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政治心理其引导策略

点赞:8330 浏览:330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依据对赣州、萍乡两市青年的抽样调查资料,可从四个维度对当前青年的政治心理进行描述.调查表明青年的政治态度基本上是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并不高.但青年中存在的固有偏见,且对公共事件的处理不满时仍会采取一定的网络行为,这些因素导致我们必须警惕网络参政的负性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青年形成健康、理性政治心理的策略.

关 键 词:青年;政治心理;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策略


网络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广泛渗透到我们的政治生活中,开始涉及权力和利益等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笔者对1999至2012年的四个数据库进行检索[2],有关网络政治心理的文章53篇.现有的研究存在的不足:一是将网民看成一个与现实对立的抽象群体.如认为网上信息良莠不齐,使一些网民失去理性思维[3].二是相关研究均是思辨探究.

本文期望通过对赣州、萍乡两市青年群体进行实证调查,系统分析当前青年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使用自编问卷《网络政治心理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两市260名18-35岁青年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0份,有效率为82.6%.问卷回收后,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调查结果

1.基本情况(表1)

2.研究结果

(1)网络政治认知的影响因素.一是传统的学校政治教育.70.7%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政治教育对其政治认识产生了影响,25.1%的人认为没有影响.二是网络的影响.74.4%的调查对象肯定了网络影响了他的政治认识.其中52.1%的人受事实性信息的影响,26.5%的人受评论影响.17.2%的调查对象因网络信息量太多而无法形成稳定的政治认识.由此可见,学校政治教育是我国公民政治认知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在不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其影响作用正在逐步扩大.

青年网络政治心理其引导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数据库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网络政治态度

一是对我国主流政治价值观的认同:61.4%的人认同,21.4%的人不认同,男性多于女生,学历多在大专和中专学生,15.8%的人认为与自己无关,女性多于男性,职业多为个体企业主和学生.

二是对我国政治制度的态度:35.3%的人认为西方式不适合我国国情,21.9%的人认为网络上描述的西方不真实,10.2%的人对西方心存向往,多为学生,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

三是对网络上我国政治制度负面言辞的态度:51.6%的人认为确实存在问题,但过于夸大;11.2%的人完全相信,年龄为23岁以下,多为学生,共青团员;11.6%的人认为是西方敌对势力故意抹黑;25.6%的人不知道.

由此可见,人们的政治态度是理性的,能正确地看待网络当中的负面言辞,并对我国当前的国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但仍存在着一些固有偏见,如对待贴子被删的态度,体现了人们主观认为国家权力机关控制信息传播.

(3)政治情感

当网络上出现的对我国领导人赞扬的文字或视频时,62.8%的人民认同并产生积极情感,25.6%的人没太多感觉,职业多为学生和事业单位人员,个体企业主对此不关心.

总体上说,人们的政治情感是积极的.

(4)网络政治行为

一是政治参与行为:29.3%的调查对象在政府向社会征求意见时会积极响应,59.1%的人只关心不参与.

二是对待公共事件的处理不满时的行为:34%的调查对象选择与朋友交流,党员基本上只选择与朋友交流,而未选择其它任何网络参与行为,40.9%的人选择网络参与.19.5%的人认为与自己无关,多为个体企业主.

由此可见,人们的网络政治参与水平不高.对政府征求意见、公共事件和实际生活的热点问题,更多的选择是私下谈论,选择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不高.网络政治参与水平也偏低,更多的是个人行为.

三、引导网民形成健康、理性政治心理的策略

调查结果表明,青年的政治态度是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并不高.青年政治心理存在一定的固有偏见,对公共事件的处理不满时仍会采取一定的网络行为,这些因素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引导网民的网络参政行为.

1.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政治文化.加快政府网站建设并且健全政府网上职能,重视网站政治功能的建设,真正在政府与社会及民众之间架起一座畅通的民众参与的“电子桥梁”.

2.建立心理疏导机制,解决基层社会矛盾冲突.培养造就一支社会心理工作者队伍,形成覆盖广泛的社会心理工作网络,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入手,运用心理疏导技能打开当事人的心理症结,平抑当事人的情绪,化解当事人内心的矛盾冲突,促进人们心理的健康,有效避免件的发生,对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调节,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