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

点赞:32598 浏览:1541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大学生是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是弘扬社会公德的践行者.本文简述了社会公德的含义内容,联系当前出现的相关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进行理性分析,考察、分析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运用系统方法对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主、客观因素展开分析;通过优化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主、客观因素(重点优化客观因素),结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提出改善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状,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几点建议.

关 键 词:社会公德;大学生社会公德;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公德含义

总书记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说到公德,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就是指适用于社会公共领域中的道德规范或者道德要求,即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社会公德是一定社会的大多数公民或者全体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和交往中都应该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与集体以至民族、社会、国家有关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1]狭义社会公德,特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客观需要和历史的优良道德积累而形成的,为社会中每个成员所应当遵循的那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2]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在继承人类历史上积极因素的同时,也增添了新时期人与人之间新型关系的内容.2001年9月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3]所以,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对人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时的外部行为表现的一种道德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相互交往的道德标准之一,按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侧重于人们行为的外部要求.助人为乐: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在社会公共生活交往中,每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难事需要相互帮助,这就要求社会全体成员具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精神.爱护公物:公共财物是全体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在我们国家,爱护公物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而且要使这种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断地发展.爱护公物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和义务,也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公德的新内容.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开发的速度日益加快,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和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们开始提倡环境道德和生态道德.必须要在全社会提倡环境道德,让人们树立起环境道德意识,形成环境道德舆论.遵纪守法:在公共生活里,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因为人们只有自觉履行法纪规定的义务,才不会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并能正确运用法纪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从而也保障自己所要从事的某项活动;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相对稳定和谐,并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维护人们正常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规则.

三、社会公德的理论渊源

中国传统社会公德主要是儒家的道德观,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德观是一种西方文化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以、、和为代表的党的四代领导集体都从当时中国国情的具体实际出发,从不同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进行了论述,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德观.所以说,当代社会公德的理论渊源应包括中国传统社会公德观、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德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观.

(一)中国传统社会公德观

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我们的公德建设是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的.其中有许多内容和社会公德建设有直接关系.儒家精神强调“仁爱”思想.主要是追求一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和谐统一,其核心就是“仁爱”.“仁”在儒家思想中是个含义极为丰富的概念,对它的理论阐释始于孔子.孔子明确指出“仁”即是“爱人”(《论语·八佾》),“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等等.其后孟子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二者都把仁释为“爱人”,把“爱人”作“仁”的核心思想.由于人们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道德角色和道德义务,这就需要把儒家的“仁爱”思想扩展开去,我们在公共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就应该相互奉献爱心,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礼相待.这正是我们在当前的社会公德建设中所应大力提倡的[4].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社会公德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对社会公德的定义作过解释.马克思把社会公德称之为“最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马克思对社会公德的作用作了积极的肯定.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认为,社会公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列宁多次强调,在阶级社会里,存在着“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这些规则其实就是今天所讲的社会公德.列宁认为公德应该重在养成,当人们对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简单的基本规则从必须遵守变成习惯于遵守的时候,不是为了搞形式主义,“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过渡到它的高级阶段的大门就会敞开”.(三)中国几代领导人提出的践行社会主义公德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科学学说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形成了的公德思想理论.他的公德思想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紧紧围绕“人应当这样活着,应当怎样成为高尚道德的人”而展开的.的公德思想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多次指出公德思想的重要性.在看来,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四有”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强调要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坚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倡顾大局、讲风格、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培养人民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习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社会公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课题,它有利于形成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有利于人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5]

四、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2011年11月,沈阳某大学大二女生杨某某在坐141路公交车时,目睹一男子扎伤女公交司机,在车上乘客都离开时她一个人打车护送女司机到医院,为救治女司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一时间,赞美之声不断,《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及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单位都报道了杨某某的救人事迹.2013年7月31日,中国人民部队学院边防系2010级学生陈洲贵,在老家探亲时,不顾个人安危,冲进海中成功救起一名遇险男子,当再次进入深水区营救其他遇险群众时,不幸被海浪卷走,壮烈牺牲,年仅22岁.反观让人心痛的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已经随着小悦悦的悄然离世而告一段落,这强烈的对比背后,让我们的社会又一次感到热血沸腾,也再一次让我们直面社会公德的话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并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公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发展呈现积极、健康方向.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且更成熟,更社会化.他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更应争当道德模范.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的道德观日趋现实,行动缺乏持久力

当代大学生有良好的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多年的素质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思想上体现出青年人积极正能量的一面,而且他们推崇高尚的道德行为.但是受到当下社会现实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影响,在行为上表现出同目标的偏差,往往是知道什么对的,但知而不能做,或是知而己不做让他做的行动.有的学生赞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说法,但也有少数学生赞同“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说法.在对待学校中的现象时,有部分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不诚实,是道德问题”,而也有占一定比例的学生则认为“是出于无奈,并不一定是道德问题”、“最好不,但偶尔有一、两次也无妨”,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人人都可能,为此没有什么大错”.更有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和同学关系处理不融洽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发生倾斜,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道德观念淡漠.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关注自身成长,有良好的成才愿望.并且注重开拓进取、成就学业,很有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渴望事业有所建树,取得一定的声名地位.但另一方面又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并且在实现人生目标的具体行动上存在实用主义倾向,体现出华而不实,行动缺乏持久力,受了一丁点的苦头就犹豫、退缩了,目标与行动出现不统一.

(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功利化的倾向

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德性是安身立命之本,应该修身养性,完善人格.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学生信息来源的多元化,社会上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化倾向对学生产生着不小的错误导向.在现实生活中则往往表现出缺乏内省的精神,难以做到“慎独”,甚至无视社会公德.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讲信用,谦虚礼让,向往人际和谐,但在实际活动中,在讲究人与人的对等关系时,有的学生还认为“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是渣子;而多讲奉献,少讲索取,则是傻子”.多数人则是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些学生则更多地认为是等价交换,是相互利用.有些学生认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说法总是有道理的,表现为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荣与辱、是与非的混淆,公德心的缺失,诚信的缺失、个人行为的失范以及个人主义的抬头.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大量存在,面对别人考试的不以为然,自己考试的不以为然,答应好别人的事情轻易地单方面毁约,也不好好解释愿意,甚至还认为理所当然,这一系列行为在大学生生活中时有发生.[6]


(三)学生的婚恋观西方化

在婚恋方面,大学生一方面向往纯洁、美好的爱情,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和现代西方思潮的影响,爱情的功利性、随意性增强,并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

五、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有待加强和提高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二)不良社会风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经济讲究效益利润,社会现象形形色色、纷繁复杂,不仅存在真善美,也存在检测丑恶,特别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许多新的游戏规则没有建立和完善,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对那些缺乏社会公德的人和事、鞭挞、惩罚的力度不够,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例如,有些人通过不正当途径升官发财等.这些社会上的“墨”,会给中学生的道德、心灵造成污染,有的甚至被染“黑”,严重导致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

(三)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四通八达的网络给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促进了社会道德的传播性、开放性、多元性,但同时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网络游戏中常带有暴力动作;有的电影、电视作品为追求所谓的票房,用许多思想内容极不健康的作品吸引观众,宣传暴力、凶杀、等;电脑“”用病毒不断制造不道德行为;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道德等观念四处传播并强加于他国等等.这个强大的网络时代,个人隐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往方式和情感方式,学生是极易受网络影响的群体,如不正确加以引导、处理,会给学生的道德行为带来偏差.

(四)学校和家庭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在当前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相当数量,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犯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社会责任感.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现实中,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不注重个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当代大学生个体生理﹑心理发展方面,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

六、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

(一)积极发挥舆论在建设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导向作用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以先进人物作为楷模,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很有道理的.学习先进人物,可以从历史上学习,也可以从现实中涌现出来的大量英雄人物身上吸取高贵的品质,更要注意学习身边先进典型的精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特别是同龄人的先进业迹更发人深省.当选沈阳市感动人物的杨某某同学就这样真情的号召大家“我想让我们团结起来,“以爱之名,创造‘虎妞’时代”为口号,把艳艳的虎劲传递下去,勇敢地去帮助其他人,让我们用内心的爱温暖社会”.

(二)社会公德教育要纳入到思政课程体系中

大学要加强诚信教育,形成诚信的道德文化.大学生在学校里,应该认真学习,模范地贯彻执行学校所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此外,在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提倡社会公德的公益活动来达到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目的,例如开展《如何提高大学生个人素质》、《大学生社会公德我来谈》等讲座,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就是高校弘扬社会公德很好的载体.教授这门课程内容除了涵盖与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紧密联系的几个专题,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认识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要顺应形势提高大学生品德与素质,讲解中国传承百年的优良文化传统和社会公德,开阔学生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

(三)学校社会公德教育要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

长期以来,高校的道德教育内容存在脱离学生实际﹑过于理想以及内容重复较多等不足.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予以纠正,必须设立符合学生和社会需要,要改进传统的教育做法,把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让学生走入社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成果.管理者也不在重复的教育公德常识,让学生在社会事件中体会公德的正能量,感动于其中,化为自觉地行为.

道德教育除了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一传统的主渠道之外,还需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教育资源,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载体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

(四)规范教师的表率作用

习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怎么写作,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公德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眼前现实中的行动榜样.因此,我们大力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使全体教职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在上课、办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场合,言语文明,行为端正,热情关怀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从而德高为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性和强烈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