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间名词(的)”再议

点赞:12885 浏览:563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对于“大+时间名词(的)”格式中的“时间名词”的用法,大体上有以下两种意见:

一是宋玉柱先生认为:进入这一格式的时间名词,“表示的都是有其特殊性的日子”[1].例如,可以说“大星期天的”,因为星期天与平日不同,是休息日,但“大星期一的”就站不住脚,可以说“大初一的”、“大十五的”,因为“初一”、“十五”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不平常的日子,说“大十三的”就没有根据.针对于宋文的观点,沈阳先生提出了质疑:1.“大清早的”、“大晚上的”并不是什么特殊或重要的时间,为什么也能说呢

“大+时间名词(的)”再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危机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过年”、“国庆节”可以进入这个格式,为什么同类的节日时间名词“七一”、“建军节”等不能说呢在此基础上,沈文通过对时间名词的分类分析,以及对后续成分的考察认为:这一格式中的“时间名词”并不表示特殊重要的日子,而往往是“不工作及不适合工作(或反过来说是应该休息或适合于休息)的时间”[2].因此沈文认为:“‘大+时间名词(的)’的用法,其实也就反映了一种社会心理,即大致上可以认为是跟中国传统上对劳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2].如:

(1)a.大过年的,别老忙工作了.

b.大冷天的,就在家呆着吧!

c.大晚上的,你还往出跑呀

“过年”、“冷天”、“晚上”等时间名词在人们的心理当中属于应该休息或不工作的时间,那么它的后续成分一定是“不工作”、“不出门”等表示“休息”的内容(包括广义上的).这种分析解释了对宋文提出的质疑,也对这一格式中“时间名词”的类别加以补充.最为重要的是,沈文从心理活动和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这一语言现象,指出这一格式的后续部分都表示“怎么样”或“别怎么样”,这是我们所认同的.但是,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认知程度与范围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对于一种语言现象的使用规律的认识越具普遍性、概括性,对于语言的学习、运用和研究才会越有效.我们认为,仅仅用表示“不工作”、“休息”意来概括“时间名词”有失片面,无法解释以下语言现象:

1.例句(1)中的“大过年的”、“大冷天的”、“大晚上的”后续句除了可对应表示“不工作”、“不出门”、“休息”等内容,为什么同样也可对应其他后续内容,如:

(2)a.大过年的,两口子能不能别打了/别说这种不吉利的话.

b.大冷天的,你怎么穿这么少

c.大晚上的,看恐怖片太吓人了./别讲鬼故事.

上例中的“两口子能不能别打了/别说这种不吉利的话”、“你怎么穿这么少”、“看恐怖片太吓人了/别讲鬼故事”与“不工作”、“不出门”、“休息”等并无关联.同样,为什么“大冬天的”、“大夏天的”可说,而“大春天的”、“大秋天的”不说,仅仅是与中国传统劳作时间“春种秋收而冬闲伏蛰”的认知相统一吗可是我们在说“大冬天的”、“大夏天的”时,往往后续句与工作、休息与否相关联的使用是很少的.如:

(3)a.大夏天的,出门也不带个帽子,不怕晒黑了呀

b.大冬天的,别等交通车了,打个车吧.

2.一些表述,如“大星期一的”、“大儿童节的”、“大圣诞节的”等原来也认为是不可用的,而在现实语言现象中也有使用,该如何解释.

3.为什么“大泠天的”、“大热天的”可说,而“大暖和天的”、“大凉快天的”不可说这些疑问我们都无法用原来的观点加以解释.

为了回答以上疑问,我们先来看一下进入这一格式的时间名词到底具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时间名词如果是表示“不工作”、“休息”的时间,即可进入这一格式.通过对于例句的观察,我们发现:“大+时间名词(的)”与其后必然出现的后续句构成一种因果关系,即“大+时间名词(的)”表示原因,后续句(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反问还是陈述)表示结果.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解释,原因中的“时间名词”在人的心理认知当中,由于约定俗成地具有某种显著且突出的语义特征,而必然引出后面的结果.即使后面的结果不出现,我们也可以结合具体语境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大+时间名词(的)”看作是后续句的转喻.也就是说,二者处于同一认知框架内.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各种相对固定关联的模式,它已经被普遍感知和认可.而“时间名词”的显著度是这一认知框架成立的必要条件.因此,进入这一格式的时间名词一定要具有某种显著且突出的语义特征,才会自然而然引出后面的结果(也是说话人要陈述的主题).同时,认知语言学还认为,同一个现象由于人们的注意点不同或观察角度不一样,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象”,也就可能有不同的意义.那么,同一个时间名词,在不同的语义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倾向,这也恰好说明,仅仅以“休息”、“不工作”作为进入这一格式的语义标准是不全面的.


如表示节日的时间名词“过年”、“中秋节”、“五一节”等,它们在人们的普遍心理当中具有“休息”、“放松”的语义特征,同时也具有“祥和”、“热闹”的语义特征,因此,“大+时间名词”的后续句除了表示“休息”、“不工作”的意思之外,还可表示“和谐”、“吉祥”的含义,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上面例(2)中的a句可说的原因了,而并不是这种用法只出现于例(1)类的句中.同样在沈文中认为不可用的节日名词“六一”、“三八”,因为也具有突出的隐含意义,即与“孩子”、“妇女”相关,因此也可听说这样的句子:

(4)a.大六一的,怎么不带孩子出去玩

b.大妇女节的,还让老婆回家做饭呀

那么为什么同样具有明显语义的节日“七一”、“重阳节”等时间名词一般不能进入这种格式呢我们认为,“时间名词”的语义特征既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对于那些人们关注较少或在生活当中特点不够显著的节日,无法在人们心中形成明晰的印象与感受,自然不会引出大家普遍接受的相应的结果.如“重阳节”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讲,它所隐含的特征是模糊的,无法进入某一认知框架.当然,人的认知是受到社会、文化、民族、政治等许多背景影响的,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因此,原来陌生的节日可能会渐渐变得熟悉,特征日趋明晰.比如,“复活节”、“感恩节”一般不进入这个格式,而“圣诞节”、“情人节”却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如:

(5)a.大情人节的,怎么没送女朋友花呀

b.大圣诞节的,街上怎么没有一点节日气氛

原因就是“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西方的节日,已经被国人逐渐接受,尤其在青年人当中已经成为较重要的节日.既然这些节日隐含的语义特征越来越突出,其引发出的后续结果自然也会得到大家普遍的认同和接受.而“复活节”、“感恩节”还是大多数国人较为陌生的节日概念,其中所蕴含的语义特征也是模糊的,因此暂时还没有进入这一格式.举个更为通俗的例子,在我国还没有实行“双休日”制之前,我们只说“大星期天(的)”,而实行之后我们也说“大星期六(的)”,就是因为实行了“双休日”制之后,星期六也和星期天一样具有了突出而明晰的语义特征:放松、休息.这说明人的认知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用“是否具有突出而明晰的语义特征”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为节日,有的可说,有的不可说,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原来不说或少说的,现在却被普遍使用.如果仅用“是否传统节日或是否休检测”来说明,或者用“是否不工作或休息”来解释,是不全面的.

同样,“冷天”、“热天”最根本、最突出的语义特征是人们心理上对温度所产生的反映,这种反映可以是“不宜出门”、“在家休息”,也可以是“多穿/少穿衣服”、“遮挡太阳光”等,所以例(3)中的使用也是常见的.再说“冬天”和“夏天”.“冬天”、“夏天”在进入这一格式的时候,其突出的语义特征和“冷天”、“热天”是一致的,强调的是温度带给人的感受,用法也和“大冷天/大热天(的)”一样,而并非“冬天和夏天是休息的时间,可用‘大冬天/大夏天(的)’,春天和秋天是春种秋收、劳作的时间,不可说‘大春天/大秋天(的)’”.因此,“春天”、“秋天”由于不冷不热,其语义特征不够明晰、突出而不进入这一格式.

再如“早晨/早上”在人们心理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开始/起点”、“安静”,而这种“开始”在人们认知中往往隐含着(应该是)“好的开始”之意,因此会有这样的表述:

(6)a.大早晨的,发什么脾气/别找不痛快!

b.大早上的,能不能安静点/就听你吵吵了.

同样,“晚上”最突出的语义特征不仅仅是“休息”、“不工作”,还有“(黑所带来的)不良心理感受”,所以(2)b的表述也很常见.因此,把是否具有突出而明晰的语义特征作为时间名词进入“大+时间名词(的)”格式的条件,是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的.

值得注意的是,往往语义特征突出的时间名词,大多是在人的心理认知中处于边界状态的时间.因为边界状态的词语处于一种刚刚发生变化或即将发生变化的状态,因此更能引起人的关注,更能突显其语义特征.如“星期”当中只有处于一周末端的“星期六”和“星期日”被认为是可进入这一格式的时间名词,但也有这样的表述:

(7)大星期一的,不去上班在家混什么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表达,是因为“星期一”是一周的开始,它与一周内别的日子相比,也具有突出的语义特征,即“新的开始”、“转入新的状态”.因此这一表述是可用的.同理,前面所提到的质疑3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解释:“冷热”是温度的两端,具有突出的语义特征,而处于两端中间的“暖和、凉快”的语义特征不够鲜明,很难作为认知框架中的“因”引出大家所共同认知的“果”.因此可说“大冷/热天(的)”,而不说“大凉快/暖和天(的)”.

所以说,“具有某种约定俗成的显著突出的语义特征”是这类时间名词的普遍特点.下面的例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很好地证明这一规律.

(8)大经济危机的,好好工作少花钱吧.

“经济危机”在这里指“经济危机时期”,因为具有“形势不好、失业”等大家所共同认知的隐含意义,因此构成“因果”认知框架中的“因”,进而引出一个约定俗成的“果”.尽管是非时间名词,因为也具有突出的、社会心理普遍认同的语义特点,所以也可进入这一格式.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因此,当我们把“大+时间名词(的)”中的“时间名词”的用法概括为“在人们心理认知中具有某种显著且突出语义特征的时间名词”时,就可以解释一些看似特殊而难以给出很好解释的用例.这说明,这样的概括更能表现这一用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