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孔子的用人哲学

点赞:20070 浏览:93027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分别开创了中国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而人是社会的基石,是历史和文明的创造者,因此用人成为了世界上的最微妙、最复杂、最有意义,也是最易见成效的一项活动.如何从博大精深的老子、孔子思想宝库中汲取用人方法和用人哲学的养料,是历代以来用人者和用人部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老子、孔子的用人思想进行了论述.

关 键 词:老子孔子用人哲学

一、用人与为政

民乃政之本.为政之道,在于用人.大到国家,小到企业,若求兴旺发达,必先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孔子认为,为政即“选用贤臣”,即“近者悦服,远者归顺”.《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自言:“子房、萧何、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备身无他长,然能得人,故三顾茅庐,可致天下三分而得其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亦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曾经说:“没有任何决策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比人事决策更有影响.”可见,用人直接关系着为政成败、家国兴衰.

鲁定公问孔子有无“一言而可以兴邦”,有无“一言而丧邦”.孔子说:“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兴亡大事,虽不能以一言而定,但国君之难,难在选臣,如知其难而慎其为,“为君难,为臣不易”这句话也算得上一言兴邦了;而国君之乐,乐在于人莫敢违,如其政令不善而下以行之,“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这句话也就足以一言丧邦了.可知,孔子阐述为政用人的要义在于“以仁施政,以德用人”.

二、用人专断与用人

孔子学说认为,要达到知仁、用人、为政的最佳效果,主要在于用人者良好的自身品质、人格魅力以及表率作用.

子张问孔子,何为“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孔子说五者为“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又说:“自身正,不令而行;自身不正,虽令不从.”子夏也说:“君子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此所谓:自身仁,方取信于人,方可用人劳人.不然,人皆以为苛刻自己而不能尽其用.

孔子身处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期的君主专制时代,一生致力于维护封建礼教秩序.囿于历史的局限性,孔子学说无法解决“为政专断”和“用人专断”的问题.要想靠为政者和用人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专断的.而从“用人专断”到“用人”的渐进性转变,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历代用人(主要为官员),在夏商时期为世袭制,到汉代之初始现察举制,而到大唐时期出现了科举制,并成为“选人择优”的一个划时代变革.发展到现代,聘任制、委任制、选任制等多种选人用人制度并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准确贯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完善任用重要干部公推票决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或将成为“用人”的另一个划时代标志.用人和制度用人是克服用人专断、规避用人风险的根本方式,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理应坚持和发展.

三、道德用人与制度用人

道德与法制是辩证的关系,故道德用人与制度用人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类社会是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开始,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再回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显现出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的社会发展规律.

故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思想饱含辩证法,深刻道出了礼法制度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形成发展,在于私有制的产生固化,在于人性逐利的客观现实.人性对于利益的渴求,既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社会秩序的破坏力.当人的基本利欲需求得不到满足,却以礼法制度来压制,这才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孔子学说的核心可以归结为“仁”和“礼”.“礼”是为维护社会政治秩序而对人思想、行为的既定性约束;“仁”是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高度而对社会政治秩序的自觉性维护.如果把孔子的“礼”理解成现代意义的“法制”,那么“礼”与“仁”正是对立统一的两面,故“制度用人”与“道德用人”也应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实际运用.


制度用人虽然是道德用人的进一步发展,但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来制定,靠人来执行.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政治路线比干部因素重要,但政治路线也是由更高一级的干部制订明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永远在制度之上.

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是为了“和”,但“和”要靠“礼”来节制.对待用人问题也要有此辩证态度,即在用人制度中找到适用性和约束度的平衡,使得道德用人能够落到实处.

老子孔子的用人哲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用人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四、用人管理中的人性问题

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礼法制度的繁复,会不可避免地遏制人性的发展,最终造成混乱失控的局面.所以老子又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高妙的法规制度往往让人浑然不觉而不违,而苛刻严厉的法令却能让民风尖刻浇薄,使得法令名存实亡.故老子说:“俭,故能广.”“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孔子也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用人者当从中汲取管理智慧,不应去追寻制度上的巨细无漏,只须遵循人性规律,做到简单适用就足矣.但“人性”及“人性规律”是一个复杂、永恒的历史和现实课题,并不容易把握.孔子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君子的礼数被当成了小人的谄媚,这样的误解连孔子也不能幸免,可知把握人性、引导民意之难.

因人有不同,见识有深有浅,整体而言,民众之多数者易从众,易被引导,易被误导甚至被蛊惑,直至产生社会破坏力,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大众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等当代学科对此有所研析,在此不作深究.但如何站在人性的角度,理解和引导多数人,发挥正面导向作用,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用人工作得到绝大多数人(也包括被选用者本人)的心理认同,做到用人效用的最大化,这应是用人者深刻思索的问题.

五、用人管理中的“礼”与“下”

追求用人效用的最大化,需做到“礼”与“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即人首先要满足生理需求,其次要满足安全需求,再次要满足情感和归属需求,进而满足尊重需求,最后满足自我实现需求.高明的用人者除了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之外,必定还会注重人情感、精神方面的满足.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这是“礼”.

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曾子说:“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历史上的周公吐哺,曹操跣足,刘备三顾茅庐,这都是“下”.

故以礼待人,做好沟通,不只是修养问题;关心下属,礼贤下士,亦不只是风格问题.这些还是以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内核,以广纳贤才、人尽其才、集思广益为目标的现实需要.

六、用人管理中的“信”与“励”

追求用人效用的最大化,还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人都能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这就需要用人者“信而励”.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得善得信者,始可以得人.孔子说:“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不预先怀疑别人伪诈,不臆度别人的诚信问题,但能察微知著,预先防范,这才是贤德之人.“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凭空臆测、定非不可、拘泥固执、唯我独是,此“四弊”用人者当以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才是“信”.

进而还须“励”.首先,多赋予被选用者挑战性的工作,激励其探索和求知精神,以发挥其潜能.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要让其知道自己不足,并进而求知,不然,圣人也无法调教.其次,关心选用对象的个人发展,适时开展岗位交流,艺术处理调职问题,能者上,平者调,庸者下,避免出现岗能不符.第三,平衡爱与恶、放权与控制的关系.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对一个人再看重喜爱,也要有所约束和控制;对一个人再讨厌不屑,也要给其施展作为的公正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不病”、“不惑”,才是用人的高境界.

七、用人者的“择处仁”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为人处世至于至善的凝练概括.用人部门、用人者的自我要求须是仁,做择人用人等重大决策的标准和依据也应当是仁.

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心中有仁方能尽善尽美,做决策时没有仁的概念怎能算得上明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有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行动,自己不想要的,不能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去琢磨比别人强,比别人好,始终存有一种高尚品格和宽广胸怀,进而努力达到人立人达的人生境界.

《论语》中记载:公叔文子举荐一个叫“譔”的下臣为公卿,位置与自己等齐,并同见于国君.孔子认为公叔文子其名为“文”,其实不虚,很了不起,几近乎仁.用人者也当有公叔文子的眼界和胸襟.

八、参悟事物发展规律以用人

人有其本性,事物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未掌握规律而妄加判断、横加干预,用老子的话说就叫“不知常,妄作凶”,终会碰壁吃苦头.对立统一,中庸之道,道法自然,三法看似玄虚,然皆适以“用人”.

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从中可以参透信任爱护与辜负妄为的辩证关系.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燥君”、“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此二言可以看作施政用人“当以重持静处、切忌急功近利”的经验感悟.

老子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可有取立荣功之愿,须无必得宝座之执.冷静超脱是为上.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以约失之者鲜矣.”繁以为简肆以为约,归真返璞可保长久.用人以约可得仁.

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事情做得越深入,回旋余地就越小,用人管理也不要钻牛角尖.

老子说:“孰能浊以止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谁能在混乱中镇定,悄然澄清局势;谁能在僵化中灵动,逐步转现生机.所以处事无须盲动,教化可以不言.面对复杂的形势人事变化,此亦可为应对之道.

九、跳出“用人”看用人

虽说选人用人是施政和治业的重要手段,是组织和管理的主要内容,但“用人”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用人问题.用人所作的工作全都围绕“人”来展开,其涉及的广度、影响的深度,绝非其他事情所能比.因此必须摆脱“用人”的狭隘观念,以哲学思辨的态度思考用人问题.

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里,老子阐述了用人管理的几个境界层次:最智慧的领导者,下面的人只是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下级对他亲密赞誉有加;再次一等的,下级对他敬畏害怕;最差的,难免受到轻慢侮辱.领导者威信不足,未必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很可能是自己确无可亲可畏之处.

司马迁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最高明者处事,顺应形势、遵循规律;次者,把握人心,以利导之;再次者,教育教化,宣传开导;再次者,法规约束,刑罚加之;最下者,与之争利,势成水火.

两句话对照看,老子之言是为果,司马迁之言恰为因.

故用人管理的最高艺术,是全然把握社会心理和人性特点,不横加干预而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真正做到因势利导,垂拱而治,就像老子所说的“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