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借贷的法律

点赞:24517 浏览:1160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章在对熟人之间借贷纠纷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熟人之间借贷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较低,以及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不完善,司法执行难度较大.我们应在加大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养的基础上,发挥民诉调解制度及执行和解制度的优势,并进一步对个人财产登记制度与债务清偿计划制度做出积极的探索.


关 键 词:经济纠纷;熟人借贷;法律意识;民间借贷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亲戚朋友之间的借贷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由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纠纷,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我国国情,在加大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维权意识的同时,发挥民诉调解制度的优势,并进一步对个人财产登记制度与债务清偿计划制度做积极的探索.

一、熟人借贷出现纠纷的原因

(一)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较低

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人民格外注重面子,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农业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因此,面对熟人借贷时,即便自己捉襟见肘,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而无所谓欠条,担保了.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较低归根到底是2000余年封建文化的影响.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司法执行难度较大

民诉法的规定看似合理,但由于仅对债务人的债务做过多的规定,而缺乏对债权人实现其债权的途径做细致具体的规定.债权人面临着艰难的取证过程,不断取证,不断去申请执行,不仅费时费力,还面临着高昂的诉讼费用,甚至赢了官司拿不到钱的赔本风险.

二、熟人借贷纠纷的完善

加大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养

一是以优化结构,锻炼干部为重点,着力选好配强法律工作队伍.好的领导,才能带出好的员工,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前提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法律工作者.党和国家要充分认识到普法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依法治国关系到国计民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法律工作者,通过系统专业的学习,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理论专业知识,同时,组织安排法律工作者到基层去实习,锻炼,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与长期在一线怎么写作的法律前辈面对面交流,沟通,吸取其工作经验,多年心得,不断充实自己,培养一批年纪轻,文化层次高,发展潜力大的法律工作者.

二是创新普法宣传形式,丰富普法宣传内容.我国法治理念推进的有效形式就是普法教育,普法宣传.这是提高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基本途径,经过六个阶段的普法工作实施,普法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与经验,但同时也暴露出较多问题,普法教育受制于我国具体国情,具体是指我国公民的保守思想,低文化素质,松散的组织纪律等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当前,创新普法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增进普法的可操作性,可实施性.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一是建立和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又称个人收入申报制度,或者个人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具体是指某些特定层次或者从事特定工作的公民依照法律法规向有关部门申报自己的财产收入,向社会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并由此接受国家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一项法律制度,个人财产登记制度不仅可以是法院执法人员能够迅速清楚地了解被执行人的财产,也是的被执行人通过非法手段转移隐匿财产,故意逃避执行成为徒劳,建立和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首先要建立个人存款实名制,要求每个公民只能设立一个,或者信用卡,且必须使用本人上的真实姓名,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财产登记情况为其储蓄情况,以便执行工作人员和相关权利人员进行查阅.

二是建立债务清偿计划制度,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都规定了类似的债务清偿计划制度,如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需要我们做出积极的探索,在吸收国外先进计划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建立切实可行,可供操作的,债务清偿计划制度,具体是指法院可以根据债权人或者债务人的申请,让其制定一个在将来债务人的工资允许的范围保护债务人生活水平的基础内,对一定债务进行分期清偿的计划,该制度的好处在于既可以一定程度上限制债务人未来的消费水平,又可以保证债权人债权的实现.

(三)注重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以及民事和解执行制度

民事诉讼调解作为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和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重要方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中华人名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可见,民诉调解制度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尤其适合处理此类熟人之间的纠纷案件.所谓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可以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主持并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协商解决的制度.具体是指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人民法院居中调解,双方当事人化解纠纷,一旦调解成功,彼此之间可以化解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义与和谐,而不至于反目成仇.开庭判决旨在对证据的运用,尽最大的努力去还原事实,在相对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做出判决.相比较而言,民诉调解在处理此类熟人之间的纠纷案件,更显的人性化,更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民事借贷的法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法律意识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作者简介:赵琦(1988-),男,山西临汾人,研究生,经济法专业,研究方向:金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