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与监管问题

点赞:5700 浏览:210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互联网金融改革的浪潮中,阿里金融以支付宝、余额宝、阿里小贷等独具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备受追捧与争议.与此同时,其所属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就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一些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和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 键 词: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风险控制,金融监管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特点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兴金融怎么写作模式.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渗透到传统金融业态,对原有的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及衍生出来的创新金融怎么写作方式,具备互联网理念和精神的金融业态及金融怎么写作模式通称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从狭义的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则应该定义在跟货币的信用化流通相关层面,也就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业务模式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广义上来说,理论上任何涉及到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不限于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在线理财、在线金融产品销售、金融相似度检测、金融电子商务等发展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与监管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互联网金融产生于当前中国金融管制严格、利率双轨制没有彻底改变、传统金融体系呈现高度垄断性,竞争不充分,传统金融机制难以满足小微企业和居民金融需求,金融对实体经济怎么写作效率低下的背景中.而互联网金融很好地填补了传统银行业的这一空白,其在推动金融创新和改革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怎么写作实体经济和提升金融的普惠功能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第一,大数据广泛运用于完善金融怎么写作.大数据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其进行实时分析,可以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怎么写作平台在营销和风控方面有的放矢.

第二,目标客户定位于“长尾”客户.与传统的金融怎么写作偏好于“二八定律”中20%的客户不同,互联网金融争取的更多的是80%的“长尾”小微客户.这些小微客户的金融需求既小额又个性化,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往往得不到满足,而互联网金融在怎么写作小微客户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其可以高效率地解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借用马云的一句经典名言就是“银行办不好的事,我们替他办好,阿里小贷只管千万小微企业,与银行的”高富帅“客户不冲突.


第三,提供方便、高效、便捷的金融怎么写作.以阿里金融为例,客户只需开通一个支付宝账户,绑定一张,就可以享受大部分的金融怎么写作,省去了复杂的审批验证程序,也不需要到银行的网点排队等候,收费也大幅度降低.如阿里金融旗下的阿里小贷,只要是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和淘宝卖家,无需担保,从申请贷款到贷前调查、审核、发放和还款采用全流程网络化、无纸化操作,整个过程最短只要3分钟,支付宝快捷支付业务使生活消费和企业信贷等支付行为更加方便快捷,用户使用该业务不需事先开通网银,只要输入卡号和手机动态口令等信息就能完成付款,用户的体验性大大增强.

第四,大大降低了金融怎么写作成本.据阿里金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阿里金融累计借贷的小微企业数超过20万户,这些企业全年平均占用资金时长为123天,实际付出的年化利率成本为67%.以日息为万分之五的订单贷款产品为例,2012年所有客户平均全年使用订单贷款30次,平均每次使用4天,以此计算客户全年的实际融资利率成本仅为6%,仅相当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而且阿里金融依据其大数据和信息流的优势,对贷款客户的审批完全可以在网上完成,大大节省了贷前调查和部分银行层层审批带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也规避了金融机构和客户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机会成本,客户甚至无需与客户经理见面就能申请到贷款.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点

1金融风险扩散速度快.

互联网金融具备高科技的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快速远程处理功能,为便捷快速的金融怎么写作提供了强大的IT技术支持,反过来看互联网金融的高科技也可能会加快支付、清算及金融风险的扩散速度,加大金融风险的扩散面积和补救的成本.

2金融交易的“虚拟化”,造成监管信息的不对称.

互联网金融的整个交易过程几乎全部在网上完成,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交易对象变得难以明确,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导致监管方难以准确了解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监管信息的不对称,加大了监管的难度,使风险集中,速度加快,风险形式更加多样化.

3金融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增加

在一国国内,原先可以通过分业、设置市场屏障或特许等方式,将风险隔离在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中,分而化之.但现在这种“物理”隔离的有效性正在大大减弱.在互联网金融中,各国金融业务和客户的相互渗入和交叉,使国与国之间的风险相关性正在日益加强.

4引发金融危机的破坏性有放大效应

当金融交易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络进行时,这些全天24小时连续运转的交易系统,在给投资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更容易造成全球范围内影响更大、更广、更深的金融市场风险,加大了金融危机爆发的突然性.而危机一旦形成,就会迅速波及到其他行业和国家.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属性

1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违反法律或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未遵守相关权利义务引起,或者是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立法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或比较落后,现有的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都是为传统金融业务,对于互联网金融不太适合.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电子合同有效性的确认、保护、交易者身份认证、资金监管、市场准入等尚未有明确规定.故在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中签订的经济合同就会面临在有关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相当大的法律风险,容易陷入不应有的纠纷之中,使交易者面临关于交易行为及其结果的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大了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费用,甚至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包括系统性安全风险、技术选择风险和技术支持风险.安全风险是由于攻击、互联网传输故障和计算机病毒等因素引起的,这会造成互联网金融计算机系统瘫痪,从而造成技术风险.其表现在三个方面: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不完善、TCP/IP协议安全性差和病毒容易扩散.技术选择风险是由于在选择技术解决方案时存在操作失误或设计缺陷.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技术创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或选择的技术方案已经被淘汰,则会出现网络过时、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从而导致互联网金融机构或客户错失交易机会.技术支持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受技术所限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而以外部技术支持解决内部的管理难题或技术问题,在此过程中,可能由外部支持自身的原因而无法满足要求或中止提供怎么写作,导致造成技术支持风险.还有的一方面是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较缺乏,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安全造成了技术支持风险.

3经营风险.由于内控制度不健全可能引发的经营风险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选择风险、信誉风险等.操作风险是由交易主体操作失误或有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系统造成的.从交易主体操作失误方面来看,可能是由于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要求不太了解而造成的支付结算终端、资金流动性不足等操作性风险.市场选择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而使得客户面临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的业务风险,或者是使得互联网金融市场成为柠檬市场.互联网的虚拟性增加了交易者信用评价和身份的等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其在选择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还有可能使低但怎么写作质量差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被客户接受,而高质量的机构被挤出市场.信誉风险指互联网金融机构不能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导致其无法有序开展金融业务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互联网技术,而互联网技术容易发生故障或系统容易被破坏,所以势必会引起不能满足客户预期需求,进而影响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誉,出现资金链断裂和客户流失等问题.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1互联网金融监管立法滞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快了金融创新的步伐,相比较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物联网金融的法律环境则略显滞后和僵硬.互联网金融的六大发展模式在国内的发展进程不一,相应的监管立法也相对滞后.现行的对互联网金融也太实用性较强的法律多数属于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以及央行、银监局等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此外还有一些规范性文件及地方出台的地方政策性文件.总体来说,上述法律法规位阶较低、效力有限.部分法律僵硬滞后,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监管做法,不适应当前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需求.

2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混乱.互联网金融业务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目前监管分工的趋势是:人民银行负责对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监管,银监会负责对p2p网贷平台业务的监管,证监会负责对第三方证券基金销售业务的监管.由于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众多、政出多门,对于跨市场的交易活动,以谁为监管主体尚不明确,这样的监管制度安排导致监管效率低下,一些互联网企业几乎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一些跨界经营机构和跨界混搭产品存在明显脱离监管的现象.

3互联网金融监管取证难.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虚拟性使得对交易双方的身份认证和违约责任追究都存在很大的困难.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数据以电子证据的形式被记录和保存,电子证据的收集、保全、审查、出示等对传统取证制度提出了挑战,电子证据还很容易被伪造、篡改,其脆弱性使得互联网金融交易监管远比惩治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困难.此外,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跨市场的监管制度,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分业经营所造成的分业监管局面往往导致取证效率低下,虚拟货币的金融监管更加困难.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体系建设.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为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提供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立法明确互联网金融各个发展模式的法律定位及监管主体,第二,规范互联网金融怎么写作提供方从业资格,划定合法业务范围,明确怎么写作提供方对公众的义务和责任,制定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职业行为准则,第三,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法规,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公众信息不被非法泄露、公民的资金安全不受侵害,明确互联网金融怎么写作提供方对消费者风险的连带担保责任.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目前监管分工的方向主要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由银监会监管,第三方支付机构由人民银行监管,P2P网贷平台由银监局监管,众筹由证监会监管.互联网金融业务主体与业务类型复杂多变,对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需协调混业和分业监管模式,实行综合监管.因此,国家要建立统一监管和分层分类型监管机制,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各个部门的监管责任和监管范围,统一由主要的监管部门来进行互联网金融主体的分层和分级管理规划,明确每层对象的监管机构和监管政策,并逐步拓展跨层级跨部门的监管协调机制,二是要针对其层出不穷的业务模式和政策规避手段,加大技术监控手段的投入,动态地捕捉行业的风险动向,尤其是经常涌现的资金安全、期限错配等问题,细化监管环节,加大监管力度,并最终建立灵活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

(三)建立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机制.对监管机构而言,由互联网金融发展所形成的虚拟金融怎么写作市场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市场,应制定监管规则,细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原则,设定互联网金融行为的指引性规范和国家标准,界定互联网金融业的经营范围,推行互联网金融企业牌照及资质认写作度,设立规范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准入门槛,甚至可以采用负面清单模型对违规行为进行明确警示,以实现市场良性竞争.

(四)应坚持自律监管和他律监管相结合.成立互联网金融企业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先由社会组织提升行业自律,建立具有一定规范性的行业公约或者规约或标准等,并尽快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进行梳理和规范,对存在较多风险和严重漏洞的业务模式进行限制,同时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制度规范.互联网金融监管必须实行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在防范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的同时促进互联网金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五)完善互联网金融配套征信系统建设,加强公众互联网金融风险教育.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配套征信系统缺失,不利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尽快完善互联网金融配套征信系统建设,将互联网金融平台产生的信用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范围,对P2P融资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相关参与人和利益相关方的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数据库,同时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开放征信系统接口,为互联网金融主体提供征信支持.加强对于公众的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的防范意识宣传,拓展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教育渠道,增强公众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探索

(一)从实体规范更多地转向程序规范

传统金融监管措施更多地以实体规范为主,限定交易额度(比如发售理财理财产品必须5万元起步),限定交易对象(牌照管理),限定金融怎么写作种类内容等,但是互联网金融创新是跨界组合,严格的实体规范被技术创新带来的模式转变虚化为灰色地带.在实体规范的功能被弱化的情况下,程序规范更需要加强,程序性规范和流程性规范是互联网金融监管规范迅速可以加强的工作.

(二)按照不同发展模式进行分类监管

互联网金融是跨界资源的多元融合,有多种发展模式,不同模式的特点和风险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无法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监管模式.因此,应当在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体制下,按照不同模式、不同产品分别由一行三会进行分类监管,区别对待.

(三)分类监管的基础上加强监管协调

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出现的混业经营的迹象,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提升自身客户黏性,不断深化综合化经营,以期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综合金融怎么写作,导致各种业态的边界逐渐模糊,这容易导致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监管真空或监管交叉、重复,而混业经营、混业监管已渐成国际金融业监管的发展趋势,因此,在立法层面和监管顶层设计安排上强调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四)从机构监管转向到功能监管

互联网金融的行业中一个机构往往同时做很多跨界的一些产品,比如阿里作了支付宝,又在支付宝的基础上衍生出余额宝.产品方面,也有许多跨界混搭产品,如京东白条等,目前还无法进行清晰的界定和归属,综合经营形成了跨界业务,因此仅仅只是由某一家机构监管,那就无法进行协调整合,所以要逐渐强调功能监管,从机构监管转化到功能监管、行为监管.

(五)转变监管思维――开启大数据监管时代

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来临,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正在重构传统的金融体系和商业模式.监管部门也必须随之转变监管思路.过去的监管方式必须转变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模式的高效主动监管方式,将“大数据”分析挖掘应用到金融监管中.大数据监管基于金融业的海量交易数据,根据监管对象主要特征,筛选出若干风险数据指标,并在海量数据平台上无时无刻进行抓取.对交易者的经营行为进行实时分析、追踪和预判,从而达到对金融风险的前置风控.“大数据”在监管中的应用将提高监管部门分析和预测系统性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