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企业参与硕士生校企合作培养的调查

点赞:5829 浏览:179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根据对广西部分企业的调查,广西大中型企业是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主力.但总体上看,广西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生的模式、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相关管理部门、高校、企业共同努力,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机制.

关 键 词:广西企业硕士研究生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培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解困的路径之一.地方性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满足区内企业对优质人力资源的需求为目标定位,校企合作是地方性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等实证方法分析广西企业参与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的状况,旨在发现并解决其中问题,探究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有效途径.

一、广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状况的调查

经济人检测设告诉我们,理性人的行为动机来源于将采取的行动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利益.企业愿意与高校合作或者是高校谋求与企业的合作的主要动机,都是希望合作能给双方特别是自己带来各种各样的利益.毫无疑问,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生正是一种育人与创收合一的双赢策略.为了深入研究广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状况,本课题组对企业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01份,问卷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广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

1.参与企业以中大型企业为主

在接受调查的201家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即资产总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17家,约占全部被调查企业的88%(在本次抽样调查前,本课题组曾就校企合作问题对南宁市经济开发区、南宁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会及部分企业进行访谈,访谈中发现,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较少,故本次抽样调查对象以大众企业为主..在“未曾尝试与高校合作培养硕士生”选项的调查中,有64家小企业作答,其中只有20家选择了“否”,占全部被调查小企业(84家)的23.8%,占作答小企业的31.1%;而在作答的大中型企业(69家)中,回答“否”的有48家,占全部被调查大中型企业(117家)的41.3%,占作答大中型企业的70.6%(见表1).结合之前的访谈结果,不难看出,广西区内参与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生的企业以中大型企业为主.

2.参与合作方式的有待优化、创新

岗位实习、在校内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共建科研基地、企业高层担任硕士生的导师或创业导师、承担企业研究项目、企业直接出资培养等都是广西高校与企业曾经尝试的联合培养方式.表2显示,提供实习岗位,直接出资、与高校达成培养计划、科研合作已成为主要的培养方式.但事实上这些培养方式的作用并未得到很好发挥、起到培养作用.例如,学生到企业实习的过程中,企业会因防止学生泄露企业机密、不愿花费精力培养等原因让学校安排到企业实习的学生闲置或只安排做无关紧要的工作,造成学生的实习变成了走过场或免费劳动力.此外,在问及“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困难”,“缺乏合适的方式”被选比率最高(占36.8%,见表3),这表明企业对现有的合作方式并不满意.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生的方式还有待优化、挖掘和创新,寻找更加合适而且能使校企双方都满意的合作方式.

5.培养人才只是校企合作附带的功能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利润最大化成为大多数企业追求的目标.和学校进行科研合作、为硕士生提供实习岗位的直接目的和终极目标都不是企业为硕士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而是通过借用高校的智力资源、仪器设备和人力资源为企业所用,以节约成本、扩大效益.硕士生到企业实习或者参与研究,便成了企业的廉价劳动力甚至是零价劳动力.不可否认的是,硕士生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确实在其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是校企合作带来的非经济上的效益,是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过程中附带产生的作用.

二、广西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生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1.相关政策棚架现象严重,政策效果被弱化

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曾出台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产学研培养的相关政策,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广西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但在执行过程中,政策几乎被棚架了,政策执行的表面化、彤式化现象十分普遍,造成政策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应然价值与实然价值、间接价值与直接价值的统一性被割裂,以致推进以校企合作方式培养硕士生政策效果严重弱化.比如目前仅在专业型硕士范围内推行双导师制,占硕士生数量绝大部分的学术型硕士生依旧沿用原有的单导师制.而且,由于双导师制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不到位,身在企业中的导师对硕士生的指导很少,这导致双导师制形同虚设.

2.企业参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动力不足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满腔热情而企业消极被动的“一头热”现象十分普遍.在接受调查的201家企业中,有68家企业曾经尝试过与高校共同培养研究生;有87家企业表示未来有与高校合作培养硕士生的意愿,分别仅占调查企业总数的33.8%和43.3%.由此可看出,不管是从历史角度还是未来角度,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意愿并不强.究其原因,毕业生经常跳槽,导致企业投入与收益不成比例、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认识和意识等是主要的原因(见表4).具体地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第一,硕士生跳槽较频繁,企业为毕业生人职后适应岗位而进行的培训学习费用与硕士生在职期间为企业创造的财富相比的投入一产出比不理想;第二,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每年会从学校流出大量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层次的人才,人力资源由卖方市场转入写方市场,企业认为无需参与培养便可在劳动力市场找到适合的人才;第三,一些企业缺乏联合培养意识,以为人才培养仅仅是学校单方的责任.企业和高校因所处立场和所持的价值目标不同,其行为动机源于自身的立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人”,关注的是“效率”和“经济”,往往因担心合作给自己带来费用的增加和劳动力的消耗.3.利益分配难以协调

共建科研基地和学校承担企业科研任务是最容易有利益产出也是诸多合作形式中的主要的合作形式,检测如校企双方因此为争夺合作成果仅出于自身利益而不是集体利益来考虑问题,将直接威胁到联盟关系的可靠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每个经济人的理性选择.对于企业,关心的是如何才能扩大投资回报率;对于学校,也想在借助企业的力量培养多少学生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目前,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多仅存在简单的表面上的合作,尚缺乏深层次的合作,其重要原因就是双方在利益分配上达不成一致意见,并且缺乏鼓励双方联合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问题的迟滞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造成许多问题久拖不决、矛盾重重,校企合作自然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中途被迫终止.

广西企业参与硕士生校企合作培养的调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企业实习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促成和维系校企合作培养关系的建议

1.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

在现有的政府管理机构特别是教育管理机构中,相关职能部门一直未把推进校企合作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这使以注的校企合作一直处于校企双方自己运行的状态.为改变校企合作管理涣散局面和强化企业参与动机,教育、财政、工商.人社等部门应该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长远性和战略性,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一是怎么写作于校企合作.主要是加大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宣传推广、组织协调、评估监测工作;建立校企信息互通渠道等.二是从政策、制度方面推进校企合作.首先是要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推进相关法规的落实;其次是建立利益激励机制,以税收、信贷、补助金等方式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图让企业牺牲自己的利益而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之中是不现实的,政府必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予以鼓励.现阶段和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企业以中大型企业为主,小企业因资金短缺等问题很少和学校合作培养研究生.但中小型企业占据企业数量中的绝大多数,如果能鼓动这类企业参与到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中来,将能吸纳大批硕士研究生.中小企业自身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吸引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选择为就业目标,而又正因为这类企业数量多、力量小,其本身的多数员工的学历层次不高,硕士生在此类企业中工作或实习易受到重视.中小企业往往是大型企业的前期,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尚不成熟,往往会遇到各种棘手问题,硕士研究生见证并参与解决难题,就是一次次锻炼自我、增长才干的机会.每项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广西省人民政府2011年6月出台了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七项政策,重点扶持广西微型企业的发展.如果政府为这些企业在税收、信贷、补贴等政策工具予以支持,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为培养硕士研究生出力,将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双方.

2.利用现有.件技产业园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

目前广西已经建立了多个科技、产业园区,如中国——东盟文化产品物流园、南宁市高新区、中马钦州产业园、桂林创业产业园、广西大学科技园.这些科技园、产业园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地方,可为硕士生提供实践创新所需的场所设备、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依靠产业园区与高校的联动培养复合型人才.

首先,大学可把科技产业园作为硕士生实践教育的重要平台,加强产业与学科教育的联系.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园区企业引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或是到校给予硕士生予以技术指导,也可选派校内教师到园区企业内挂职锻炼,以便辅导硕士生.

其次,结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直接在园区内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研究开发需求提出研究项目,其R&D经费由企业承担,并由企业挑选硕士研究生进入科研基地,与高校合作开展项目研究,这一方面可为那些具有创新思想而没有研究条件的硕士研究生提供研究场所和研究设备,从事技术研究与开发,在学校导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锻炼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为企业带来智力资源,企业可以直接利用硕士研究生背后导师团队的智力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成本较低、收益大.

5.建立学校、企业人才互换交流培养机制

(1)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实习或参与科研项目.这是一种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的教育模式.硕士研究生用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在学校完成所有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到企业实习或直接参与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实习结束后再回到学校.要实现这一培养模式,一方面,要求学校结合教学规律和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适当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要求研究生将自己的研究与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相结合,在导师和企业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在实习中选定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此外,校方要和企业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防止学生的实习变成走马观花或变相打工.

(2)接受企业委托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人们一般将教育当作一种消费品,但对教育的投资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正如舒尔茨所说:教育投资主要是一项投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本领,以便将来得到进一步满足,或增加个人作为一个生产者的未来收入.企业职工到学校定向培养既是在职培训,也是一种继续教育行为.教育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良好的教育意味着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多技能的人可以用于生产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无疑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3)引进企业人才到学校讲学或兼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在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才,但目前多数硕士生毕业后是被企业所接纳.尽管大学内有大量博学的教师队伍,他们在学术界各领,但是大部分缺少到企业工作的经验.相对于学校内的教师学者,企业界拥有更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把企业中一批技术水平好、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请到学校讲学或者聘请他们作为硕士生导师或者担任学生创业导师,有利于硕士生近距离接触企业,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

(4)建立“企业教室”.“企业教室”以“经营利润与学生培养并重”的理念开展经营,是一种把硕士研究生作为员工的企业,其实质是企业,是以追求经济利润和人才培养为双重目标的经济组织.这种企业的员工有两种类型:一是企业的固定职工;二是来自高校的学生.固定职工在企业各个部门担任主要职务,是带领学生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老师”;企业可按照企业的发展需要利用高校资源开展R&D活动,促进企业发展.高校可以通过技术入股和适量的资本人股,推进“企业教室”的建设,通过“企业教室”让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在导师和企业的带领下,按学科门类参与到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过程.“企业教室”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需要花较多时间在企业学习、工作,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学年制期限,由一般的三年制改为三至五年.参考文献[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017129)[2013-4—22].http://.gov./jrzg/2010-07/29/content1667143.[2]孙绵涛.错位与复归——当代中国教育政策价值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