释,多半可以找到语篇意义上信息结构或语篇连接方面的差异.

关 键 词 同义异形 语法结构 信息结构 语篇连接

四、语篇连接与语用

本节将着重讨论修辞效果在篇章连接上的意义.共分五小节:句法结构与句间关系,整句与散句之别,长句与短句之分,单句与复句之挑选,关联词的繁简.所作讨论,容或与上面第三节中所处理的略有重复,但本节着眼于句间联系,多与篇章组织有关.

4.1句际关系与结构模式

王(2004:200)说:“修辞活动中的句子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句子必须同其他句子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语篇.”并举下例以示其间联系:


(25)大概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到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里,尊为

“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受到这样的优

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工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藤野先生》)对此例的评语是:“第一个句子是论题,第二、第三个句子是例证.第二个分句同第三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换句话说,是比喻把第二和第三分句联系起来的.”这个例子中各句间的联系,除了“便”、“一”、“且”、“不但”、“还”这几个连接词以外,显然多半是依靠其内容而达成的.然而,也有的时候,内容虽有关联,但因为句式不确当而在形式联系上发生了缺失.下面(26)便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26)《默》写一位牧师伊勒那支因为专横,女儿威罗,周围的人都非议这位牧师.(《语文教

学通讯》)王(2004:201)建议作如下的修改:

(26’)《默》写一位牧师伊勒那支因为专横,致使女儿威罗,遭到周围的人非议.并评曰:原文“三个分句,语法上都是通的,孤立地看没有什么毛病.但是,三个分句配搭不上,很难形成整体.”修改以后,则“三个分句相互配搭,构成了一个整体.”此评语确实指出了修改后的结果,惜乎中途嘎然而止,未能对其所以然加以阐述.

显然地,改句与原句有三处不同:(一)第二分句由陈述句改为致使句,(二)第三分句由主动句改为被动句,(三)第三分句原先的宾语变成主语后,承前省略.因此,从表面上看,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三种句法结构及机制,使该句更为通顺.不错,的确是这三种语法形式,增强了(26’)中分句之间的联系.但是,其间因果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透过另一语法机制,才能使各句之间顺畅地联系起来的.这个机制就是“话题一致”(topic consistency).原句中第一分句引介了“牧师伊勒那支”,并述说其专横以后,第二分句转而以其“女儿”为话题,而第三分句再转而以“周围的人”为话题.短短三个分句,就以三个不同的实体为话题,难怪读起来会觉得缺乏连贯了.改句(26’)中,增加致使两字,固然使第一、二分句间原来隐含的因果关系,获得明白的表达;但更为重要的却是,第二分句的主语没有出现,却已经变成了“牧师伊勒那支”,直接地联系到了第一分句所引介的实体.第三分句的被动式,其主要功能也是将该句的主语转换成“牧师伊勒那支”,以使其能与前面的分句直接联系.这样,这三个分句就形成了一个“话题链”(topic chain),而成为一个整体.

语法与修辞之间(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分句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4.2整、散之别

整句与散句之分似乎是文体上的一种讲究.但是,究竟如何来分别和应用,却仍旧是一个笼统而模糊不清的概念,因为在讨论之中,仅有应该如何、如何,而没有确切地指出,究竟怎么样的句子才能算是整句或散句,究竟在什么特定的情况之下,才能准确地使用其中之一.例如:王(2004)在举例解释整句和散句时,说:“等一组句子有这样那样相同之点,这就叫做整句”(p.214)“等句子长短不一样,句式也不相同,也没有相同的词语,读起来自然、活泼.这就是散句.”(p.215)随后,在说明其应用时说:“整句和散句各有自己的使用范围.至于什么时候用整句,什么时候用散句,这主要取决于内容和上下文的需要.但是就整篇文章而言,不可没有整句,也不可没有散句.”(p.216)显而易见的,整散之别,在于句子的长短有序与否,句间的形式、用语是否相同、相似.下面且看看他所举的例子.

(27)整句:

(a)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b)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

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c)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d)井

冈山的翠竹啊!(e)去吧,去吧,快快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多少大厦,多少城市和

农村,都在殷殷地等待着你们!(f)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带去

井冈山人的风格吧!(袁鹰《井冈翠竹》)[文中序号为本文作者所加]若以句号、问号、惊叹号为界,则上例中句子的长短并不一致;但若以逗点为界,则不但许多单位的长短相仿,而且其间的形式、用语也非常类似.(一)除了第一个问句较长、最后一句惊叹句共11字而外,其余的小句,都在十个字之内.(二)词语的相同之处有:(e)句中的“去吧”重复三次,又在(f)句重复一次;(e)旬中的“多少”连续使用五次;(f)句中的“‘井冈山人的’+双音节名词”连续使用三次.(三)(e)和(f)句中连用几个祈使语态句.(四)也许是最重要的,就是句式的相同,例如:(a)句中的“你看,你看”与(e)句中的“去吧!去吧!”遥遥相应;(e)句中的“快快去吧”与(f)句中的“快快去吧”相互呼应;(b)句中接连两个并行的定中结构“青翠的竹子”和“细长的滑道”;最令人瞩目的恐怕还是四字格的谓语组合:(b)句中的“穿云钻雾”,“呼啸而来”以及(c)句中的“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而且,后四组还同样具有“动补+NP”的结构.上述四项,大概就是王希杰先生所说“这样那样相同之点”的内容吧!现在再看散句.

(28)散句: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替他改了一个名称:

《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

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艽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鲁迅全集》第二卷229页)例(28)中确实无法发现像(27)中那样的诸多相同之处.偶一重复,如“离奇”和“芜杂”的两次出现,当然不能因而将之归人整句之列.下面再看一例散句与整句的对比.

(29)去年春天,京派大师曾经大大的奚落了一顿海派小丑,海派小丑也曾经小小的回敬了几

手.等(鲁迅《“京派”和“海派”》) 王(2004:217)评论说:“本可以说:去年春天,京派大师曾经大大的奚落了一顿海派小丑,海派小丑也曾经小小的回敬了几下京派大师.[底线为本文作者所加]但是作者却有意识地安排为散句.因为作者懂得整句和散句的辩证法,深知一味追求整句的弊病.”两者相较,区别在于第二分句中在原来的“回敬了几手”后面增加了一个宾语“京派大师”.(“几手”改成“几下”,与其后能否使用宾语有关.)其实,这个宾语的增加,固然有促成该句转向整句之嫌;但此宾语之省略,是语法上的需求:一个已经在前句中引介了的实体又在第二句中用作动词的直接宾语时,是不可以实质名词组(full noun phrase)出现的.

由此看来,整句和散句之别,是可以用有没有“整齐的格式”(王,2004:217)来说明的.但是,“整齐”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所以,除了极端的情形以外,多半都是一个程度上的差别而已.不过,这种程度,倒是可以用语言结构的分析来决定的.

4.3单句与复句的选择

李、黎(2004:123-5)认为,单句与复句相比,单句往往由于结构紧凑,所表达的意思也相对地联系紧密、动作明快;复句则较为松散,但有时可以解为原因一结果关系.

(30a)雷锋出完差,从丹东回来,早晨五点多在沈阳换车.(陈广生、崔家骏《雷锋的故事》)

b)雷锋从丹东出差回来,早晨五点多在沈阳换车.(《人民的勤务员》,见初一)“原文雷锋出完差,从丹东回来是复句.改文调整了一下,把从丹东出差作为回来的状语,是两个分句变成一个单句,明快些.”

姑不论“从丹东出差”在(b)句中是否状语,改文确实比原文干净利落,显得明快.其他例句,多数确也如此:

(31a)沙漠地区的日光.因空气干燥,照射特别强烈.(竺可桢《向沙漠进军》,见《人民日报》1961

年2月9日)

b)沙漠地区的空气干燥,日光照射特别强烈.(《向沙漠进军》,见初三)“改者不满意因为空气干燥这个介词结构把主语和谓语分割开,把沙漠地区空气干燥和日光照射特别强烈作为一个复句中的两个分句来处理.可以将这两个分句当作沙漠地区气候上的两个并列的特点来理解,也可以将前一分句作原因,后一分句作结果来理解.”

评语中的“不满意等这个介词结构把主语和谓语分割开”显然仅为臆测,而且也不必因此而改写;但是后段的解释倒颇为正确.然而,还有一些材料的处理,却偏离得实在太远了一点.例如:

(32a)肺结核!治好了吗(徐迟《地质之光》,见《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

b)肺结核治好了吗(《地质之光》,见初六)“原文的肺结核!是名词非主谓句,治好了吗是省略句,表现周总理对李四光患有这样的病感到惊讶,透露着殷切的关怀.改文换成一个单句,是在询问李四光的病情,未脱一般问病的老套.”

此例的句法分析,虽有瑕疵,但无大碍.可是,这样的句法分析,实在看不出与“透露着殷切的关怀”及“未脱一般问病的老套”之间有什么关联.然而,如果透过各个句法结构的功能,则立刻能看出,各个句法结构确实是与问候的方式有关的.(32b)是一般疑问句,以“肺结核”为主语.汉语中一般的主语,都代表已知信息;因此,这里的“肺结核”也表示说话人已经知道这个病,所问仅是现在的情况如何.(32a)中的“肺结核”不是主语,是一个独立的谓语,代表的是新信息;因此,表示说话人刚刚获知这个消息,如再配以适当的语调,则所表示的惊讶是可以想象的.如与(b)句相比,就可能会有殷切关怀之意;不过,究竟殷切到什么程度,恐怕还是要看当时说话的语调语气才能决定的.

简言之,许多看来相似的语句,不一定能用相同的方法来解释.同类的句式,有时却必须透过不同的功能途径来解释其所蕴含的修辞现象.

4.4关联词与副词的繁简

李、黎(2004:196)说:“繁简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意思:从正的方面说,繁是繁丰,是繁而不冗;简是简洁,是简而不陋.等从反的方面看,词语多而无用是l岁嗦,这时就应该删繁就简;词语少而意不明是苟简,这时就应该增简就繁.”他们讨论的繁简问题,涉及颇广.本文限于篇幅,仅选择关联词与副词,由于其功能的组合无法严格地分割,故合并处理.兹摘录数例于下,以作讨论.

(33a)一边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管桦《小英雄雨来》)

b)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小英雄雨来》,见小学语文第十册)“一边通常要与另一个一边搭配着用,原句缺少另一个一边.这另-一边应当安在何处,颇费踌躇.故而改句干脆把前面的一边删去,原文想要表达的同时存在的几个动作,变成了依次而行了.”

上段评论,对原文与改文之间的差别,说得极是.只是言犹未尽,因为“一边等一边等”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将两个以上的动作、事件,作多层次的组合.其组合情形可以下面图解表示:

(33’a)|一边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和鼻子||一边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b)|二垫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 |一边望着妈妈笑|这两种组合,各把原句中的三个分句,组成两个结构单位,然后这两个结构单位,再合而组成一个整句.这两种不同的组合,以(33’b)较为自然.因为“抹眼睛、鼻子”和“嘴里吹气”是对自身而发的动作,而“望着妈妈”却是对着他人而发的动作,所以这样分割组合,较为恰当.而且,第二个一边还另有一个功能,那就是将其后的小句标记为该复句中的主要成分.

下面再看一个用“才”的例子.

(34a)直到日本投降,来了,我当上了民兵排长,斗船主,闹减租减息,轰轰烈烈干起来

啦.(《海市》见《杨朔散文选》)

b)直到日本投降,来了,我才当上了民兵排长,斗船主,闹减租减息,轰轰烈烈干起来

啦.(《海市》,见高三)“直到贯到哪一句改文以为这个直只贯到来了,我才当上民兵排长.这是一个层次,下面是另一个层次.而原文直到要贯到当上民兵排长,斗、闹、干是那以后的事.这里一口气说下去,没有间歇;难怪喜欢改文章的人产生误会.”

与例(33)一样,这里的“才”也有把事件组织成多层次结构的功能.在(34b)中,“才”将前两个分句合成一组,将其后四个分句合成另一组,然后这两组构成该整句.其实,“才”还可以移到最后一个分句;这样,前面的五个分句合成一组,而最后一个分句自成一组.(不过,该分句必须改写为“才轰轰烈烈干了起来”,即加个“了”字,删去最后的虚字“啦”.理由无关主旨,故不赘述.)

下例讨论连接词“就”的功能.

(35a)每当我捧起它,不由得想起那件激动人心的往事等.(《珍贵的衬衫 难忘的深情》,见 《北京日报》1977年1月12日)

b)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回想起那件激动人心的往事等.(《一件珍贵的衬衫》,见初一)“大概什么书上说过,每当应和就搭配.但也不能绝对化,有不由得相呼应,意思还是明白的. 而加个就字,符合一般语言习惯.等”

倒确实是,有了“不由得”,似乎就不必加“就”,否则这个“就”就非要不可.这是什么道理呢是不是“符合一般语言习惯”就可以一笔带过的呢这个“就”,其实并不简单.它本是一个副词,但也正处于变成一个纯粹连词的语法化后期,所以它的语义及功能都很难确认.简言之,“就”有“马上”、“立刻”的语义.但是当连接词用时,这个时间上的语义通常很淡,而且有时已经转化到了空间上的接近,甚至用来表示语篇单位之间的接近,以至于用来标示语篇单位之间内容的连续..由于它有表示后续的功能,也就往往表示前一事件的结果.这一系列渐进式的功能,其实也是语法化过程的反映.这个表示结果的连接功能,在例(35)中非常显著.由于“不由得”有表示该事件是由前面一件事件所引起的意思,例(35a)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否则,其后的“想起那件激动人心的往事”就变成了与其前的“我捧起它”的一个平行结构,因而随着“每当”而变成同该从属结构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不由得”而加上“就”,由于“就”表示结果的功能,其后的分句也就不再是从属句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结果分句了.

最后,再研究一下连词“只好”的情形.

(36a)大家没办法,带他去看病房.(周而复《诺尔曼白求恩断片》,见《中国散文选七》)

b)大家没办法.只好带他去看病房.(《截肢和输血》,见初一)“改文加上只好,与上句大家没办法关联,紧凑多了.”

不加“只好”,确实两个分句之间就缺少了联系.那么,为什么加了“只好”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其原因之一是:“只好”固然是一个关联词,但是也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连接成分而已.它跟“才”、“就”一样,还有一个功能,可以将该句标记为前句的结果.但是,与“就”不同之处是,它本身还保留着很完整的语义.试将“只好”以“就”替代,虽没有“无奈”之意,却也紧凑不少.

上列(33)-(36)四例,均用来说明所谓“关联词的繁简”.共涉及“一边”、“才”、“就”、“只好”四个关联词.但问题并不单纯是“繁而不冗,简而不陋”或“词语多而无用是嗦,词语少而意不明是苟简”.从上面所讨论的情形来看,这四个连接词,当然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自己的基本语义,但仅就其语义来讨论其修辞效果,则是远远不够的.原因是,这样的连接词,都具有组织小句、构成较长语篇的功能.其中除了“一边”以外,其他三个还有另一个语篇功能,那就是将该小句内容标记为前句所发生行为/事件的结果.

下面语料中的“接着”,李、黎(2004:211)将之作为副词来讨论其繁简:

(37a)将军一按小李的肩膀站起来,随手把小李拉起来,接着便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

哇!”(王愿坚《普通劳动者》,见同名短篇小说集)

b)将军一按小李的肩膀站起来,随手把小李拉起来,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普

通劳动者》,见初六)“有三个主要动作:(1)站,(2)拉,(3)喊.从逻辑上说,(1)(2)之间,(2)(3)之间都可以用接着.原句以为,一按小李的肩膀站起来,随手拉起小李,都是动作性很强、很显眼的行为,而提高了声音喊,只是动动嘴巴,动作性很弱,由很强到很弱,中间宜用接着接茬.改句以为,动作行为的连续性由叙述的连续性可得表明,不用接着还紧凑些.又,实际上只是要说大声喊道,写成接着便大声喊道,何苦这般别扭呢”

诚如上面的评释所说,“站起来”和“拉起来”动作性很强,而“动动嘴巴”则动作性很弱;因此,如果不想把叙述说成流水账一般,那就有分段陈述的必要.“接着”就扮演了这个分段组合的角色.至于“由强到弱,中间宜用接着接茬”之说,则与“分段陈述,层次组织”的运作,正好相反.所以,实际上是否用“接着”,两者都可以表达事件之间的接续,单从语义上讲,没有高低之别.其优劣在于,这三个动作在陈述上的层次组合是否确当.

总之,无论将之称为关联词还是副词,上列五例中所论及的词语,都有将叙述作层次组织的功能.这种功能,也都有其不同的修辞效果,但却不一定能从其基本语义上直接演绎出来.

五、结语

本文从语言结构的观点出发,试图分析并解释语言形式如何对修辞效果产生各种不同的影 响.主要针对“同义异形”结构之间的异同,透过语法与语篇分析,作较为客观的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所谓“同义”多半都是非常狭义的解释,即逻辑意义上的命题相同或相似,在语用意义上,则可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不同的修辞效果.所以,这种语言形式与修辞效果之间的对应,绝不是偶然的,而一定是有必然的联系机制的.本文就是从语法分析出发,透过其语用功能,试图为语言形式与修辞效果之间的对应作系统的解析.

词序变异是同义异形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所讨论的,包括下列几项:(一)“定语与谓语换位”和“定语与状语的后置或前移”,都牵涉到是否需要另立分句,以增强其所承载的信息的重要性的功能.(二)“强调主体或描述对象”,是关于是否将该主体或对象标记为话题或焦点的一个问题.

除了词序变异,同义异形还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三)同义句式的选择,这牵涉较为广泛:有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疑问句与陈述句之间的挑选,其中或与语篇组织、或号情态表达有关.(四)“先后相代”,仅以动词补语为例说明因为视点不同而对事件结果所作的不同陈述.(五)“词的繁简”,仅以动词与代词来讨论,各举有“这(样)”、“那(样的)”为例.前者的功能之一,是表示存在并引进新信息;后者除指称以外,还有表示前后关联的功能.上面(一)至(五)项,都是从语法形式的变化出发,通过其语用功能来完善语篇组织的机制.

最后一节“语篇的连接与语用”分析了话题链的形式、整句与散句在结构上的差异、单句与复句问的多种关系、关联词将小句组成多层次结构的功能.这些机制都具有重要的修辞意义.

总之,本文研究的启示是:修辞效果虽然多以主观来判定,但其判定结果往往可以凭借语法及语篇结构来分析,证明其确实有所依据.只是,有时候我们对语言形式的认识尚且不足,乃至对之无法确认.这一方面还有待修辞学界与语言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