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体系

点赞:33595 浏览:1568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对创业教学的重视不够,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得该专业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逐年提高.本文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分析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期对我国其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 键 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工商管理专业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即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开展第二课堂以及开设创业课程、资金资助、提供咨询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简而言之,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业者的活动.在高校,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侧重于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技术性和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业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同时,由于客观条件所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制订教学计划基本不考虑创业教育的需要,对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创业教育,利用实践教学中的有利条件,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行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既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也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缓解就业压力.常州大学在各级领导和多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根据行业发展情况与相关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构建了较为周详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0年以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体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商管理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基于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体系

1.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

意识影响行动,行动影响结果.因此,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实施创业教育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首先是培育创业情感.通过创业感情培育使学生在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对事业的兴趣和爱好.其次,激发创业动机.创业动机的激发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处于积极心理状态的内驱力.第三,树立创业理想.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能够使学生对创业实践的未来奋斗目标有较为稳定和持久的向往和追求.第四,坚定创业信念.创业信念是学生对创业实践的意见、见解、知识和看法.坚定创业信念以学生对创业实践的认识为基础,以较为深刻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为心理形式,以力求践行和实现为外部行为表现,是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

2.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

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设置专业课上努力扩大学生的选课面,使学生具有较广博的知识面,力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创造商机、发现商机、把握商机、利用商机的创新能力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创业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高效科学组织起来的组织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根据外部的创业环境和已掌握的创业机会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的决策能力和协调多方面人际关系,使团队成员密切配合、统一行动的协调能力.通过专业设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上述能力,从而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丰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知识

创业知识是成功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如专业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等.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教授创业实践活动中发挥社会关系运筹作用的综合性知识时,没有固定的知识范围,一般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其功能指向的核心均是使实践主体及其活动具有社会关系性质.

二、基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1.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首先,开展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指在学生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等向学生讲解和展示与本专业或课程有关的基本业务和活动,使学生对本专业或课程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感性认识.为了更好地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专业老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学生不仅参观生产车间,企业员工还现场给学生讲解企业生产管理、现场管理、岗位管理、绩效管理等,使学生获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为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进行衔接指明方向.

其次,增设实验环节.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性较强,缺少实践性.通过实验课程能够使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认识从理论认识上升至具体的实践操作上.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老师主要安排了两项实验环节:一是组织学生对ERP软件中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模块进行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现有软件的能力,如企业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人员素质测评系统、人员招聘系统、绩效考评系统等.二是沙盘模拟训练.沙盘具有互动性、趣味性、竞争性,融入市场变化,结合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师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体会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沙盘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听、说、学、做、改等一系列学习手段,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度记忆,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快实践与运用.在沙盘模拟实验中,学生学到的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概念、理论,而是珍贵的实践经验和深层次的领悟.

第三,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又称角色扮演,是指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从而理解教学内容,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的过程.情景模拟式教学不但体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以人为本教学的教学理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整体策划、过程组织、应变及处理细节的能力.在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情景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踊跃,纷纷要求扮演情景中的角色,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战演习的机会,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运用,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第四,推广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把学生引入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中,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多种形式,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提高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多以案例作为导入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培养高素质和应用型人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

教育的价值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论争,而在本质上,二者应该并且可以统一在一起.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铺平了道路,是实现教育价值统一的具体载体.多年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与用人单位实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得到了学生和各用人单位的认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改革中,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和客观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创新性人才.

首先,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教育.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坚持不断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途径,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一是建立校企对接平台,为教师到企业挂职、学生到企业实习提供条件,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企业优先安排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不收实习费,厂校双方合作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二是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参与行业协会运作,提供企业咨询、培训等怎么写作,发挥教育在产业升级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校企合作更新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双方共同组织的科研课题,密切了教学与实践的联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组织学生把实践和毕业论文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既融合了基本知识又增长了实际才干.

其次,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促进产学研教育.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保持与阿里巴巴公司、亚邦物流有限公司、中国物流公司常州分公司、龙湖地产、常州市联谊特种不锈钢管有限公司、江苏国联薄板有限公司、常州市新华石油化工储运集团、常州美杰医疗器械公司等用人单位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加强对经管院物流、电子商务和人力资源管理三大实验平台的使用,以促进工商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同时,工商管理专业还把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作为基地,进行招聘、人员测评等现场模拟教学.为进一步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交流,向社会输出合格的企业人才,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不断邀请用人单位共同探讨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不断更新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三、结论

随着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市场需求经常不一致.要培养出创业型的人才,就要把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当前的就业市场和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在完成原来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创业教育为立足点,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出发,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理论教学不断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多渠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只要这样,才能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0;应用[J].中国市场,2011(5):166-168

[3]陶晓艳.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