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经历与未来就业竞争力的相关性

点赞:26607 浏览:1207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面对发展与就业的严峻挑战,提高自身能力,成为大学生应对挑战的努力方向,目前成为很多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以提高职业能力的途径选择.文章以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与未来就业竞争力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导向性建议,以推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是技能证书、实习经历等实践能力、个人素质和社会因素等,经历与就业竞争力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说明大学生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不对工作经验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Logistic模型

本项目系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是校园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生有75%以上都有过经历.其中约有50%的大学生表示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的求职打下基础.大学生具有对待态度积极、参与性高、目的多样化、种类多技术含量低、过程欠缺保障等特点.

大学生经历与未来就业竞争力的相关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是否真正带给者在职场上所需要的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顺畅的沟通能力、快速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目前的研究和文献资料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行为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相关性值得我们探究.

从就业竞争力或就业能力概念来说,国际劳工组织(ILO)对它的表述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DFEE)定义的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对于寻求工作的大学生毕业生来说,楼锡锦等1认为,它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为例,通过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基于LOGISTIC模型,对与未来就业竞争力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导向性建议,以推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调查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2012届毕业生为样本进行调查,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育学部、数学科学学院等十余个院系发放问卷260份,收回问卷231份,筛选得到有效问卷155份,其中已就业97人.无效问卷主要为问卷填写内容不完整、选项逻辑存在错误的问卷,以及因出国、读研等未选择就业的被调查者的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学习成绩、家庭背景、大学期间的状态和类型以及目前的就业状况(是否就业、薪酬范围、工作满意度等).

在有效的被调查对象中,男性80人,占51.6%;女性75人,占48.4%.从专业特征来看,文史类(包括文学、法学、教育学专业)55人,占35.5%;理工类(包括理学、工学专业)62人,占40.0%;经管类(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专业)38人,占24.5%,具有一定的覆盖性和代表性.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初步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在关于被调查者目前经历的调查研究中,近22%的大学生经常做,52%都有过为数不多的经历,其所从事的类型种类丰富、分布广泛,而在数量上以文职类(如家教、编辑、打字、翻译等)和校园类(如勤工助学岗、移动专员等)为最.从的时间来看,被调查者平均每周的时间为5.16小时,这一数据在已就业者中为5.84小时,在未就业者中为4.02小时.的时间和就业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多数同学把赚钱减轻家庭负担作为首要的目的,其次才是获得工作经验,在人数上各占到43%和23%.以培养能力和接触社会、增长见识为目的的被测者各占17%.在了解了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大学经历和目前求职就业状况之后,我们对经历是否可以增强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对于经历对求职就业是否有帮助,仅有4%的被测者认为可以提高能力,很有帮助.对于影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成绩及技能,占28.6%,其次是学校及专业,占25.1%,之后依次为人脉关系、实习经历、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经历仅占3.5%.

三、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一)模型与变量选择

本文研究的是大学生的经历与未来就业竞争力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因此需要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个人及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和实证研究,确定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以最终获得二者的相关关系.根据以往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访谈的结果,本文将个人特征、技能水平、社会特征等内外部环境因素作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放入决策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大学生是否就业及就业的状况的影响的大小.变量的解释及统计学描述结果如表1所示.

为了更全面的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本文选择是否就业和就业层级两个因变量来体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构建两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就业层级变量通过大学生工作后的就业满意度来体现.回归模型分别选用二分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和定序Logistic模型.

(二)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体现经历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本文运用stata9.0软件将全部大学生样本分别进行经历、技能水平和全部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样本总数为155个.本文进一步筛选已就业的大学生样本,通过就业满意度建立就业层级,对经历、技能水平和全部特征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样本总数为97个,结果如表2所示.如表2所示,Logistic回归模型所采用的的是最大似然估计方法,似然函数值越大说明拟合程度越好likelihood是似然函数值,-2loglikelihood是似然函数值的自然对数的-2倍,习惯上常用来反映模型的拟合程度,该值越小表示拟合程度越好.由表可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模拟,模型的整体效果是好的,回归方程对大学生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1)在个人身份特征中是否为党员变量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具有显著性的影响,这可能与北师大的学科特点和就业方向有关,学生去往事业单位的较多,因此是否为党员是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就业因素,即政治面貌是党员的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强于非党员学生,而性别、专业特征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并没有显著的作用,这一点说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基本不存在性别歧视和专业歧视的问题.

(2)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指标,其中技能证书的多少和是否具有两份以上的实习经历对于大学生就业有显著的影响,这说明专业知识带来的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工作经验的积累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专业成绩优秀的同学相比一般的同学也具有就业优势,本文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其专业知识扎实,另一方面是由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相对参加的比赛和获得的奖励较多,经历更丰富.专业成绩较差的同学和一般的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弱势,这同样说明了专业成绩并不代表能力,更不代表就业竞争力.

(3)社会因素方面,籍贯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表现得并不显著,造成这一结果可能在于:一方面,出生大中城市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就业竞争力方面有比较优势,但是另一方面,大中城市这一变量可能包含了学生工作是否踏实勤奋的信息,出生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更踏实勤奋,用人单位可能更愿意招聘,这两个方面综合的结果,使得出生于大中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父母最高职位中高层干部和管理者相比一般职位来说,对其子女就业竞争力也具有一定的显著正向影响,这说明了社会资本同样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4)就经历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关性来说,本文所做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即大学生经历的多少并不对未来就业产生明显的积极作用.正如前面统计描述所示,多数学生表示的目的是为了赚取零花钱和打发时间,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积累社会经验为目的的并不多见,且学生的类型与专业相关性不大,多为家教和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等等.因此并不会对就业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未来合理的引导大学生分配课余时间和参加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前面统计描述和“是否就业”“就业层级”的logistic实证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技能水平,包括专业成绩、技能证书、实习经历等方面,但经历作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部分并未对就业竞争力产生显著性影响,说明在大学生中间二者的相关性不大;除此之外,父母职位等社会因素和是否是党员也对大学生的求职就业有一定的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于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的经历、求职就业状况和二者之间相关性的调查与实证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技能水平,包括专业成绩、技能证书、实习经历等方面和身份特征及一定的社会因素,但经历作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部分并未对就业竞争力产生显著性影响,说明在大学生中二者的相关性不大;但大学生的类型主要集中于家教、校对以及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等工作,绝大多数同学出于赚取零花钱的需要,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不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经历并不能真正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其距离真正的工作锻炼还相差较远.

上述研究结果对于大学生合理选择,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为了使大学生的工作得到理性、有序、健康的发展,总结我们关于大学生与求职就业能力相关性的研究成果和北师大本科生群体的信息反馈,我们对大学生的活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给许多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数量和种类的迷茫的大学生群体指引一定的方向,帮助大学生合理分配大学课余时间,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综合能力,为今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做好准备.

树立成长的主动意识和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大学生与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充分发挥个人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积累社会经验.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将实践岗位等机会转化为内在的个人素质,通过弥补自己在今后就业中的弱点和不足,以提高自身未来的就业竞争力,未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改变盲目的模式,合理选择类型和时间.类型最好选择跟自己未来专业相关或具有一定学习和锻炼价值的工作,在完成本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时间,避免顾此失彼.工作要根据自身条件,制定明确的锻炼能力的目标和成长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实践中将成长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阶段性目标和行动计划,督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摈弃依心情决定,一次性观,树立长期发展、培养良好职业习惯的观.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职业习惯、职业能力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是最不容易和养成的,所以在实践过程养成好的职业习惯就得长期,从中积累点滴经验.应把坚持长期作为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挑战自我的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