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

点赞:15718 浏览:691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有意识的摆脱纯粹抽象的思辨而把现实的生活世界作为自己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依据是生活中的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生活.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进而更好的理解我们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人的生活意识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地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的产物,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是“绝对精神”,费尔巴哈哲学的出发点是直观的感性,即直观的感性世界和直观的抽象的人.马克思批判神秘主义的“绝对精神”使哲学的出发点回归于感性世界,又批判直观的感性,使哲学落脚于人的生活,落脚于由于人的活动而历史地变化这的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摆脱纯粹的思辩而回归到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使得自己不同于以往的一切哲学.

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的哲学,包括古希腊哲学,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黑格尔的哲学以及费尔巴哈的哲学在本质上有一个共同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之相区别的——特征,即这些哲学都是在思维中提出抽象的问题同时又试图通过抽象的思辩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古希腊的本体论哲学追问世界的本原,按其不同的逻辑线索可分为两支.其中一类哲学家往往将一种具体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泰勒斯的“水”和赫拉克利特的“火”以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其实这些哲学家只是借用了这些具体的物质的名称.一旦“水”成为泰勒斯世界的本原,并以此为起点描述世界的演化图景,“水”就不是泰勒斯看见的水而变为思维的符号,成为泰勒斯表达想象中世界本原的符号.另一类哲学家则把一种纯粹的思维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柏拉图的“理念”,他把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这两种哲学的共同点在于都在追问世界的本原,并都把只是存在于哲学家头脑中的非感性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并以脱离经验的方式对世界作出解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世界本原问题的提出本身是抽象的,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各种解释也只是检测说,是思维的游戏.

近代认识论哲学从一开始就活动于抽象的观念之中.其两大理论倾向,即经验论和唯理论,有一个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把作为生活中的自然与人抽象的存在与思维对立起来并试图通过各种解释来使之统一起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生活中人与自然本来就是统一的,只有通过思维的抽象中二者才能分离.


黑格尔哲学以“绝对精神”作为其哲学的根据,认为世界历史就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产物,这样感性的世界就被归为精神的东西,现实的历史进程被说成是精神的进程.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思辨的哲学并不是完全否定思辨的哲学,即使是思辨的哲学中也包含有许多对于现实世界合理的理解,黑格尔哲学用辩证法正是马克思继承了的东西.

费尔巴哈强调感性直观,对感性世界的解释只是局限在对世界的单纯直观理解中,其错误在于直观地把世界看现成的世界,而不是由于人的活动历史地变化着的世界.其次,费尔巴哈把人仅仅看做是“感性对象”而不是从事感性活动的人.这正如他直观地看到的世界是静止的一样,他看到的人是静止的人,抽象的人,费尔巴哈看到的人只是在现实、独立、肉体的人,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是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因而也是处于物质的联系中的人.由于费尔巴哈看到的是没有历史的世界,因而费尔巴哈对感官世界的直观感受中,他必然碰到他的意识相矛盾的情况,就是作为唯物主义者,他看到了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然性,他就不可避免的重新坠入了唯心主义.

如果说以上的哲学都是将作为现实世界反映的意识中的世界等同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因而它们对于世界的批判也从没有越出思辨的水平的话,那么直到马克思,哲学第一次自觉地把人的意识看作是人类生活和生活世界的反映,看作是倒立着的现实而不是现实本身.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思辨哲学的虚幻,在生活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地——人的生活

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近代哲学本质上只是思辨哲学来说,“思维”只是思维中的“思维”而不是生活中意识,“存在”也只是思维中的“存在”而不是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它以生活作为出发点而言超越了之前哲学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

意识作为不同于物质力量的精神力量对于人类个体和人类历史产生影响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从前英雄创造历史,神创造历史的哲学的依据.意识在现实性上是人类个体意识,是个体本质的组成部分.个体的人的活动从来都不是纯粹的物质活动,而是人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事实上,意识是与感性的东西异质的东西,它不是现实的存在,它仅仅是人脑的产物.意识的东西和感性的东西,意识活动和感性活动共存于人类个体身上,二者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相不一致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只有感性活动即对象化的活动才是现实的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真正实现.意识的东西必须以感性的东西为基础,意识活动必须以感性活动为基础.如果将意识看作是现实的东西,把意识活动看作是人的本质,如将某种幻想的东西当作真实的东西从而脱离现实的感性活动或否认现实的感性活动.这实际上是意识活动的异化,即人在意识中创造的东西被当做是真实的东西而取得了某种独立的地位,并反过来阻碍了人现实的历史进程.符合现实的意识或说是符合现实的幻想则是人类本质或者说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创造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解放的学说,他所批判的绝不是意识活动本身,它所批判的是意识活动的异化,是独立于生活以外而阻碍人类现实历史进程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不仅脱离人的物质活动也独立于人的自由意志,是与人的生活根本对立的东西.

马克思认为并不是意识决定生活,反过来,其实是生活决定着意识.人的意识是不同于感性存在物的东西,它仅仅是人脑的产物.在人类刚刚踏入自己历史的时候,意识只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它是与现实的环境和实践活动直接统一的.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尤其是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与现实的实践活动相统一的意识脱离实践成为独立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成为了意识形态.这样,意识脱离实践而转化为意识形态,即“纯粹的”理论,这样的理论脱离于现实世界,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虚幻世界,却被作为解释现实世界、规范现实世界的依据.马克思走出革命性的一步,提出意识或说哲学的依据人的生活或者说是生活着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生活出发批判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但并非要取消哲学,事实上哲学本身就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而且是这个世界的补充,是精神领域的补充.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需要哲学,只有通过哲学人类才能把握自身.

三、理解生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依据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活即人的生活或生活着的人作为构建理论的依据和自己哲学的出发点,生活包含了现实世界的一切现实问题,同样也蕴含了一切未来社会的萌芽.理解这一出发点首先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就是从人的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人类生活方式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有过三种阐述,即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实际上是对人的活动或者说就是人的生活的三个方面的抽象,自由自觉是对人与自己意识的关系即人的意识活动的抽象,实践则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的物质活动的抽象,社会关系的总和则是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抽象.这三种关系只是生活的三个方面,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的抽象,现实的人不可能只是表现为其中一个方面,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人的生活,是生活.对人的三种关系以及这三种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使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也是对于生活理想的抽象,即最高的生活方式是人的各种关系全面自由的生活方式.其次,如果我们理解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我们就能正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马克思对其时代生活的抽象,其分析生活的普遍原理往往隐藏在一系列具体分析之中.我们要用我们的现实生活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普遍的原理而摒弃其中已经是虚幻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过去人间的东西也是天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