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教师现状职业建议

点赞:15512 浏览:689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社会环境、政策、学校管理、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支持、保障投入、完善制度机制、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教师教育和职业发展督导、强化教师自主努力等建议.


关 键 词: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发展影响因素对策

教师是高等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明显滞后于高等学校规模的外延和内涵发展,成为制约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内涵发展,研究医学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对于促进医学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现状

在医学院校,不同的职业(教学、科研、管理)岗位,决定了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调研发现,医学院校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大体有以下几种现况:

1.职业发展的自觉性缺失

受当今社会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有一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医学教师这一职业岗位的光荣和神圣,而只是把它看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或不得已时的无奈之举,因而缺乏职业责任感,缺乏职业能力发展的自觉性.这些教师从事教学、教研和科研工作总是被动的、应付的,工作中不求上进,碌碌无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能正确理解学校对他们的管理、考核和评价,经常不服从管理,或者对管理“口服心不服”,整天无精打采、怨天尤人.

2.职业发展存在“高原”现象

部分高年资(从教10年以上)教师认为,自己曾经奋斗过、努力过,也有了一技之长,有了一定职称、地位,知识、能力等方面不比别人差,因而产生了固步自封的疲惫心态和夜郎自大的满足心态,职业发展进入“高原”期,惰性十足,不愿再去努力,甚至连教研活动、学术活动也很少参加,丧失了对职业发展的进一步追求.

3.职业发展的动力源不足

少数年轻教师,特别是一些“80”后、“90”后的教师,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影响,人生观、价值观错位,认为医学教师太辛苦、太清贫,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性医学院校,更是觉得自己付出多、回报少、待遇低,因而,没有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3],缺乏职业发展的热情和动力,对工作只求得过且过,不求干得更好或最好,职业发展处于平庸状态.

医学院校教师现状职业建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4.职业发展方向错位

由于对职业发展认识不到位,没有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因而在职业发展上“跟着感觉走”,或者随大流,或者东施效颦,导致职业发展错位.比如,有的教师本来是临床专业教师,应属于既从事教学又从事医疗工作的“双师”型教师,但却不愿从事临床工作实践,或者反过来不愿从事临床教学;有的临床专业教师却愿意放弃自身优势,改做基础医学类教师;有的教师本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应该成为科研型教师,是学校重点培养的科研骨干,但本人却坚持要从事教学;有的教师本来教学能力较强,是当教师的“好料”,但却在想方设法弄个“一官半职”.在职称晋升方面也存在模糊态度,造成自身在职业发展上的被动和混乱.这些情况,既不利于教师个人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医学院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医学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认真分析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我们发现,影响医学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涉及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医学教师的职业发展而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医学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错误观点自然会渗透和影响医学教师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其行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医学院校教师确实存在社会待遇、经济待遇偏低,政策、保障措施的不平等,这在地方医学院校尤为突出.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教师较之其他理工科的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需要投入的精力更大、付出更多,从事教学科研以及利用教学资源开展工作的能力要求更高,而这些,是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层面所不曾考虑过的.比如,地方医学院校教师的晋升职称问题,不切实际的晋升条件和评定指标的限制,让许多教师只能望而却步.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发展.

2.学校管理因素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是一门科学,它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治校水平和发展能力.然而,我们发现,一些医学院校对教师的管理要么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要么是机械地拔苗助长.前者主要是缺乏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指导,为了节省办学经费,不能很好地落实师资培养培训计划,教师的成长主要靠自身的学习努力,这就导致了教师职业发展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教师的职业发展只能是没有质量和效果的;后者主要是学校为了某项发展目标的需要,强行要求教师搞项目、发文章、晋职称、提学历,一味地追求项目、成果和论文的数量以及高职称、高学历的比例,或者干脆引进一部分高学历、高职称的医学教师,追求“短平快”的效果.这些情况由于脱离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相悖,因而严重挫伤了医学教师职业发展的稳定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良性的教师职业发展.有的院校“行政化倾向”突出,教师没有正当的学术权力,缺乏平等交流、讨论的文化氛围,也难以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4].

3.教师自身因素

在教师职业发展中,教师本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根本因素[5].许多医学教师认为,他们较之其他类别的教师更为辛苦、工作要求更高,与自己的薪酬、待遇不成比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种心理失衡造成一些医学教师缺乏职业自豪感、荣誉感,职业价值观发生偏差,因而丧失对职业的追求和热爱,产生庸懒心态[6],积久成性,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观愿望和动力自然不足,势必影响其职业发展.一些教师受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在世界观甚至人格方面发生偏差,不能正确看待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与非观念不明确,对医学教师的职业产生错误认识,也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一个原因.三、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分析影响医学教师职业发展的原因,我们认为,只有力求三方面因素的协调解决,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1.政策环境保障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了促进医学院校的良性发展,医学院校的举办方应根据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逐步加大对学校的投入,以保证学校安排教师职业发展之需.同时,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简政放权,逐步实施教育领域的“去行政化”,给医学院校以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鼓励教师职业发展.教育、人事主管部门在制定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政策方面,应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考虑医学教师的特殊性,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给医学教师职业发展予以倾斜和适当支持.比如,应根据医学院校的特点和层次,制订相应的教师专业标准,并将此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加快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过程中,因地制宜,分类制订教师职务(职称)评聘、评价标准.

2.学校的科学管理

学校是教师的直接管理者,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器.教师的职业发展,关键在制度.没有相应的制度依托,教师职业发展难以持续[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要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校要利用这样一个契机,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机制.首先,要加强医学教师的师德建设,重视教师的思想教育,引导和教育广大医学教师建立职业自豪感、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成就感,从而让教师自觉产生坚定的职业发展动力;其次,要加大教师职业发展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师发展基金,成立教师发展中心[8],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9],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计划;第三,要从满足教师合理的职业发展需要出发,给教师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和环境,开展职业能力发展知识培训,指导教师制订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发展督导体系[10],逐步引导他们通过教育实践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第四,要积极推进依法治校,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合理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在管理享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和进取活力;第五,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抓好对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管理,促进校-院密切合作,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实践锻炼,培养更多的、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3.教师个体的自省与努力

教师职业发展的主体是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水平与进程[11].因此,医学教师首先要重新认识自己,大胆超越自己,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从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从事业成功的喜悦中找回职业自豪感、责任感;其次,要注重反思和换位思考,以“宁静致远”的平和心态,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合理地要求自己,从自我做起,设定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12].在此基础上,医学教师要增强职业发展的自主性.自主性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人格基础,是教师成长的第一块基石[12].医学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寻求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心无旁骛,踏踏实实,为实现目标付诸行动.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与交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得自信、支持和动力[13].同时,要积极从事临床实践,抢抓政策机遇,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促进教育教学理论发展、专业知识发展、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