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西厢记与北西厢记之比较

点赞:3831 浏览:113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西厢记》有南、北之分.《北西厢》是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而《南西厢》,则是采用南戏或传奇的形式、用南曲演唱的《西厢记》.从两者在戏曲史上的影响与地位来看,《北西厢》的影响主要是在文学上,《南西厢》的影响主要是在舞台上.本文将以崔、李《南西厢》改本为例,对《南西厢》与《北西厢》进行比较,并分析《南西厢》与《北西厢》形成的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以及特点.

【关 键 词 】《南西厢》;《北西厢》;文化差异;舞台效果

在中国戏曲史上,《西厢记》有南北之分.《北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而《南西厢》,则是采用南戏或传奇的形式、用南曲演唱的《西厢记》.《北西厢》将流传已久的西厢故事基本定型,堪称北曲压卷之作.《南西厢》以适应表演西厢故事的时代需求“改北曲为南曲”.南北西厢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北西厢》中的情节以自然为主,《南西厢》中的情节则以通俗为主.从戏曲史上的影响来看,《北西厢》的影响主要是在文学上,《南西厢》的影响主要是在舞台上.

在明代,由于戏剧形式的演变,元杂剧并不适合此时演出的需要,而《西厢记》又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因此,改写应运而生.在明代的诸多改本中影响较大的是崔时佩、李景云的《南调西厢记》(以下简称《南西厢》).《南西厢》的情节基本同于《北西厢》,只对部分唱词和说白做了调整和改写.

《南西厢》使西厢故事又得以在舞台上传演,并延续到了当代.《南西厢》虽然很大程度地继承了《王西厢》,但还是有明显的差异.这种文学上的差异反映了元代社会文化与明代社会文化的差异.两种社会文化差异的根源是元代更多的是游牧文化,而明代则是汉文化.本文将以崔、李《南西厢》改本为例,对《南西厢》与《北西厢》进行比较,并分析《南西厢》与《北西厢》形成的文化差异原因以及特点.

一、《南西厢》与《北西厢》之比较

《南西厢》在情节上没有较大的改动,基本上是按《北西厢》的情节来设置的,全剧三十八出分别是:家门正传、金兰判决、萧寺停丧、上国发韧、佛殿奇逢、禅关检测馆、对谑琴红、烧香月夜、唱和东墙、目成清醮、乱倡绿林、警传闺寓、许婚借援、溃围请救、白马起兵、飞虎授首、东阁邀宾、北堂负约、琴心写恨、情传锦字、窥简玉台、猜诗雪案、乘夜逾垣、回春柬乐、病客得方、巫姬赴约、月下佳期、堂前巧辩、秋暮离怀、草桥惊梦、曲江得意、泥金报捷、尺素缄愁、回音喜慰、诡媒求配、衣锦还乡.《南西厢》易北曲为南曲,南曲与北曲由于形成于不同的地区,在声情上有不同的特征,北曲字多腔少,节奏较快,具有高亢激越的声情,适宜用于表现战争、公案等情节;南曲字少腔多,节奏舒缓,具有委婉细腻的声情,适宜用于表现男女爱情.《北西厢》全用北曲,对于表现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惠明冲出重围下书这些情节是适合的,但从整本戏的来看,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用宛转细腻的南曲来表现更为合适.

1.《南西厢》较之《北西厢》之优点

在情节方面,《南西厢》弥补原本情节中的缺陷,如《北西厢》第三本第三折描写莺莺约张生幽会,临期反约的情节:

(末作跳墙搂旦科)(旦云)是谁?(末云)是小生.(旦怒云)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末云)呀!变了卦也!(旦)红娘,有贼!(红云)是谁?(末云)是小生.

《南西厢》则改为:

(生急抱旦介)(旦)你从那里来?(生)跳墙过来.(旦)红娘曾见么?(生)方才见来.(旦推开、叫介)红娘,不好了!有贼!(生)此话难当抵.(贴)是谁?(生)是小生.(贴)姐姐,不要慌,是熟贼.(旦)这,贼有甚生熟?

《北西厢》中莺莺临期反约,虽说是与平时所受的封建教育有关,但她请张生前来幽会,突然又反悔,不太合情理;而崔、李改本改为是她得知张生跳墙进来时,怕被红娘看见了,这才反约.作这样的改编,更能显示出莺莺的既想得到美满婚姻,又顾忌传统礼教的矛盾心理.

在舞台演出方面,《南西厢》的舞台效果大为增强.《南西厢》将一人主唱改为上场脚色皆唱,《北西厢》第一本第四折由张生一人唱,而在改本中,上场的生、旦、贴、老旦、末、净、丑皆有唱段,既有独唱,又有合唱.此外还增加净、丑等脚色插科打诨的情节.净、丑等脚色的科诨,使得戏曲妙趣横生,引起观众的观赏兴趣.

2.《南西厢》较之《北西厢》之不足

在情节方面,《妆台窥简》这出戏中,原本通过“传简”与“窥简”等一系列动作,生动地刻画了红娘与莺莺的心理状态.红娘满心喜悦带着张生给莺莺的简帖来到莺莺的闺房,在她看来,这封简帖可以减轻莺莺和张生的相思之苦,莺莺看到应该高兴.当把张生的简帖交给莺莺时,却又犹豫.红娘很了解莺莺,知道莺莺内心虽然爱着张生,但表面上却不敢承认.于是她把简帖放在莺莺的妆盒上,等她自见.而莺莺因不见红娘回话,记挂患病的张生,故一夜未曾睡好,被红娘叫起后,慢吞吞地“轻匀了粉脸”,当目光触及到妆盒上的简帖时就没有心思梳妆打扮,随便将散乱的头发一“挽”,赶紧“将简帖儿拈”,迫不及待地“拆开封皮孜孜看”.等到她意识到红娘的存在以及这封简帖的由来,马上改变了神态,“只见她厌的早挖皱了黛眉”,接着又“忽的低垂了粉颈”.等到打定主意要训斥红娘后,便“氲的改变了朱颜”.而正在一旁的红娘见到莺莺变了脸,便马上感到事情不妙,“决撒了也”!莺莺果然对红娘大加训斥,并声言要“告过老夫人,打下你个小下截来”.“传简”与“窥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红娘与莺莺的心理.而《南西厢》虽也写了红娘与莺莺的冲突,但对两人心理的展示不如原本生动,红娘上场时只交代传简一事,并没有展示她的心理,对莺莺的描写,也没有写她先喜后怒的变化过程,这点不如《北西厢》细腻生动.

南西厢记与北西厢记之比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红娘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在舞台演出方面,由于《南西厢》将《北西厢》一人主唱的形式,改为上场脚色皆可唱,同时又保留了原本中的曲词,这样造成了有些曲词与人物身份、性格不符.如长亭送别这场戏,《北西厢》整折戏由旦(莺莺)一人主唱,《南西厢》给上场的脚色皆安排了唱词,但仍保留了原来唱词,这样就跟原本的情形不太符合. 对于《南西厢》的评价,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音律第三》中,对《南西厢》作了批评与指斥,“词曲中音律之坏,坏于《南西厢》.凡有作者,当以之为戒,不当取之为法.非止音律,文艺亦然.请详言之.填词除杂剧不论,止论全本,其文字之佳、音律之妙,未有过于《北西厢》者.自南本一出,遂变极佳者为极不佳,极妙者为极不妙.”同时他又说“予之力斥《南西厢》,非仇《南西厢》,欲存《北西厢》之本来面目也.予又谓:《北西厢》不可改,《南西厢》则不可不翻.何也?世人喜观此剧,非故嗜痴.因此剧之外,别无善本,欲睹崔、张旧事,舍此无由.地乏朱砂,赤土为佳,《南西厢》之得以浪传,职是故也.”

二、《南西厢》与《北西厢》的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

与《北西厢》相比,《南西厢》的变化不大,但《南西厢》在一定程度上删除《北西厢》中不符合中原传统审美的内容.内容上,《南西厢》突出了主人公情与礼的冲突,着重描写崔莺莺的矛盾心理.并着力挖掘了崔、张爱情的合理因素,一方面对郑恒这一形象进一步丑化,以此证明郑恒与莺莺的不配;另一方面,又对人物进行了符合儒家传统礼教的人格重塑,加重了崔莺莺的礼教修养和张生的儒生品质,同时也突出红娘在崔张爱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元杂剧诞生于北方,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对儒家道德的轻视,导致这个时期儒家礼教的松弛,人的自由本心得以上升.加上游牧民族的文化的渗透,使元代社会文化与封建道德发生偏离.从《北西厢》对《莺莺传》的改编上就能够看到游牧文化的影响.明朝建立后,蒙古统治退出政治舞台,儒家的思想道德又得以伸张.元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情节放在明文化的背景下就不大合适.在明代统治者的眼中,元代对礼教的放松也就是礼教的废弃,于是下令全面恢复礼教.在明代改编过程中,“移宫换调”的同时也对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改造,就形成了《南西厢》与《北西厢》之间的文化差异.

三、《南西厢》与《北西厢》文化差异的特点

西厢记故事经历了唐、金、元、明几个朝代的加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每一次改变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唐代,莺莺是始乱终弃的命运,金元时代,游牧民族的文化的参与使莺莺改变了不幸的命运.外来游牧文化的影响,折射在《北西厢》中.《南西厢》对《北西厢》的改编却比一般的文学创作不同,《南西厢》作者的创作受到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精神的制约的同时还受到《北西厢》的制约.

无论是《南西厢》还是《北西厢》,都与其时代精神相统一.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遵循生活真实.“南莺莺”和“北莺莺”都是时代女性的写照,“北莺莺”是按照元代的女子生活进行刻画的,符合作家和观众的审美.明代由于儒家传统礼教的回归,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都有所不同,于是将其作为明代大家闺秀进行改造.社会生活的变化导致人们审美追求的变化,从而导致艺术形象的改变.《南西厢》对《北西厢》的改编,是用儒家文化对受游牧文化影响的文学作品进行矫正的过程.从西厢记故事由演变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演变方式是在文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同时发生的.西厢记故事思想内容的演变,是以文艺形式发展为契机的,而文艺形式的发展又是以文化转型为前提的.唐传奇使《莺莺传》得以诞生,金代诸宫调的流行使这个故事被改编,元杂剧的兴盛又使西厢人物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明代戏剧的改变使这个作品在舞台上重生.金元时期,北方民族的外来文化介入中原,原有的思想文化体系发生了偏离,而这种偏离使得文学艺术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发生了改变.金元时代的文学更多的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进行创作的,因而这个时候出现对西厢故事的重大改编.

第二,情节在演变中逐步完善,并基本定型.《北西厢》对《莺莺传》的改编,使其结构更加紧凑,叙事情节更加完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南西厢》的改编则使得情节更加合理,舞台效果更好.

第三,西厢故事的演变还有时代的烙印.西厢故事从《北西厢》到《南西厢》的演变,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都明显的有时代的烙印.《北西厢》融入了少数民族思想文化的特征,人物的性格及故事结局都得到了解放.《南西厢》的改编使儒家传统文化得以回归,使其更符合汉文化的审美.

综上所述,《北西厢》是以婚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南西厢》则是为了使西厢故事“歌南音”在明代得以演出传播.在尽力保持《北西厢》风貌的基础上创作的《南西厢》,堪称明初唱腔流变、南北曲交流之下的成功之作,对后世有重要的作用.《北西厢》虽常在元朝粉墨登场,但明清以后其已逐渐衰落.而《南西厢》在场上的演出越来越频繁,是当今演唱西厢故事的京剧、昆曲的祖本.两相比较,各有优长.南北西厢在为西厢故事的流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晋.六十种曲.南西厢[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出版社,1955.

[2]王实甫.西厢记[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3]李渔.闲情偶寄[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