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

点赞:4703 浏览:1386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当前,《基础写作》 在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一次有益的实践探索.本文回顾了《基础写作》课程教学的历史,指出其不足,就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措施.

关 键 词 : 《基础写作》 教学改革 实用写作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需求不仅趋于看淡,而且愈来愈功利化.于是“应用中文”的概念被提出,被强化,而中文应用能力的核心则是“能说、会写”.当用人单位考察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时,几乎都把“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作为首选的条件.实用写作能力是被用人单位看好的一种人才素质,而这种能力只有在写作的相关课程和实践中才能得到有效培养,这就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强化写作能力训练,因此《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基础写作》课程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基础写作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毕业生,突出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承担着培养优秀毕业生的人文修养和职业能力的重任,而且对优化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及认知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作为中文教育专业、文秘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现在《基础写作》课程仍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一门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为一体的课程.

当年叶圣陶的一个愿望便是要让高校写作教学从基础写作过渡到专业写作.专业写作实质便是一种实用写作,然而专业写作毕竟和专业相联系,专就可能带来“偏”,而未来社会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需求主要还有“通”的一面.如一般的事务类文书写作,日常的经济类文书写作,常见的传播类文书写作等,这些是不分行业也无专业区别的.正因为此,“秘书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等实用类写作课程作为热门开出的选修课才广受学生欢迎.然而,开实用写作课并不意味着可以低到以“条据”写作为起点,或简单地靠“格式+例文”来维系.实用写作的内在规律,文体的规范,文种间的互相联系和区别,这些都是课程内容的重点.同时模仿、模拟又是实用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但训练不是为了得到具体的“鱼”,而是为了获取举一反三的“渔”,从而形成所需的写作能力.

三十多年来不断进行课程建设及改革.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主要是调整教学体系,从传统的老八大块(材料、主题、结构、语言、表述、修改、文风、文体)到新八大论(规律论、作者论、感知论、运思论、表述论、技巧论、文采论、读者论).第二阶段,九十年代中期,逐步转变教学重心.从文章成分组合的讲解到作者能力组合的训练,即用教练式代替学究式.将作者的写作基本能力划分为观察、采集、感受、想象、开合、思索、结构、语言、修改九种能力,构成能力培养训练的基本单元.第三阶段,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我们重新构建课程系列,基础、实用写作分流,建立两类写作课程序列.第四阶段,二十一世纪以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进行“面向地方,走进市场,融入社会”的生活化、实践型的写作教学体系,构建提高写作能力的实训课程,并进一步适应大众教育背景下的写作教学的新形势,以理论规范写作;以案例启迪写作;以实践推动写作;以策划引领写作;以习题训练写作.

虽有种种措施,但《基础写作》课程教学仍然停留在“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写作评价方式不科学和写作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突出问题.随着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开展《基础写作》课程教学的改革成为一次有益的实践探索.

二、《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传统的写作教学目标总是定位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上,但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具体操作.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潜在的过程,需要配合多学科的综合发展,绝不是基础写作课程就可以完成的.针对这一现状,《基础写作》课程必须调整教学目标,以达到实践应用型较强的教学效果,具体落实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上.当代大学生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写作的规律、基本原理、各种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主阅读、自觉写作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作原理论.包括写作主体与客体、写作载体与受体、写作行为、技巧,属理论教学部分,由教师课堂讲授完成;第二部分,写作文体论.包括新闻文体、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和应用文体,属实践教学部分;第三部分,写作教学论.包括写作教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讨论完成.

新的教学改革就是要打破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写作课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讲授、分析范文落实在写作实践上.把单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结合起来、把讲授与讨论结合起来、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把教师讲评和学生自改互改结合起来,将写作原理、文选与训练结合,读、写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写作及特色活动相结合.教师重视教学策略的设计,活动方案的制定,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强调进行现作实践,力争解决实际问题.

三、《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于《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根据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定位,根据社会需要进行教学改革、转型.

1.转变观念,由片面重视基本理论教学转变为以提高写作实际能力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同时拓展课外教学与实践,结合电脑网络,构建全面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最重要的参与者和写作行为的实施者,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读者,如由教师组织学生模拟具体教学情景,通过对情景的布置、安排,把相关的教学内容穿插其中,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教师要求学生给出解决方案或思路,然后由教师进行现场点评.这种教学方式直观,现场感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传授知识及内容也易于掌握和理解. 2.激发“写”的兴趣和,使之成为实践教学的动力.可以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参加文学社团、作家协会采风活动,从火热的生活中产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对写作人才的迫切需求,从就业与成功的角度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可以指导学生发表作品,以成功激发,充分利用学校文学社团、剧社、秘书协会、文学刊物、校报副刊、广播台等实践教学平台和市作家协会、市文联刊物等载体,广泛搭建学生的写作参与平台,指导学生多写、多发表作品,对学生发表的作品实行奖励;可以实行将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贯通,将提高学生的基本理论水平和培养写作基本技能相结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中实施“写作过级测试”,教考分离,以考促练,提高学生练习写作的积极性.

3.将传统的手写转变为电脑写作,通过电脑写作训练,即时指导修改,提高写作效率.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建立“电脑写作训练室”,电脑写作训练室的运用使学生的作文互评互改更加直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果更好,电脑写作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的教学目标;电子课件的运用使课堂信息量大大增加,解决了例文范文的演示问题;为教师真切展现写作情景,进行现场训练创造技术平台.课堂教学中即时进行能力培养,也为学生课外广泛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及进行课外写作训练与指导、自改互改提供设施.同时扩大学生的写作视野,指导课外精品作品阅读、鉴赏、评论.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自己开发文章写作项目、阅读信息资源、交流写作心得体会.


4.构建写作评价机制和写作档案.由于写作学科本身具有个体性、动态性、综合性的特点,文章写作的考核评价机制更是应该适合写作学科的特殊性.因此,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考核方法及评价体系,这也涉及写作的考试制度,这样写作的实践改革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写作教学的实践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作品中,这也是决定写作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要看到写作教学的显著成果,就必须建立一个学生个人写作档案.可以在每届学生开课之初提出写作要求,将写作能力训练从大一延伸到大四,从传统的、文学的塔,脚踏实地地站到“应用中文”这一社会需求的现实上来制定大学四年的写作训练,大学一年级:基础文体写作训练;大学二年级:应用文体写作训练;大学三年级:学年论文写作;大学四年级:毕业论文写作,循序渐进,互相交叉、补充.从第一篇摸底作文到结课的考核作文,教师据此分析学生的写作情况,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写作水平的变化,认识到自己的写作问题.

5.根据写作课程特点,有意培养“双师型”理论与实践(编辑)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教师理论研究与自身写作并重.教师下水作文,传授给学生实践经验,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教学案例、下水作文等上传网络,供学生交流讨论,为传统写作教学开辟第二课堂.并且坚持科研式教学,提倡开展研究性写作活动,密切结合当前学术前沿和动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最新的写作研究成果、最为关注的写作现象和最新的写作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思维,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础写作》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研究”W110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