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在我校的实践

点赞:33259 浏览:1561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导师制引入本科生教育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利于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弥补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足,实现教学相长和尊师重教.我校的实践表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提升学生出国、考研率和就业率,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指导教师的教研素质和教学质量.

关 键 词:导师制本科生教学质量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的积极作用,在本科生教育中尝试导师制度.我校于2009年作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措施之一,对这种新的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了尝试.实践证明,将导师制引入到本科生教育过程十分必要,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无论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管理体制、大学教学特点和大学生心理特征来看,都是必要的.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校的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导师制符合“全员育人”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等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职责.但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注重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量,对教师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没有明确、科学的考核标准,从而导致许多教师只注重课题申报和科研成果,只管上课教书而忽视育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育人要求,从而在制度上实现了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营造了“全员育人”的氛围.

2.有利于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还要求他们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在此背景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对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科学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思想品德、日常生活和生涯规划全方位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模式,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条件下对以往精英教育所主张的精耕细作、言传身教和因材施教理念的一种传承.选拔专业基础深厚、学术造诣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专职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本科生进行选课、实践和课外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提升能力的竞赛,申报国家和学校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指导本科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导师与学生自由、密切的交流,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工作能力培养,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发展目标,既教书又育人,使其既会做人,也会做事.

3.有利于弥补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足

我国高校大多采取辅导员、班主任制管理模式,由于辅导员的专业方向与所带学生并不一定一致,导致在生活和思想上对学生帮助较多,专业、实践和科研上帮助较少.加之高校连续多年扩招,许多学校生师比不断攀高,辅导员队伍趋向年轻化,班主任也基本上由青年教师担任.以我系为例,年轻的辅导员不仅要带园艺专业4个年级班的学生(每班人数27~30人),至少还要带其他专业6个班,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很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不仅有助于弥补当前高校专职辅导员、班主任配备不足、专业有限和阅历较浅的不足,而且可以改变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而导致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教书和育人工作脱节”的现状.本科生导师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更加明确、固定、连续、密切的新型师生关系,由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进行四年全程的直接指导和管理,有利于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可与辅导员制、班主任制一起构建成本科生管理的立体结构.

4.是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左右,正处在青年初期到青年中期的青春时期,是个体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特别是“80后”、“90后”大学生,不仅具有新的价值观与心理特征,而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面对困难与解决矛盾的锻炼,生活上自理能力普遍较差,自我意识的调节还不成熟和稳定,容易产生孤独感及情绪困扰问题.此外,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学习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政治辅导员一般只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教师只对其所教的课程负责,而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往往无人负责.所以许多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摸着石头过河”,等到摸出道道时已临近毕业.实行导师制可以密切教与学的联系,使学生少走弯路.导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学科专业特点、发展动态及其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通过导师的引导可以帮助他们确定成才的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5.是全面推行学分制的有效补充

目前众多高校普遍推广学分制,其目的在于贯彻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理念,拓宽专业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因为本科生自身学历和阅历的限制,选课存在随意性和畏难性,如何选择既符合自身兴趣爱好又能搭建完善知识结构的课程,需要导师的帮助和指导.此外,许多高校实行立体排课制度,学生上课地点分散,较难管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可使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从课上延伸到了课下,更加突出了专业教师的育人功能.

6.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尊师重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传统的辅导员制不同,本科生导师制是小规模化的培养模式.一个导师负责若干个本科生的指导,这样就为本科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可能.实行导师制使得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单纯的课堂课程教学,而是集讲课、为学生做专业指导、课外科研活动指导、专业实习指导、考研和就业指导等多种职责于一身,既教书又育人,将会对导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导师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从学术和人格各方面全方位提升导师素质.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导师也会得到学生对自己课程的反馈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导师的水平提升,有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赢得学生的尊重,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能通过学生赢得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二、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分析

我校导师制实行四年来,对推进学分制的贯彻落实、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与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学生正常完成学业,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同时也密切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强化了教师的怎么写作意识,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我系园艺专业为例,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分析如下.

1.促进了学风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导师的引导下,大多数学生从入学伊始就确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学业生涯目标,有的打算出国深造、考研或辅修第二学位,有的毕业后就业等,并制定了分阶段实施的具体计划,以及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时间表.由于目标明确,学习有动力,早晚自习和课堂出勤率明显提高,许多学生双休日和节检测日也不休息,都在教室或图书馆里学习.

2.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得到提高

在苏州大学一本专业中,园艺专业是入学分数最低的少数专业之一,尽管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已不与毕业和授学位挂钩,但截至2012年12月我系园艺专业2009级23人中仅有1人没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英语六级过级率达57%,高出学院平均过级率10多个百分点,居学院5个专业之首,为实现学生出国深造和考研等目标打下了基础.

3.学生出国、考研率和就业率显著提升

今年是我校实行导师制管理的首届学生毕业,园艺专业2009级学生留学人数较多,毕业率和授学位率达到92%,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6%.其中,1人中途转入美国大学学习,1人到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交换留学,4人受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资助暑期到港澳访学,2人被我校法学教改班录取,3位分别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荷兰瓦格宁根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5位考取了本校以及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农林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1人获得第二学位.

4.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四年来,依托院、系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各类科研项目、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基金等为载体,我系园艺专业2009级在各类科技竞赛和实践活动中获得各种奖励40多项,在本科毕业论文中提出很多创新性的观点,公开发表(含收到录用通知)科研论文11篇.

5.指导教师的教研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四年来,我系教师申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27项,承担全国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16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相关教学研究论文4篇,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涌现出了一批教书育人的优秀本科学生导师,他们在专业学习、思想道德、为人处世和日常生活诸方面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关怀,在广大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声誉.

综上所述,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推行,对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尽管我校在试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师生匹配不对应、导师队伍良莠不齐、师生之间互动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监督制度等,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加强研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才能推动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改革,使其能够真正地在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系统工程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