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产权解读

点赞:3438 浏览:109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现有的资产负债表是基于1992年会计改革所逐步形成的.资产负债表作为一张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报表,从中所体现的会计平衡等式“资产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常常被理解为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资产和权益总额及其构成的数量关系,且这一数量关系被用来检验资产负债表编制是否正确的初步判断.这样的解读仅关注了货币计量下所体现的财产数量关系,却忽视了数据背后所隐含的经济实质——产权关系.笔者拟从产权的视角对资产负债表进行解读.

一、资产负债表因产权制度改革的需要而改变

目前,资产负债表所表现的会计平衡等式是“资产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对这一等式有两个视角的解释:一是资产是企业资金的占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资金来源,所以,资金来源应该等于资金占用,等式成立;二是,等式右边反映了“谁”为企业提供了资金,资金提供者应在企业中拥有要求权,有多少要求权就应该有多少资产,所以,等式也成立.首先,这样的解释过度关注数量相等的关系,会使人们忽视对产权的理解;其次,这一等式虽然也关注到了产权关系,但并没有说明资产负债表是如何反映企业的产权关系的,不符合会计平衡等式由“资金占用等于资金来源”变革为“资产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根本目的,即不能很好地解释由“资金平衡表”向“资产负债表”的转化.

(一)资金平衡表是适应计划经济中单一产权资金运动的数量关系等式1992年以前,我国的企业会计报表体系以“资金平衡表”和“损益表”为主要构成部分.资金平衡表以“资金来源等于资金占用”为设计基础,以三段平衡为特征,从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角度要求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资金、固定资产等于固定资金、专项资产等于专项资金,且在流动资金、固定资金和专项资金下分别设置了流动基金、固定基金和专项基金科目.这种会计信息表达了资金来源与资金占用的关系,清晰地报告了企业资金的来龙去脉.这种反映和监督各单位资金运动数量关系的资金平衡表适应了企业单一的产权制度——企业全民所有制的产权制度,符合在全民所有制基础上,采用国家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管理模式.自建国到1992年,我国的经济体制以计划经济为主,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一方面,企业的运行以国家资金管理为主,强调专款专用、专户专存.另一方面,企业产权结构单一,国家是企业的唯一投资者和收益者,有权利随时调拨资金和决定资金的使用.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企业制度方面来看企业产权都完全归属国家所有,企业的产权是不言自明的,无需界定.在这种产权结构模式下,作为投资者与企业资金运作者的国家成为主要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几乎是唯一的需求者,并不关心产权的归属与变更,而更关心资金的来源、使用与安全.所以,当时的会计制度无需强调产权关系和保护产权,其主要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企业资金的来源、使用及资产的安全,以“资金来源等于资金占用”为基础设计的“资金平衡表”,通过货币计量将同类资产换算成相应资金数额的资金投入基金,就可以达到对资金运动监控的效果,以简单的资金流动所体现的数量关系也能够满足国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达到了会计对企业财务监督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作用.这种传统的会计制度根植于单一产权结构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这种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中达到了均衡,资金平衡表也就成了与当时经济体制相均衡的会计模式.

(二)资产负债表是适应市场经济中多元产权关系的产权数量等式1992年以后,在我国的企业会计报表体系中以“资产负债表”取代了之前的“资金平衡表”.资产负债表是以“资产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为基础设计的,反映了企业、债权人和投资者(股东)三个主要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的产权关系及其结构: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债权人和投资者(股东)分别享有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无论是债权人还是投资者(股东)都是以企业的法人财产为权益要求对象,并没有类似于“资金平衡表”中“资金来源”与“资金占用”的对应关系.这样的设计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而市场经济的核心制度是产权制度.


1992年至2002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明确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改革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道路.这一时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为改革目标.2003年以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仍然以产权制度的完善为主线,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股份制,资本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企业融资多样化,产权主体多元,产权关系复杂化.因此,要实现明晰的产权关系,满足企业产权主体的利益诉求,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必须建立能够确立、计量和维护产权关系的信息基础,会计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中心枢纽在这一方面具有其天然优势.正如伍中信(1998)所言,会计对产权的贡献是与生俱来的,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根本使命是体现产权结构、反映产权关系、维护产权意志.会计又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WattsandZimmerman,1983).

基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需要,1992年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平衡等式,由“资金来源等于资金占用”转化为“资产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不仅是资金来源与资金使用数量关系形式的改变,而是会计适应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反映经济活动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产权关系数量等式,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实行了一系列维护投资者权益的资本保全制,从而满足了改革后企业制度对产权关系的核算需要.2003年以后,企业会计改革围绕着完善和深化企业现度建设的需要,进一步细化会计平衡公式内涵,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重新明确了财务报告的目标,在资产负债表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等.这些改革进一步体现了会计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投资者为产权主体的怎么写作基础,形成了真正意义上怎么写作于投资者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框架,对于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制度性作用.所以,产权制度的变革是会计平衡等式发生变化的根本动力,会计平衡等式由“资金来源等于资金占用”转化为“资产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会计适应市场经济的建立,明确产权关系,发挥会计在产权契约确认、计量、维护等方面功能的必然选择.会计平衡等式由注重资金运动的数量关系,变为关注产权关系是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

二、资产负债表整体框架反映的产权关系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它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对这个概念,如果只理解为企业拥有经济资源和应该向债权人和所有者履行责任的数量,就等于强调了对企业资产、权益总额及其结构以货币金额的反映,只关注了会计语言中货币计量形成的一种资金流,而忽视了形成这种资金流动背后真正的经济动力——产权流.因而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围绕资产负债表的经济后果展开的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行为,因为,资产负债表是企业产权关系的体现,以会计独有的语言,通过货币计量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包括各种产权的投入、流转和产出,最终以报表的方式反映企业内部各种产权交易结果的集合.资产负债表的整体框架非常好地反映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的双重产权结构形式,其右半部分所表明的是企业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原始产权,其左半部分所表明的是企业法人财产权,以及两边产权的互动关系.

(一)资产反映了企业的法人财产权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资产体现企业作为独立法人所拥有的法人财产,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法人产权,法人财产表现为企业资产,不仅包括股本形式的本金,而且还包括企业的积累以及借入使用的资金即企业债务等一切营运资本.企业拥有法人财产的意义在于,法律赋予企业财产主体的性质,借助于企业法及其他经济法规,使企业成为上述整体财产的独立的支配者,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以及部分收益权和受一定限制的处分权,这样由企业法人财产派生出了法人产权.从资产的来源来看,法人产权还可以看作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各种契约形式将其所拥有资源的部分或全部产权让渡给企业,形成企业对这些资源控制权的集合体.当这些资源被赋予法人产权后,企业也就拥有了这些资源的财产经营权,通过运营,将这些资源转化成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所表示的具体财产内容,所以,资产即是企业经营资产不同的占用形式,也是产权经营的结果.

(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反映了资本提供者的原始产权把资产负债表右边的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理解为资产负债表左边资产的两种来源,无异于对“资金来源等于资金占用”的理解.静态的看,对资产负债表右边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划分方式大致遵循了不同契约类型所产生的两种不同产权关系的原则.资产负债报表中的负债是债权人以出让其拥有的资产产权中的使用权为代价,以契约约定的形式获取固定收益的权利.这种权利与所有者投入资本应享有的权利存在着差异,所以,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分别反映.所有者权益是投资者通过让渡所拥有资产产权中的使用权和处分权,最终保留占有权和收益权,以投入资本形成企业法人财产,并据此形成所有者的权益.由于法律规定债权人行使权利优于所有者,所以,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于所有者权益的前面,由“资产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可演化出“所有者权益等于资产-负债”,而没有“负债等于资产-所有者权益”的演化.动态的看,资产负债表所体现的连续性财务信息反映了产权关系的实现和变更.从总体来讲,企业作为混合式产权集合体,通过运营不断发展,并极力寻求一种合理产权的排列方式(产权结构),成立一种高效的运作模式.而这种成长式的运营必然会带来利益的流入,即资本增值,并据此体现为各利益相关者权益(主要为收益权)的实现以及新的产权关系的产生.会计信息作为企业契约中的一个基础变量,表现在债权人和投资者身上实质是产权关系的确立、解除,这种确立代表着原始财产的投入,解除所体现的是权益的实现和变更.从投入分配角度来看,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不同的方式将财产投入企业构成企业经营的基础,而这种资源产权部分或全部出让,往往伴随收益分配权力的获取.债权人根据其事先确立的契约,从企业收益中获取固定收益;而投资者根据其投入资本比例享有部分管理、获取剩余收益、并处分企业的权利.其收益分配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高度流通下的资本利得和红利分配.在企业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各种债权人和投资者不断和企业建立产权关系,实现权益,并最终伴随着产权关系的解除.

(三)资产与权益的关系:原始产权对企业法人产权的派生与资金平衡表所表现的资金来源与资金占用的对应关系相比,在资产负债表中并没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企业法人财产的对应关系,即不能清楚的计算每一种资产形态中有多少是属于债权人的,有多少属于所有者的,只能看到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整体数量关系.因为,资产负债表从整体上更关注企业产权关系的形成,而不是数量的相等关系.

从产权的角度,“资产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还可以演化为“资产等于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产权是包括所有权在内的一系列权利的集合,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构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源于资产所有者对其拥有的资产部分产权的让渡,当企业的债权人和所有者将其拥有的资产部分产权让渡给企业后,这些资产应形成企业的法人财产,企业拥有了这些资产的法人产权,对其进行控制并经营,经营的过程和效果与这些财产提供时的原始产权归属无关,而债权人和股东让渡产权的收益是对企业经营资产及其增值和契约约定的其他权利的分享,他们对这些资产经营权的运行受到契约约束,根据其拥有的最终所有权按照契约条款在企业中主张权利,不能或者只能有条件地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以,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法人财产,代表了企业经营规模及履行产权契约的范畴,而右边是以企业资产最终产权所有者为主体的权利要求,即权益.站在企业的角度,企业一定要界定清楚应该向“谁”履行责任,数量是多少.站在债权人和所有者的角度,他们只需要清楚保证他们权利实现的资产范畴即可,至于向“谁”主张权利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当站在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向右边看时,是站在企业的视角看其因受让资产部分产权而应该履行的责任——应向债权人和所有者履行的责任,其数额分别是负债合计与所者权益合计,且对债权人的责任优于对所有者的责任(所以,负债排列在所有者前面);当站在资产负债表的右边向左边看时,是站在债权人和所有者的视角看其权利主张实现的范畴——企业的全部资产,而无须看到企业财产与资产提供者——债权人和所有者的对应关系.三、资产负债表项目的产权解读

资产负债表项目是企业产权变动的“统计”类目.会计人员对所发生的同类产权关系的经济业务汇总合并,每一类合并后的项目都在产权关系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资产类、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项目根据流动性、偿债期和资本永久性的排列实质上体现了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产权关系界定、解除以及保护的难易程度.

(一)从产权界定的角度资产类项目的流动性实际上表现了企业法人财产形成中与利益相关者提供资本所达成的契约产权的复杂程度.例如,货币资金作为流动性最强的项目,其中的库存直接存放于企业,以隐含契约明确的将这部分财产权利归属企业;然而无形资产项目作为流动性最差的项目,在最初形成时就其本身的价值和形成所发生的费用进行界定的内涵与外延远比货币资金复杂,因此,在确立与之相关的产权契约时也复杂得多.负债类之所以排在所有者权益类项目之前,主要在于债权人仅仅对其拥有资本的经营权(使用权)进行明确限制性让渡,从而使其产权关系较为明确;投资者将资本所有权委托给企业,形成法人财产权,在达成产权关系时保留部分产权,所达成的永久性产权投入和产权增值的分享关系比债权关系的界定复杂得多.对债权优于所有者权益的法律规定也是考虑到这一点.

(二)从产权解除的难易程度资产类的排序体现了各类资产解除占用关系和行使处置权的难易程度.例如,货币资金转化成其他资源的能力比固定资产强得多.而债权类项目根据到期日的排序,实质上体现的是债权人和企业解除资金上经营权转让关系的难度,债权关系往往是基于债务契约的签署,其中明确规定了到期日,这种到期日是产权关系解除的重要条款,显然到期日越近的债权关系解除更为简单.若将所有者权益转换成债权来看,其相当于和企业订立了无期债务关系,理应排在债权类项目之下.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永久性递减式排列,体现了法律所规定的投资者投资的财产所有权以及派生财产所有的关系.实收资本体现的是法定资本,不允许撤回,并在企业内长期周转使用.同时,实收资本还反映了投资者在企业中享有权益的份额,即权利的大小.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和在其他资本公积中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部分的项目,作为派生财产权利,在法律规范的限度内有较大的资源转化的自由,两者只有股东的集体产权主体,而没有明确的个体产权主体,所以,其产权的清晰度远低于实收资本.

(三)从产权保护的角度资产类项目的排列顺序体现了对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实现的保证.无论是偿还债权人的本金与利息,还是向所有者支付股利,最终以货币资金支付,资产转化为货币资金的速度和风险决定了债权人和所有者产权实现的程度,而按流动性的排列恰恰反映了不同资产转化为货币资金的速度与风险.对于负债项目与其说按照负债到期日的长短排列,不如说按照债务契约对企业的约束力来排列.负债项目自上而下对企业履行债权人权益的约束“刚性”不同,这种“刚性”体现了企业对不同债务的违约风险,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企业对债权人权益实现的保证.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排列也体现了企业对不同项目权益实现的保证程度不同.实收资本是所有者在企业中实现所有权利的根本保障,是所有者在企业中享有权利的“母体”,由此可以派生出所有者在企业中的许多权利,对所有者来说是第一重要的事项.资本公积是所有者除实收资本之外的第二资本保证,而留存收益则只是企业在其资本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并不会派生出其他任何权利.

四、结论

对资产负债表的一般解读停留在会计语言下所体现的财务状况及其金额和结构,过度关注数量上的平衡关系.这不利于理解会计的经济后果以及围绕着会计信息展开的产权活动,也与我国会计改革的初衷不符.我国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与资产负债表变革具有互动关系,产权制度的改革是资产负债表变革的经济动力,资产负债表为产权的确认、计量和产权关系的变化提供基础信息.资产负债表所体现的会计平衡等式,由注重资金运动的数量关系变为关注产权关系的等式,是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资产负债表整体上是货币计量的企业产权交易行为结果,最终以报表的方式反映企业各种产权契约的集合.资产负债表的整体框架非常好地反映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的双重产权结构形式.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排列反映了产权界定和产权解除的难易程度,以及各产权主体实现其权益所提供的保证程度.

[本文系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委托研究项目“宏观货币政策对我省民营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研究——基于区域金融发展的视角”(编号:134576209)阶段性研究成果]

: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4]杨丹、陈旭东、叶建明:《中国会计改革30年经济和会计互动的中国路径》,《会计研究》2009年第1期.

[5]付磊:《企业制度演变与会计发展》,《会计研究》2012年第7期.

[6]赵士信:《会计对象之探讨》,《会计研究》1995年第7期.

[7]施先旺:《财务会计基础概念:基于产权价值运动视角的分析》,《会计研究》2010年第1期.

[8]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上)》,《财务与会计》2009年第1期.

[9]伍中信、田昆儒:《产权理论与中国会计学问题与争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Watts,R.andJ.Zimmerman.AgencyProblems,AuditingandthetheoryoftheFirm:SomeEvidence.JamalofLawandEconomics,1983,11(7).

(编辑熊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