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经济思想中的科学性探析

点赞:5784 浏览:198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西方经济思想建立在工业革命和商业文明的基础上,以“经济人检测设”为基本前提,目的在以有限投入获得最大收益,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由于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原因,中西方经济思想的科学性有着显著的不同.

【关 键 词】西方经济思想科学性中国儒家思想

一、引言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的诞生,而西方的经济思想则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从梭伦到托马斯·阿奎那,从威廉·配第到弗朗索瓦·魁奈,再到近代的经济学家,每个时代的学者都提出了符合其发展阶段的经济思想.在这些经济思想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范式,即在“理性人”检测设的前提下研究如何获得最大的收益,实现帕累托最优.

本文通过研究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成因和具体表现,来探究其中不断丰富的科学性,并与中国的经济思想做比较分析.

二、西方经济思想中的科学性

在影响西方经济思想演变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是商业和工业的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技术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阶级利益和认识能力的不同,经济思想和政策也不尽相同,但最终目的却基本一致:寻找各种途径使个人或国家财富最大化.在满足新需求的过程中,西方经济思想源源不断地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吸取科学理性的成分,本文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民间主体的自由竞争、适度的国家干预和充分的制度保障.

第一,西方经济思想建立在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上,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自由竞争.为获取丰厚的利润,积累扩大再生产的财富,企业就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亚当·斯密理论的核心正是自由竞争.在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基础上,斯密提出让“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自由调节经济运行,引导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置.斯密给人们树立了这样的信念:“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要干预”.同时,斯密拓展了重农学派的思想范畴,认为一切生产部门的劳动者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而不只是农业生产部门,并提出了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在斯密范式的影响下,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国际贸易,认为各国应该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穆勒综合了斯密的生产费用说、李嘉图的地租说、西尼尔的节欲说、马尔萨斯人口论,提出自由放任与适度国家干预相结合.新古典经济学继承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通过引进边际分析、效用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来论证市场机制的完美无缺,不主张政府介入资源配置过程.


自由竞争的观念在新自由主义学派中体现的尤其突出.新自由主义学派主张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政策,他们认为公有制的产权不清晰、缺乏效率,极力主张将公有制以股份形式私有化,以避免走向“奴役之路”.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曾强调:人们的政治自由必须由经济自由加以保证.

第二,西方经济思想承认国家干预的作用,在国家安全、法律秩序的维持和部分社会基础设施的建立和维护上需要强有力的国家力量,在遭遇经济危机时也需要有政府部门的出手相救,但这种干预必须是适度的.

在重商主义时期,国家干预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的世界贸易体系不断扩大.重商主义崇尚贸易顺差和金银的输入,用积累的金银多少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富裕强盛程度.为此,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对国内的农业、制造业进行一定程度的管制,重点发展海外贸易.鼓励出口,设置高关税及其他进口限制措施来保护国内市场,积极拓展境外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同时提倡民族主义,强调劳动的作用①.这些做法使得西方国家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在当时对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郭咸纲认为:“18世纪的英国,推动工业革命的真正动力是商业贸易”②,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也指出:这一时期“因战争的需要而实行的政策有利于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③.

中西方经济思想中的科学性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西方经济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大危机和20世纪40年代苏联计划经济的工业化成就,使得西方经济自由主义开始动摇,凯恩斯学派及其创立的宏观经济学开始成为主流.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凯恩斯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微观的个体转移到宏观总量分析,否定了“萨伊定律”(即供给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提出有效需求理论.在经济政策上,主张政府干预.与此同时,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研究了企业垄断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国家适度的干预.其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经济学家把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加以调和折中,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从微观到宏观的统一的经济理论体系,这就是“新古典综合”.

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经济自由主义陷入困境,人们纷纷反思过去的经济理论,认为政府监管不够是其一个重要原因,新一轮的国家干预正在展开.

第三,西方经济思想演变过程中,逐步重视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即通过严格、规范性的法律制度来规定人的权利和义务.

西方商业文明中大规模的商品交易和社会化大生产把不同家族、地域和背景的人组合在一起,形成社会性团体.这就要求通过具体而外在严格的法律、契约来规范人的行为和调节人际关系.西方经济思想的特点是在生产管理中注重法律、契约等外在的约束力量来规范人的行为,强调通过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管理来协调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引进竞争机制,倡导冒险精神和持续不断的创新意识,并善于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管理效率和实现利润最大化.

以康芒斯和凡勃伦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派首先明确把制度作为外生变量来研究经济的运行.康芒斯把“交易”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单位,认为法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将法律制度看成是协调冲突的规则,把法律上的财产权概念引入到经济分析中,并加以扩展,为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阿尔钦和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集中阐述了制度保障,尤其是明晰的产权划分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在许多时候,政府并不需要直接的进行干预,而只需要制定出完备的制度约束和市场规则,让市场交易双方自行选择解决方案.

进入21世纪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也在于提供制度上的支持,明晰权利义务关系,使市场行为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

三、中国经济思想的非科学性

同西方的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相比,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农业文明为主,中国的经济思想集中表现为儒家思想,偏重于政治和道德.夏炎德认为中国是“为道德而谋经济,非为经济而设道德”.熊彼特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留传下来对严格的经济课题进行推理的著作,没有可以称得上我们所谓‘科学’著作的”,这使得其科学性不足.

首先,中国农业文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和商业的落后导致人员和资源不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自由竞争的土壤.在经济绩效目标的考核上,由于农业生产量的提升主要依赖土地肥沃程度与天气条件,人的作用相对有限,而且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家庭的土地数量是相对固定的,需要家庭的每个成年人都要参与,因而没必要,也不需要考虑人、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比.儒家思想也不太注重对人进行物质效益、效率等绩效目标的设定与考核.

其次,在中国的封建统治下,集权导致政府干预过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和政府有很大的权利,经济政策也有较大的随意性.而且,国家干预通常并不是通过市场进行.例如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主导下的官营或官督民办,进一步打击了民间私人企业的发展.

最后,由于中国的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靠血缘、情感和宗理进行协调人际关系,不存在信息不对称,也不存在有力的制度约束.儒家的经济思想在外在约束机制上就呈现出粗线条、抽象化、模糊化和操作的弹性化.在对违反道德的惩戒上,儒家主张教化而不是刑罚.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研究明朝历史时认为:“(明朝)施政的要诀,仍不外以抽象的方针为主,以道德为一切事业的根基”,“(明朝)不以‘法律’治理天下臣民,而以‘四书’中作为主宰.这些原则为天下普遍承认”,从而使得上下一心,长治久安.

四、中国经济思想广义上的科学性

中国的儒家经济思想不具有鼓励竞争和强调外部制度约束等特点,但其注重人内在的修为,以及要求遵循自然法则,具有更广泛意义上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人与人的道德规范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一,儒家经济思想奉行“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宋代朱熹提倡“见利思义”、“义而后利”、“以义制利”、“舍生起义”.儒家的“利”是指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义”是指追逐物质财富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主要是出于和谐社会关系的考虑,并不是说儒家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是主张把握好二者之间的顺序和权重.

在统治阶层,儒家提倡以人为本.“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为了是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第二,儒家经济思想强调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达到“天人合一”.孟子有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④又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淮南子·难一》有云:“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在儒家看来,人类顺应自然规律,资源才能达到最佳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五、小结

西方经济思想起源于商业和工业文明,在其演变过程中逐渐体现出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表现为民间主体的自由竞争、适度的国家干预和充分的制度保障.

而中国的儒家经济思想由于扎根于农业文明,存在许多不合乎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但其中有益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更广泛意义的科学性,体现在人与人的道德规范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也正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和怎么写作业大国转变.中国的政治制度结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有别于西方国家,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又要积极借鉴西方经济思想中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部分,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精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么写作.

注释

①一个例子是,这时期的WilliamTemple认为,孩子们在4岁的时候已经有足够的工作能力来谋生,他们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最有人生意义.

②郭咸纲.西方管理学说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p44.

③W·W·罗斯托.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现代经济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p40.

④陈蒲清.孟子注译[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