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公平理念和实践

点赞:30725 浏览:1435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不公平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表现在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过程、教育结果存在着不均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性、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浙江省教育发展长期以来走在全国前列,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也进行了许多的尝试和创新,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关 键 词: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和谐社会

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经过十七大以来的五年发展,我们党和国家更加认识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将教育提升为社会建设的首要内容,并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教育上,就是实现教育的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同样教育公平的实现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教育公平,我们认为是人们对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机会供给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教育公平至少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十八大报告中,重点强调了教育机会均等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二、当前浙江省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

浙江省一直在教育公平实现程度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自2004年浙江成为全国省区中第一个基本普及15年教育的省份以来,浙江基础教育迈向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15年教育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阶段.

在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新征程当中.浙江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核心矛盾表现为“政府和学校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普遍性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经过我们在杭州、宁波、温州、湖州、丽水等地的实际调研:八成以上家长认为教育公平:民众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度高;教师和家长对教育公平的理解趋于理性、合理;多数民众认为教育公平问题更为复杂;家长更关注与自身利益更贴近的教育公平;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判断怀有矛盾心理.新时期教育发达地区教育公平观念正发生转型,体现1:1:1以下特点:从量的公平向质的公平转变:从形式公平向实质公平转变;从基本权利到选择权利转变:从局部公平向整体公平转变:从价值单一向需求多元的转变.

浙江推进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在全国体现出自己的新近特点:以“走在前列”的姿态,开拓创新:以高层精英的理性决策为导向;以缩小差距、统筹发展为旨向;以提高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主题:以强烈的关怀意识来扶持弱势群体;以系列相互支撑的政策为抓手.浙江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困难:择校需求旺盛,家长教育消费观日渐成熟:学区房热方兴未艾且日益复杂化;择校行为弊大于利;“两为主”政策执行中存在困惑与麻烦;教师思想观念中的精英教育思想仍有市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博弈消解教育公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浙江受教育需求增长迅猛等.针对上述调研发现,浙江省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需要在思想观念、政策制度等方面采取适切的转变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浙江教育公平的理念和实践

浙江在实现教育公平过程中,坚持些不同的理念,并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理念和效果如下:

1.坚持不同年龄阶段采取不同举措实现教育公平.对于实现学龄前儿童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采取不同的举措,对于学前教育入园难的问题,余向平认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面对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园所差异等问题,要挖掘潜力拓展资源.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过程公平;规范办学,共享优质,实现教育结果公平.对此,要明确政府责任,加强教师教育,优化师资队伍,并且多渠道投入,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和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投入,形成以“公办为主、公办民办共同协调发展”的学前教育格局,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2.对于实现特定群体的教育公平采取特定措施.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浙江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随之而来的问题教师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章云兰等认为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义务后教育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的矛盾、家庭收入与教育支出的矛盾、教育付出与教育受益的矛盾、高考弃考现象凸显等.由此,认为需要强化政府的教育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完善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确保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王中对认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及未来发展,也同样关系到教育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现.而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就是准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的程度.他认为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面临着认定环境欠缺,信息本身缺乏真实性;认定标准模糊,信息采集缺乏全面性;认定模式落后,信息处理缺乏科学性等难题.进而提出了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机制的重构,促进高校困难学生资助过程的教育公平.

浙江省教育公平理念和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公平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通过教师合理流动,实现不同区域教育质量均衡.在实现不同区域教育质量均衡方面,浙江省嘉善县的做法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他们从四个方面建立教师流动机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同区域的教育公平.

(1)建立合作共赢目标激励机制.嘉善县提出每年流动约10%的比例,五年内使义务教育学校50%左右的教师参与流动,并实现三个方面目标:一要名师均衡分布.农村学校基本学科都有县级以上名师引领.通过名师引领,带动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共同提升.二要提升教师素质.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中“职业倦怠”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流动中实现教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三要促进学校共同发展.通过教师流动,增加校际间的交流合作,互学竞争、取长补短,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从而推动学校优质特色发展.此外,嘉善县依托教育系统干部“双休日大课堂”,开展了以“教师流动”为主题的校长论坛,围绕教师流动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恳谈会,征求意见,利用各类媒体加强了宣传引导,消除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各种思想顾虑,努力在全县上下形成教师合理流动的共识.

(2)建立城乡互动多元交流机制.为了因地制宜地实施教师流动,嘉善县实施城乡多元流动模式,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变单一的农村向城镇调动为城乡互动多元流动.有城镇流向农村怎么写作流动,有农村流向城市培养流动,有教学片区互动流动.第二,变普通教师调动为以学校管理层和名师为重点的定向流动,突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及县级以上名师两个重点.第三,变无序调动为有序流动.整个流动工作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方案,明确每一所学校流出的教师和流入的教师数量、类别,有一定数量但不过量,制订计划书、路线图和时间表.为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要求流动教师原则上小学是一、四年级,初中为七年级.对中层以上干部和名师,由个人申请,学校同意,全县统筹调配.其它教师由片域学校组成的8个教育联盟来协调流动.在时间上根据不同类型教师分三个批次有序进行.

(3)建立政策驱动积极引导机制.嘉善县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制订相关的政策推动,又强调人文关怀,充分考虑教师个人的利益和实际困难,确保每一名教师愿意流动、乐意流动,带着感情、流动.第一,职称评聘方面,明确规定,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必须具有3年农村任教经历,这里农村任教带编制、带责任.对农村教师有多校任职经历的也在职称评聘方面予以倾斜.第二,财政支持方面,县财政每年安排400万专项经费,用于流动教师的奖励、培养和农村教师的交通费用.第三,名师培养方面,修订完善了嘉善县名师评创、培养、管理办法,在农村任教的名师津贴标准是城镇的3倍,参与流动的名师可优先享受一年一次的学术休检测等激励政策.尽管有政策推动,但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尊重教师的意愿,给广大教师有更多的选择权,决不死扣政策、硬性推行.

(4)建立后续发展跟进管理机制.嘉善县推进了“一室一档一网一地一窗口”的“五个一”建设,努力为流动教师搭建交流成长平台,尽快融入新的家庭.“一室”是建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教科研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研讨,指导培养年轻教师成长;“一档”是县、校两级建立了流动教师业绩档案,加强对流动教师工作的跟踪管理;“一网”是建立了教师流动网,已经成为流动教师主要交流平台;“一地”是学科基地建设,配合教师流动,在4个学校建立学科基地,承担年轻教师流动实践培训任务;“一窗口”是依托各级各类媒体建立宣传窗口,大力宣传教师流动先进典型、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