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

点赞:3167 浏览:86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审计,主要目的是“防弊、纠错”,以事后审计、内部审计为主要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审计的学校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功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经济活动领域不断拓展.客观上要求引进社会审计机构,实现内部审计外部化,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职能和任务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相关专业人员,以提高审计质量,满足审计目标和要求.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缺陷

(一)学校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的影响从机构设置来看,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设置完全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任务一般由学校财务、监察、纪检等机构承担.还有的学校,尽管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从业人员都是学校的内部职工,由学校统一管理,从学校领取薪酬,并怎么写作于学校的统一领导.无论哪种模式,在制度设计上都缺乏独立性,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当审计结果对某些部门不利时,可能会受到相应的牵制,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就可能受到质疑.

(二)人才资源短缺对内部审计的影响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审计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严格要求,既有专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也有道德素养、法律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但是,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业务起步较晚,多数从业人员并非审计、财务专业出身,很多是从其它部门(如纪检、监察)分流出来的,专业背景复杂,难以适应市场化条件下高职院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对审计提出的苛刻要求.同时,国家财政、税收、会计制度不断更新,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及时掌握这些变化,及时更新知识.但多数时候,受资金供给等因素的影响,对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难以及时跟进,成为制约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功能的重要因素.

(三)审计方法与手段滞后的影响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为履行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所采取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审计手段,则是审计方法的具体化,主要有传统手工审计和现代计算机审计两种.在审计方法上,与社会审计重视风险评估、统计抽样、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运用不同,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过于强调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审计,注重实质性测试,缺乏对分析性测试的重视;在审计手段上,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受审计队伍知识素养、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尽管越来越多地使用到计算机等现代设施,但仍以手工现场审计为主,对记算机的运用局限于简单的数据汇总分析,缺乏对现代审计软件的深度运用,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突出表现在两个主要的方面:首先,管理层高度重视,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提供了便利.随着的推进,以及对审计功能认知程度的加深,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外部化寄托了更多期待:一方面,为改进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高职院校决策层期望通过制度创新,引入外部独立审计机构,建立客观、公正的审计秩序,强化对学校内部的管理;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外部化,也是教育管理部门强化对学校监督、管理的必然选择.正是由于学校决策层和教育管理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为高职院校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战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其次,传统的内部审计,重点审查经济行为的合法性,以保全国有资产,提高资金的安全性为主要目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传统的审计,越来越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强化风险管理的需要.同时,在市场化条件下,高职院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审计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对审计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仅仅依靠学校内部力量难以满足审计要求,需要引入外部力量,为学校审计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怎么写作,这也是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所在.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内部审计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必要性内部审计外部化,就是将审计任务交给独立的外部咨询机构来完成,或者说由社会审计来(全部或部分)取代内部审计,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首先,独立的外部咨询机构聚集了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可以更好地满足审计的需要,提高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审计质量,越来越成为国家审计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规范我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行政机构行为、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支极其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外部审计机构的专业化怎么写作,提高审计质量,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审计功能;其次,与内部审计相比,外部咨询机构由于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人事等方面的联系,理论上可以不受学校内部力量的干预和影响,可以在更加独立、公正的角度,严格按独立的审计准则、依法开展审计工作.因此,外部审计独立性更强,审计结果理论上更加客观、公正.再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为了满足招生规模不断扩张的需要,多数高职院校大兴土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对工程预算审计、招投标审计、项目风险审计等审计业务的巨大需求.但是,这种巨大的审计需求是阶段性的,随着高职院校大规模基础建设的降温,对审计的需求会相应地减少.针对审计需求的阶段性特征,高职院校直接大规模引进审计人员、大幅度配备审计设施并非明智选择.适当借助外部审计力量来满足审计需求的阶段性波动,则是缓解现阶段内部审计供给不足的理性选择.

三、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挑战

(一)外部审计机构忠诚度偏低的挑战纵观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实践,在引入外部审计力量时,可能存在外部审计机构责任意识不强、审计人员能力不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等诸多风险.高职院校引入外部审计的原因,主要是缓解内部审计人员不足、专业能力难以胜任审计任务的矛盾.但是,引入外部审计力量后,为保证审计的质量,又必须对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避免外部审计机构责任意识不强、忠诚度偏低可能带来的审计风险.如何控制审计寻租和审计共谋行为,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是高职院校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战略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二)外部审计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挑战内部审计外部化,就是引入外部力量开展审计工作.审计的主要目的,除了“纠错防弊”外,更多地要发挥管理咨询、风险评估等功能.但是,外部审计人员很难在短期内全面、深刻地把握学校发展的全局,审计主要根据学校提供的资料数据进行,大多局限于一般性的财务管理,也就难以在学校管理、风险控制方面提出有用、可行的对策建议,削弱了审计的功能.实践证明,一些学校在引入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时,难以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加上受权限、责任方面的限制,外部审计力量难以对学校的管理政策、人事配置、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发展规范等各个方面全面把握,也难以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具备全局意识,影响了审计意见、建议的可行性.可见,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是内部审计外部化所面临的又一个重要挑战.(三)内部审计外部化可能导致管理依赖外部审计内部化固然可以缓解内部审计力量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但也可能削弱内部审计的职能,使内部审计机构丧失主动性,甚至可能造成对外部审计的严重依赖:一方面,完善的内部审计,可以在高职院校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在监督、控制、纠正不良行为和违规操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指导功能是相互支持、互为一体的.引入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可能破坏内部审计的系统性、整体性,进而影响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引入外部审计力量开展审计怎么写作,可能使内部审计人员滋生依赖思想,影响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审计人员的学习培养,最终削弱内部审计的功能,导致对外部审计的严重依赖.


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对策

(一)合理配置内部和外部审计资源高职院校在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过程中,不能将“内部审计外部化”简单理解为“审计业务的外包”,更应把内部审计外部化作为学习外部经验的绝佳机遇.既要引入外部审计力量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怎么写作,满足加强学校管理、强化风险控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目的,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审计的全过程,在协助、参与中学习借鉴.在引入外部力量时,要合理分工,优化内部和外部审计资源的配置,对于一些能够通过内部力量解决的问题,尽可能由内部审计来完成;对于学校内部审计做不好的工作,则由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合作完成;对于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完成的审计任务,则外包给社会审计机构,并对外部审计行为、审计质量加以必要的监督.

(二)谨慎抉择是否引进外部审计怎么写作在是否引进外部审计怎么写作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谨慎抉择:一方面,要做好引入外部审计的可行性分析、论证,主要是综合考虑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成本和收益,在比较、权衡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抉择;另一方面,是决定是否引入外部审计时,还要以能否提高审计质量作为重要的抉择依据:引入外部审计后,能否在节约学校资金、强化学校管理、加强风险控制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能否为学校的发展大局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如果内部审计无法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积极作用,则宁可选择内部审计.

(三)强化与外部审计的沟通与监督为保障外部审计的质量,加强知识学习和经验借鉴,有必要在引入社会审计机构时,在合作协议中明确监督程序和方式,并委派专业人员负责联络沟通、跟踪监督,在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内、外部审计的协调,保障审计的系统性、完善性.此外,还要在合作协议中约定审计结果的误差标准,以及审计误差的责任划分及理赔义务等条款,以提高外部审计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