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学影响下的中学生群体

点赞:20682 浏览:939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青春文学对青少年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普遍关注,以路金波打造的“青春梦工厂”为代表模式创作的青春文学在中学生中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观展/表演框架出发,结合拉康镜像理论中自我建构理论分析青春文学对青少年的影响.

关 键 词:观展/表演理论;拉康;景象理论;自我建构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文学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尤为醒目的是“青春文学”的崛起.本文试运用传播学受众研究领域中的“观展/表演”研究框架,结合拉康镜像理论中自我建构内容阐释青春文学对中学生群体的影响.

一、受众研究的新传统——观展/表演范式简介

面对巨变的的媒介景象、日益复杂的受众行为,传统的受众研究模式即继霍尔提出的制码∕解码模式已经不足以解释当代受众的行为.英国学者Abercrombie与Longhurst在1998年提出了观展/表演范式(Spectacle/PerformanceParadigm,简称SPP),他们不只将受众视为社会建构的产物,将消费与认同的观点纳入受众研究,重视受众的媒介消费行为所展现的自我形象的搜寻与建构.

二、青春文学的产生及其特征——以路金波“青春梦工厂”为例

“青春文学,是以青春为主题的,内容涉及有关青春的友谊和爱情,也可以从青春的角度切入对人世,对时空的思考.”①新世纪青春文学的崛起,缘起于1999年《萌芽》杂志社联合北京大学等国内七所著名高校发起的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随后,在民营书商的推动下青春文学开始在走红,经历了叛逆期、感伤期、多元化时期和模式化时期.现在,青春文学正处于模式化创作时期,本文就模式化时期以路金波团队打造的“为例”重点分析.

“青春梦工厂”中的“工厂”就显示了路金波团队的特色,他把青春文学放在工厂,那么青春文学的创作就类似一般工厂中的产品生产,从生产加工的流水线操作到产品销售的市场化运作,这个过程和传统的出版业大相径庭,因此有人说“青春梦工厂”是对文学创作的亵渎,青春文学不属于文学的范畴.但是,从另一方面说,“青春梦工厂”符合了市场的逻辑,也迎合广大青年的需求.

三、青春文学的媒介渗透

“媒介渗透”是指媒介以技术上的优势无所不在的占领人们的时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且影响到人们的生活.青春文学以书的形式进入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它虽没有电视媒体声像俱在的穿透力,但是由于中学生长期在校园接触电视媒体的难度和图书携带的方便性,青春文学对中学生依然有很强的影响力.如:2006年,路金波团队“榕树文化”总共出版了150种书,销售1000万册,码洋2亿多,平均每本销量6万到10万本.其中以200万元高价签下安妮宝贝的《莲花》,单本53万册(被新浪评选为年度最佳虚构图书),郭妮系列出版14本书累计380万册,版权输出6个国家地区,成为“中国奇迹”.②青春文学大量的市场码洋就是青春文学巨大影响力的表现.

另外,青春文学以图书的形式呈现相比电视媒体线性播发的特点更具储存的优势,一方面,图书可供受众多次翻阅;另一方面图书作为“冷媒介”可以给受众带来更多的思考,加强了图书影响读者的深度.

四、青春文学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影响——文学意象下的消费文化

青春文学作为一种文化食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通过有意无意地文学意象的传播影响着读者日常生活.如《梦里花落知多少》是路金波团队打造的一本畅销书,翻阅此书,书中无不透露着奢靡之风,展现着消费文化.书中的主人公,动不动就是“血洗燕莎、赛特”,“飞禽走兽的食材”“名车、豪宅的生活”经常出现在书中主人公的生活中,主人公还经常以语言讽刺低层次的消费方式,这些意象和语言无疑不向读者传输了一种不切大部分中学生生活实际却又令大部分中学生向往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青春文学通过植入广告的方式宣传了某种消费理念,并影响了中学生的消费观.

青春文学影响下的中学生群体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青春文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这种内容的产生,一是由于“写作源于生活”,说明消费社会正在逐步成为社会现实,人们不管在消费方式还是消费内容上都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写作高于现实”,作者通过塑造一些“奢靡”的意向来引起读者的兴起,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这种需求的满足促使作者创作更多类似的作品,而作者类似的创作有刺激了读者的需求.久而久之,这些需求会冲出读者头脑世界,不如读者的现实世界,扩大消费文化的影响.

五、中学生受众的心理特征与青春小说特质的契合

传统的文学作品或文字晦涩难懂、或内容刻板深奥,不能很好地吸引中学生,青春文学以中学生易懂、易接受的语音,以中学生身边或者符合中学生预期的题材为内容吸引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说这是中学生文化消费中的“大众消费品”,它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识,却又可以拥有足够的吸引力.


青春文学反映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迷惘,初涉社会的紧张、焦虑,莫名其妙的冲动、叛逆,以及对故乡或亲情友情的牵挂、眷恋等,如韩寒的作品主要表达青春期的反叛,郭敬明则刻画出成长过程中特有的忧郁和感伤.这些有着细致心理描写以及个人情感体会的作品展现了年轻一代的言说和感受方式,深深吸引正在成长过程中并逐渐形成自我独特视野的中学生.

另外,青春文学与中学生审美观与审美特征相契合.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和学习环境,青春文学的话语简单易懂,同时又不失美感,使他们在阅读时感到轻松、愉快.因此,青春文学得到中学生的青睐.

六、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迷失个性

文学界之所以有很多人不同意青春文学属于文学的范畴,是因为青春文学模式化的生产带来了负面利益.在青春文学风行之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背后的商业驱动力.“青春文学”作为中学生的精神食粮,却是商业化操作的模式下生产的,产品难免类似甚至出现媚俗、低俗的问题.类型化的内容、模式化的操作不免带来中学生读者的跟风与模仿,作品思想的缺失与雷同会导致中学生读者个性的丢失.

当然青春文学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青春文学在“90后”青少年中流行,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满足他们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需要.文学评论家白烨曾指出“我们的文学创作领域,一直缺少以即将成年和刚刚成年的青春男女读者为对象的作品创作,除了,就是针对低龄少儿的儿童文学,这使得已走出儿童阶段的为数众多的青年学生读者,基本没有适合他们的需要与口味的作品.③

为此,我们既要看到青春文学存在的价值,又要看到青春文学存在的问题,合理的解决青春文学带来的问题,引导青春文学健康地发展.(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注释:

①胡婧:《青春小说:新唱一首老歌》,中国图书商报,2001-11-29

②吴欣欣:《路金波式营销和畅销青春文学》,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③白烨:《一份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J],<南方文坛》,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