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隐喻和德语习得

点赞:3272 浏览:102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隐喻思维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认知隐喻在德语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帮助学习者构建隐喻性思维,提高学习者的词汇、写作、阅读等方面的语言知识水平,加强其运用能力.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现实生活中,母语者习惯于使用隐喻表达方式,用熟知的事物去思考谈论抽象事物,这使得隐喻成为一种文化载体,代表全世界共性的,或者某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在交际过程中,话语的隐含意义会超于其字面意义,不具有相当的能力很难理解.目前,隐喻的研究范围正在向多学科,多层次的方向扩展.当今的语言教育工作者也在努力尝试从认知隐喻学出发,拓展外语教育的思路并改进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隐喻能力对语言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外语学习者要熟悉这门外语所承载的文化,了解它与母语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别,对隐喻的了解是其中比不可少的一环.

一、认知隐喻的发展及其分类

隐喻概念创作于公元前335年,由亚里士多德确立.当时的隐喻只被看作一种用于雄辩的手段,主要局限在诗学和修辞学领域.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为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应了人类的本质.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逐渐从语言学研究的边缘地带转化为研究的热点话题,代表作品为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的Metaphorswelive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此时隐喻不仅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更重要的事被视为一种人类认知域的经验,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我国对于认知角度的隐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代表作品为束定芳教授的《隐喻学研究》,胡壮麟教授的《认知隐喻学》等.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隐喻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来自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会话,这种隐喻的创造活动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人们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为了更具体,更生动形象地表述而采用一个概念替代或补充说明,其中一部分由于背景狭隘或相关性较小而是昙花一现,另一部分则被大家沿用进入词典.1980年,lakoff和Johnson通过对大量语言实践调查表明,70%的日常表达都来自隐喻.换言之,人类思维中的大部分概念都是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家把隐喻分为三个类型:结构隐喻(structuellemetapher),方位隐喻(orientierungmetaphor),实体隐喻(ontologischemetaphor).

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是指对一种概念的结构域的延伸以指称另一概念域:

Istdiesdaundamentdeinertheorie?只是你理论的基础吗?

Diesesargumentistsehrwackelig.这个论据相当不牢靠.

所谓理论的“不牢靠,基础“的论据等表达都是因为德语思维在都会把理论视为建筑(theoriealsgebaeude)这样的隐喻.

方位隐喻.方位隐喻是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一系列概念隐喻.他是建立在文化经验的基础上并且给予概念空间是的方向.例如,德语表达中存在这样的隐喻概念:好为上,坏为下(gutistoben,schlechtistunten).并且由此衍生如下表述:

MeineStimmungstieg.我的情绪提高了.

IchfieleineineDepression.

实体隐喻.实体隐喻是指模糊,抽象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等无形状况化为有形实体.次隐喻包含三个种类:实体与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化隐喻.例如人体是承载情绪的容器(MenschisteinbehoterfurEmotion)就是德语中日常表达比较常见的容器隐喻.诸如此类的表达还有:

EristvollerFreude.他幸福洋溢.

Hassbranntinihm.仇恨在他的体内燃烧

二、认知隐喻在德语教学中的作用

词汇能力习得.隐喻支配下的一词多意现象.德语词汇中除了一些专业词汇外,绝大多数的基本词都有一词多义的现象.这一概念的产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认识世界的能力也不断增强的结果.语言不是总是伴随一种新的事物的产生就出现新的词汇,过于繁杂的语言体系只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困扰.所以当日常语言缺缺少表达某一概念的相应词汇时,人们往往会从现有的词汇中借用词汇来进行表达.久而久之流传开来,这一用法就成了该词的新的义项.这个词语就成了多义词.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词语的发展变化的内涵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其研究表明多义词现象就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隐喻)由一个词汇中心意义或基本意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

词汇的这种演变方式在德语里比较常见.概念隐喻在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词汇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建立其与隐喻含义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刻理解许多多义词的意义,例如treffen这个德语动词原意为击中,而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这样的句子:

Daubergelteeszudiscutierenunddanngeschickteentscheidezutreffen.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如何再作合适的决定.

德语隐喻和德语习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言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在这个句子中,treffen的理解为本意击中或打中一个物体显然并不合适.但是学生通过联想可以推理出entcheidetreffen作为独立概念来使用treffen来表达“选择,做决定”.

教师利用单词各义项之间隐喻联想讲解多义词,在词义之间建立富于联想性的联想,可以使比较枯燥的德语词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也不需要对每个单词死记硬背.通过训练,学习在学习了单词的基本含义后应该能够按照认知思维方式推导出特定环境下该词语的确切含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发实现这一过程.将他们从词典的枯燥词义中解脱出来.使他们不再看到一堆词义是产生畏难情绪.相反使他们方向其中的乐趣,从而提高德语学习的效率.隐喻支配下的派生出和复合词.德语词汇中除了基本词之外有相当一部分为基本词衍生出来的派生出和复合词.隐喻也是创造派生出和复合词的重要手段.帮助学习对隐喻功能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理解和使用派生词以便提高表达效果和德语学习者词汇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德语中nehmen是个常用基本词.原意是:拿,取...这个动作.而给他加上ab(减少),mit(一起),uber(表示动作方向)等前缀后就会产生新的抽象的认知概念:

Ichdarfincehressen.Ichwillabnehmen.我不能再吃了,我想减肥.

Ichnehmedeinenvolschlaggernan.我乐意接受你的建议.

IchwilldenComputernachDeutschlandmitnehmen.我想把电脑带到德国去.

DiekostenvonderDienstreiseubernehmendiefirma.出差费用由公司承担.

以上例句中,abnehmen就被赋予减肥的意思,annehmen就可以表达接受,mitnehmen则为携带,一起带走,ubernehmen可以理解为承担.以上词语中的词根nehmen,由于前缀不同,语境不同,拿的方式与对象各有不同.词义虽有关联但又各不相同.

德语复合词的产生大多也与隐喻思维有关,再次仅举一例:复合词“Fingerhut”由两个基本词:Finger”(手指)和”Hut”(帽子)构成,而它的含义引申为:顶针”,并且由:顶针“这个含义又引申出一个隐喻含义:花形似顶针的植物”毛地黄“,这就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或者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隐喻过程.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德语中许多派生词和复合词借助隐喻手段来描述事物,通过隐喻认知对基本词进行派生和组合可以构成新词,能够形象地描述比较抽象的概念.在词汇习得方面,很多学生习惯背下整册词汇书的单词,一味追求单词量的增多,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ems86.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