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点赞:35032 浏览:1593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691%,中国毕业生网使用了“就业寒流”一词来形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并顺利上岗,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国际贸易专业是一种涉外性专业,通过“课证融合”可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就业率,因此,研究国贸专业“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阐述课证融合的含义和条件,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国贸专业为样本,深入分析其在课证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国外在课证融合方面的经验,以此提出着力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建立适应辽宁省外贸发展要求的课程群;加强外贸模拟实验室建设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把考证纳入到日常的教学中等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 键 词]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国贸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130-03

作者简介:张波(1980-),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商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领域: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课题“国贸专业‘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JG12DB10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JG110803E;辽宁省教育厅课题“经管类多专业共享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现”.

一、课证融合的含义与条件

(一)含义

“课证融合”是指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从宏观上来说,“课”代表专业人才培养,“证”代表职业岗位要求,它是指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从微观上来说,“课”代表专业课程,“证”代表职业考证,它是指专业课程与职业考证相融合.就国际贸易专业而言,“课证融合”是指将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方案,使专业教学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及职业岗位要求紧密融合,使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及企业的需求相一致,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条件

人才培养定位、职业岗位标准和职业考证项目的确立是实施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就国贸专业而言,首先,应明确国贸专业是为哪些职业岗位培养人才,即确立人才培养定位;然后,应清楚职业岗位标准,从而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最后,要确立国贸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考证项目,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国贸专业的就业现状及在“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现状

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国贸专业为样本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2010年度国贸专业的学生数量为107人,学生在各行业的就业情况如图1所示.

经调研,在69%进入企业工作的学生中有近15%的学生所从事工作与本专业关联甚小,这意味着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略多于一半.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我国就业形势和国际经贸形势有关,但我们也应该反思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主观性强,与职业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高校的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等.目前我国一些学习专业定位仍存在一定的盲从性,忽视了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使得所设计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培养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从业人员所要求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存在一定差距,使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产生偏差.

2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仍以学科体系构建为主

以沈阳航空航天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除基础课程外,专业课程包括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怎么写作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外贸函电、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和商务英语等.同时,为了拓宽知识面、深化专业知识,还开设了国际结算、会计学、WTO等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课程中大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较少且与外贸岗位的关联性不够突出.这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影响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个性的发挥,限制了专业口径,不利于学生就业.

3实践教学比重低,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目前,国贸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仍未得到较好整合,而是各成体系、相互独立,基本上都是首先进行理论教学,再进行社会实践,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容易造成理论知识的空泛,降低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中的比重仅为18%左右,忽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得学生职业能力与外贸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

4师资队伍不完备

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专业指导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效果,目前的国贸专业指导教师缺少参与或进行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的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尽管一直强调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但由于教学任务重、进入企业难等客观因素,使得大多数专业教师实践机会和时间较少,难以成为“双师”型教师.

5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国贸专业的教学方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且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说教式”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互动,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运用不够充分,在日常教学中虽在相应的课程中穿插一些案例,但数量远远不够,迫于课时要求,案例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点缀”,并不构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6实习实训基地薄弱由于国贸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缺乏实践则无法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国贸专业以沈飞、黎明为主要实习基地,小型外贸企业只能接受少量学生实训,大批学生难以到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实习实训基地薄弱,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

三、发达国家在“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

(一)政府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考核体系

职业技能鉴定是客观、准确地衡量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劳动力价值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政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职业鉴定质量保证体系对职业资格鉴定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管理.例如,为保证高职教育的质量,澳大利亚政府对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AFE)每5年认证一次,对认证合格的学院国家才拨给经费支持其办学.这一举措使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的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获得了高达80%的雇主满意率.

(二)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度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持证劳动者的接纳一方,企业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结合市场需求,吸引行业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以德国为例,行业协会在职业资格认证中具有主导地位,它不仅对承担培训的企业资格进行认证,而且还负责确定不同职业的培训时间,负责审查培训企业与受训者之间所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职业资格认证的考务管理等.具体资格认证事务由雇主、雇员和学校三方代表共同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负责执行.

(三)英、德、澳、美推动课证融合的具体措施

1实施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认制度

以英国为例,英国政府实施NVQ和GNVQ,排除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和偏见,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享有平等权利,使得经过11年义务教育的毕业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兴趣和志向自由地选择接受继续教育的道路.各级资格证书的培训有最基本的学历要求,获得证书后可插入对应的学校接受学历教育.获得GNVQ高级证书可以就业;可以免试直接升入大学攻渎学位;也可以攻读NVQ第四、五级证书.获得NVQ证书者可以继续攻读NVQ四级证书:可以免试升入大学攻读学位(见表1).这样就建立起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证书的等值和互换机制,既有利于学生的连续教育,又为分阶段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方便.

2德国的FH模式

德国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建立的应用科技大学(FH)作为一种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创举,被称之为战后德国重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和经济强国的“秘密武器”.FH针对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其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特色.德国除了校内广泛的实习和实验外,在四年学习期间还引入2个实践学期,让学生到企业和公共行政部门强化工作和社会怎么写作训练,即所谓的“3+1”模式.

3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TAFE即“技术与继续教育”,这种模式是一种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TAFE具有完善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投资和企业的赞助,使得TAFE学院的学习、实训条件不仅数量上充足,而且技术先进,从而为实践教学创造了必要的、现代化的教学环境.


4与课堂相辅相成的见习

在世界各国的高校中,见习、实习被认为是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见习、实习为学生创造了实际工作环境,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适应社会、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美国高校中,实习一贯受到高度重视,倡导“实际第一、理论第二”的教学理念.近年来,美国各大学的商学院掀起改革热潮,其核心内容之一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社会实践,使教育实习能有效地检验教育学课程并帮助未来教师不断积累实际经验,真正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五、培养“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一)着力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应经常分期、分批地派专业教师到进出口企业进行在岗学习,通过实际操作外贸业务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只有教师将外贸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应大力引进“双师型”专业教师,和聘请经贸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专家担任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教师队伍.

(二)建立适应辽宁省外贸发展要求的课程群

应根据辽宁省外贸发展的需要在原有课程中加入相关教学内容或建立新的课程,形成相应的课程群.1针对当前学生普遍缺乏产品知识的情况,抽取辽宁省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在进出口产品模块中建立相应的课程群;2结合辽宁省的进出口市场情况,设置贸易规则、贸易地理等方面的专题课程;3更新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等理论课程和外贸实习等实践课程内容,把进出口产品和贸易伙伴的相关知识添加进去,使理论和实践课程联系更加紧密.

(三)加强外贸模拟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外贸模拟实验教学是强化实践环节的一种基本形式,应进一步完善外贸模拟实验室建设,争取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仿真、互动的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学会用英文正确拟写外贸函电,填制单证,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同时,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可通过遴选一批优秀企业,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建实训基地,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外贸工作能力并寻找自身差距,更加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使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同步推进.

(四)将考证纳入日常教学中

目前,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劳动力就业的准入门槛.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获取相关的外贸行业的岗位资格证书,有助于他们顺利步入工作岗位,因此,应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考取计算机等级证、四六级外语证外,还应积极考取外销员证、报关员证、国际商务师证、单证员证等外贸相关证书.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专业证书考试辅导,以促进就业率的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田俊芳国际贸易专业“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0(16)

[2]吴雪萍,汪鑫发达国家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经验及启示[J]职教论坛,2010(13)

[3]李兵国外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的比较及启示[R]双证书试点,2008

[4]饶华,陈方红适应江西外贸发展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3)

(责任编辑: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