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点赞:12490 浏览:551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特点及意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能发挥的作用.

关 键 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90后”大学生具有的特殊性,如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如何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90后”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意识薄弱、诚信意识欠缺等问题.他们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简单的灌输和说教十分排斥,对现成的观点和结论往往不愿被动接受,而是有着自己的分析,希望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去进行独立自主的判断.因此,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单纯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制约,迫切需要新的教育方式来弥补其不足.多年来,我国实行的是“我说你听、我令你行”的显性思想教育模式,带有明显的强制灌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逐步提出.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用渗透、潜隐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内容,促使其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活动.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教育意图的内隐性与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隐蔽的、间接的教育,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所以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其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是对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方方面面的点滴渗透,它间接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专业课教学、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各种管理和怎么写作工作之中.教育目的的内隐性与教育内容的渗透性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大学生虽然是年龄意义上的成年人,但是在心理上仍然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教育者以含而不露的方式将教育目的和意图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其中,既不是滔滔不绝地灌输道理也并非引经据典地直率引导,引导受教育者自然融于教育者创设的教育情境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意向虽然貌似零散游离,但伴随着大学生愉快、喜悦、激奋、悲痛等各种情感体验,由外而内渗入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并悄悄积淀下来,使大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参与情境中欣然接受教育,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向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含而不露的‘标签’式教育,将内容慢慢渗透于环境、活动当中,能够有效消除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起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作用”.

2.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教育载体的依附性

作为一种全方位的整体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具有层次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受教育者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利用的资源十分丰富.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往往弥散于大学生生活之中的各个角落,例如学校的物质环境、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等.教育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大学生施加综合的影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和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依附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不同于显性教育的物质载体,后者主要是以文字、符号等为特定的书面载体,而前者更多的则是以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社会关系结构等为物质载体.这些物质载体决定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

3.教育方式的间接性

教育方式的间接性是指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并不是的直接灌输,不是开门见山的价值输出,不是单向的逻辑传导,而是采取的一种含而不露、迂回侧击、平等交流互动的教育方式来启悟、诱导大学生不断纠正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促使其形成与社会要求一致的思想道德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将隐藏在特定教育环境、教育情境中的教育信息通过借助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文娱活动、社会实践、人格魅力等各种形式来诱导、暗示大学生在“春风化雨”的教育氛围里不断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政治信仰,达到“不刻意为德育而德育,功在德育外”的功效.教育方式间接性这一特点,相比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注入的教育方式,增强了教育过程中的灵活性和愉悦性,降低了受教育者“谈说教色变”的逆反心理,极大地调动了他们主体性和积极性,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4.受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和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作为主体的受教育者,其自主性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受到充分的尊重,受教育者通过领悟和认同,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在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淡化了,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而成为了自愿自主的主体.“参与那种特定的活动,如何参与都由受教存者自行决定,这就把大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受教育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完全是受教育者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的结果”.这种无讲台的教育,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春风化雨般地使其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在无意识中接纳并内化了其所学内容,实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受教育者一旦产生认同感,在其内心深处就沉淀了这些认同感,在无意识中逐渐内化为良好品质、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进而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资源.因此从效果上来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避免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或理性说教,能够产生更为稳固的效果,并且能够持久发挥效力.因此,大学生形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甚至对大学生的一生都产生长久的影响.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外部客观存在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固有的诸如“覆盖面有限、强制诉求的色彩较突出、发展创新的空间相对有限”的缺陷束缚其难以单独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而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越来越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向,它是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需要

在我国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既往也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主要教育形式,此种教育形式以其较强的公开性、正规性和强制性,对学生道德认知方面的培养功不可没.然而根据笔者的调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报告会等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青睐度亟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也有待进一步巩固和增强.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我们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开辟了“蹊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间接、潜隐、非强制的教育方式,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校园的各个方面,巧妙的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教育情境或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来充分感染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励他们的道德意志,最终促进其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实践有效转化.这不仅是对显性教育课堂上学生道德认知的顺延和强化,也是弥补显性教育课堂上对学生情、意、行方面培养的不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掌握程度和外化行为的水平.因此,提高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加强对大学生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内在需要.

3.满足教育对象新变化新诉求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基本为“90后”,他们是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身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的是信息海量化、各种思潮泛滥和利益主体价值诉求多样化的社会图景,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无不受这种现实环境的影响.而大学生自身也正处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生理尚在发育,心理还未断乳,思想未曾定型,因此更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今的大学生较之他们当时的父母辈,其思想更为活跃,视野更加开阔,主体意识显著增强,服从心理正在减弱,自我实现、自我设计愿望极为强烈.目的性太过明显的显性教育方式难以在他们身上凑效,也极易引发他们的逆反情绪和排斥心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寻求创新,以适应教育对象新变化新诉求的需要.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恰恰契合了大学生的需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充分把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遵循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相对宽松、愉悦的教育情境和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寓于各种生动多样的载体形式,运用潜隐、渗透的教育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在此过程中,教育双方地位平等,关系,尤其教育对象的主体道德实践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对象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这也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为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埋下了“伏笔”.

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任何教育都是有目的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方向性原则是建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有的根本原则.即“坚持用马克思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建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的各个部门要通力合作,保证教育的方向不偏离原有轨道,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旗,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优良的教育氛围,推进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整体性原则

坚持整体性原则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尊重和遵循,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有利保证.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的各种元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关系,它们彼此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复合性的整体.遵循整体性原则,就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和利用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只有适当安排和妥善配置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的效果.必须营造覆盖范围广泛的教育氛围,使之具有强烈的磁吸效应,即把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因素等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有关联的潜在教育因素综合起来,促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最大作用,实现效果最大化、最优化.

3.辅助性原则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两种教育方式,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改革开放初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在时怎么发表展的今天,虽然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独担大任,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备许多优势,能够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但我们应该看到其仍然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手段.不能片面强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否认和荒废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互相促进.

五、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励大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大学生处于富有教育意义的情景氛围之中,感受不到任何压力,就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如和谐的校园布局让人产生清新舒适的感觉,有利于陶冶性情;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更是巨大的教育力量;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发现自身价值并挖掘自身潜能,树立自信.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因素对大学生就好比无形的内驱力,对其行为能够产生约束力,有利于大学生端正思想品德、健全身心素质.2.有利于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迫在眉睫.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封闭式的教育方式难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很难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全面人才.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作用.

3.能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完善与提升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成为开展素质教育又一重要手段,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表现出极强的适切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受时空的局限,能更广泛地利用隐性教育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对象的自主性,这些都与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为素质教育是开放的教育体系,它尊重人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具备较强的耦合性和内在一致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发展与完善.

4.有利于形成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大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循序渐进地、全方位地加以引导.一般教育方式的本质是引导和教育,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既具备了“隐”的原则,又具备“软”的一面,因此是可以无所不在的.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可以发挥育人作用,使隐性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怎么写作之中,潜藏在所有环境和氛围中,发挥广泛的影响,在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