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识,没常识

点赞:16800 浏览:783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图书馆、博物馆甚至不少寺院贴反对联,称呼出家人不写“师父”写“师傅”,晚辈、小辈称尊者、长者为“X老”,合影时站在他们的左侧,都会贻笑大方.我们的文化传承,可不能忽略了常识啊.常识往往正是品味.


我先说说这道题目的来源.

香港著名建筑师杨照,曾三次申请入读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三次落选.他不气馁,第四次申请,虽然他表达了对建筑的兴趣和追求,但是面试时,主考者问他:“你念过心理学吗?念过社会学吗?人类学呢?”回答:“一概没有.”最后问:“你知道建筑是什么吗?”回答还是“不知道”.对方说:“这就是你三次申请都被拒绝的原因.”当然,这第四次,还是名落孙山了.

多年以后,杨照先生说,对这次面试过程,他慢慢才有了深刻的体悟.

体悟在哪里?杨照先生说:

建筑是供人使用的.你必须先要认识人,才能为人办事,为人去建筑.而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都是“人”的学问.从一扇门到一堵墙,从地面到地下,从小区到整座城市,只要与人的生活有关,莫不是建筑学的范畴.当科学文明渐渐替代了历史文化,成本效益慢慢掩盖了人文元素,生产效率催生了专业制度,经世致用,只剩下了经济实用,视觉艺术取代了美学观念,专业知识演化为“通通不识”(毫无常识),你能建造出好的建筑,好的城市吗?

他的这番话,说得太好了,他的体悟,太深刻太宝贵了.他这话的前半段指出,“建筑是为了人的,是人的学问”,扩而展之,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哪一样不是在“建筑”?哪一样不是为人办事的?哪一样不是人的学问?后半段一席话就更精辟,更是睿见了:“科学文明渐渐替代了历史文化”—历史文化能被截断,能不传承吗?“成本效益慢慢掩盖了人文元素”—降低成本是对的,但是能不考虑人文元素吗?“生产效率催生了专业制度,经世致用,只剩下了经济实用”—这是多么精当的察知!只有经济学的意义,导向生产率的游戏,只有金钱的算计;“视觉艺术取代了美学的观念”—看看那些感官刺激的所谓影视作品吧,低俗、粗俗、媚俗是怎么来的?“专业知识演化为‘通通不识’”,好,点到要害处了.论专业知识,都是行家、专家、名家,光环耀眼,但是,常识呢?—这就是我这篇文题的来源.

春节时,家家户户要贴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习俗与传统.对联,是竖写,上下两个半联,组为一副对联.它同诗词中的骈句一样,短小,精美,寓意深厚,有顺序安排,层次布局,更有严格的对仗要求.一般来说,平仄相应相谐,上联结于仄声,下联结于平声.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只要有语言感觉而略知平仄者,一读就知道哪是上联哪是下联了.你走上大街,不但商店、宾馆、寻常人家,即使走进一些文化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翻修后的古建筑,甚至不少寺院,有不少对联都贴反了,真叫你啧啧不已.上下联的常识,没有了.

中国人喜欢请名家题字.题字,当然有行款格式.你走进一所寺院,那里有大雄宝殿.这个横额,是自右向左排列的,很多人误解为横排.错了,横排是西式.中式,是竖排.大雄宝殿四字,依然是竖排,俗称提行,即一字一行,庄严隆重,依次下去,落款,也是竖排.而不解者就误认为横排了.西式横排,是自左而右的,很多大家名家,现在题字,都是西式横写,但是落款,本应横写,却又竖写.版面破坏了,成了不中不西,亦中亦西,这是行款格式出了问题,贻笑大方.题署的常识,没有了.

在佛教中,对出家人一般通称“师父”,可是,写信,发短讯,不少人却又写为“师傅”.这个“师傅”是社会上对某些技术性、职业性人才或传授技艺者的尊称,与佛教中的称谓是不同的.同样,佛门中在家居士如果同是皈依弟子,互相之间应称师兄.这里,没有性别、年龄的限制,都应统称师兄,与同一学校的同学应称“学兄”(或“学长”)一样,决不可称“学弟”(师弟),因为“学弟”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当然,称“师姐”“师妹”,是武林或道家的称呼,在佛门那就是“外行语”了.

有知识,没常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还有一个人所忽视的称谓,即“×老”、“×老”.张老、李老,这是古代同辈者之间的尊称,比如称徐特立徐老,称董必武董老,那是以领袖的身份来敬称对方,或者徐特立、董必武,他们以平辈的身份,互相敬称“×老”.作为晚辈、小辈的我们,又怎能仿效称他们为“×老”呢?比如赵朴初老居士,领导人尊称他为“朴老”、“赵朴老”,而我们怎么也不敢如此称呼他,因为身份不符啊.这是称呼、称谓的常识了.

中国古代有所谓男左女右的说法,其实,这就是一种礼节的常识.拍照片,如果是平辈之间,站的位置,可以任意不计.如果与尊者、长者合影,你怎么可能站在他的左侧,他在你的右侧呢?这又是一个站立于何位的常识了.

生活中的细节很多,常识无处不在.行住坐卧,最重威仪,我们的文化传承,可不能忽略了常识啊.常识是什么?常识往往正是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