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趋势

点赞:3873 浏览:93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对有关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云南省高校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现状;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曹艳(1962—),女,汉族,山西灵石人,昆明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国家教育部为了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推出了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这是高等教育开展的以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起点高、立意新、系统性强、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改革系统工程.1997年2月原国家教委还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通知要求有关院校从1997年新学年开始实施《课程方案》,及时总结经验,认真研究试行中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其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以创新为灵魂,以知识为产品,以全球为背景.大学教育必须围绕知识经济的特征来考虑,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些要求,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办学效益.而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则需要更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及时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进到教学中来.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探讨课程体系改革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根据原国家教委1994年提出制定并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受到体育科研基本训练的体育专门人才”[1].但当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现在的中学体育教学仅仅是基本适应,与未来多元化的中学体育教学发展方向存在一定差距.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中学和小学体育教师是本专业主要培养目标,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扩大的目标口径,具有动态性特征.


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现状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毕业生工作表现与实际需要有一定的差距,表现为:缺乏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不能正确处理愿望与现实的关系;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应聘能力弱;品德教育能力弱;教学训练能力弱;科研创新能力弱;竞争和适应能力弱.从毕业生的学校教学的反馈意见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育院系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文化素质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开设科目太多,学得太粗太浅,理论教学门类分的过细,重复内容较多,缺乏教材之间的系统性;部分科目不能与毕业后的就业紧密结合,缺乏实践锻炼机会;对学生毕业论文重视不够;教学方法手段陈旧,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是利用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学术优势,进行跨系选课,有利于培养知识含量较高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毕业生可以适应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管理、体育新闻等工作.一般性师范院校应重点考虑面向农村、面向小学培养体育师资[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趋势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体育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结构体系是:组织教学能力;讲解能力;示范能力;观察、分析、纠正错误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分析教材能力;编写教材能力;辅导余暇体育活动能力;宣传、诱导能力.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应具备:思想素质;组织能力;讲解示范能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业余训练能力;裁判能力;运动场地的设计与画法能力;口令和哨子能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需要培养的是既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同时又具备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新型人才.其实质是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更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这也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从计划时代逐步向市场时代转轨转变的必然结果.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的基本框架

课程分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提高水平,减少重复,加强综合,重视实践,培养能力,因材施教”为指导思想.把课程分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规定学生应掌握的三基的必修课,按照不同培养要求设置的限选课和照顾学生兴趣、扩大知识面的任选课3大类,三者的比例为7∶2∶1.这一分类方法实质上是将课程体系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课下辖公共必修和专业必修,选修课下辖专项选修、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教学管理.

在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和外语上,容易造成知识面狭窄,忽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育类课程门数少,只局限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而提高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尚还欠缺.在专业基础课中,主要的学时集中在国家规定的专业主干课,因此,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比较强,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很快的胜任工作,但也容易造成学生的人文知识贫乏,在学科交叉和横向联系上较弱的现象[3].一些学者认为以必修课程为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既强调共性,又不忽视个性,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合理、科学,并进一步构建合理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强化人文社会学学科课程,精选专业课程,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和学时数,确实实行主辅修制.通过调查发现,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体系不尽合理,基础理论课比重偏低,选修课偏少,忽视了人文社会学科及交叉学科知识的传授.

课程的门数、学时和课程比例.有关体育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为73%︰27%,学科课程和术科课程在专业学时中分别占63%和37%[4].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的调查中看出,公共必修课平均为18%,教育类课程为8%,二者合计为26%,专业必修课程为59.6%,专业选修课程为17.2%,学科课程和技术课程占专业课时的63%和37%,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5%和27%,基本和指导性计划相吻合,但从调查中发现部分院校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则相差悬殊,其中,公共必修课最高达50%,最低为20%,二者相差一倍多,选修课最高为29%,最低为17%.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分量明显偏高,集中的科目主要是专业主干课,因学时太多,影响了选修课的开展,学校过于重视竞技项目,势必造成学生毕业后,学的用不上,而中学需要的适合于学生的健身项目以及一些非竞技项目又不会.学科中,72学时以上的课程主要集中在人体解剖、运动生理,36学时以下的课程偏少,术科中,有的学校田径、体操(竞技体操)超过160学时.

国家指导性计划的制定目的在于构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各院校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地区经济、文化的特点作灵活的调整.但数据表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极不均衡.

3.课程设置的特点和建议

目前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视政治思想理论课;重视师范教育类课程;理论课和技术课并重的思想在逐步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市场意识”初步形成;更加注重工具课程.

课程设置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整体育人效应;适应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促使学生体育能力特长的发展;增强科研创新的学术成份;满足学生的择业需求.

在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中,应注重加强基础,突出主干,拓宽知

识面,注重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课程的交差渗透.

在必修课程中实行“必”中有“选”,在选修课程中实行“选”中有“必”[5].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虽发展不均衡,但总的趋势是向着课程目标综合化,结构弹性化和多功能化,课程小型化发展.学生能用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修完自己喜欢的或适合于自己发展、社会需要的课程,也能为多学科选修提供条件.

综上所述,现代“必修课综合化,选修课小型化”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同时加强地方课程的开发,突出特色;利用校际资源尝试跨校选修形式;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更加和谐的课程体系.

[1]黄汉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1998.03

[2]宋亚炳.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

[3]王丙振.培养体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方法和途径[J].体育学刊,2002.09

[4]陈俊钦.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整体改革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06

[5]许红峰.黄汉升等.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