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的两把钥匙

点赞:6007 浏览:208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近代建筑话语或思想的形成无疑是近代建筑史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作为建筑的民族主义基础的文化观和作为建筑现代化基础的科学观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想发展的两把钥匙.

关 键 词:科学性,民族性,民族主义

1.建筑价值观的特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建筑无疑是一个文化的范筹.一个社会需要有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同样,一个社会中的建筑当然也应该有它的价值观.通俗地讲,这种价值观就是人们对它的态度,表现为欣赏什么或不欣赏什么.

建筑价值观是受支配它的社会文化心理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心理,就会产生与之一致的建筑价值观.“建筑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具有普遍性,处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建筑师一般都要受到它的取向支配.建筑的形式只有满足这种社会文化心理才能纳人整个社会的认知体系,成为代表这个社会的风格.个别意义上的形式虽然有可能存在,但它或许仅仅是价值观的某种变化而在新的价值观形成后才能获得认同,亦或仅仅是建筑师的个人表现,最终落得昙花一现的结局”,”而形不成一种为大众所认知的价值观.同样,如果建筑师的风格是纯为投取或业主的喜好,那么这样的建筑表现出来的只能是“意志”或“业主爱好”,也形不成一种普遍认知的建筑价值观.

2.中国建筑发展中建筑价值观的形成

由于中国过早的进人了文明社会,尤其是过早的进人了一统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由此导致了中国古代建筑价值观念的长期基本一致性.直至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人侵,西式的思想、科技、文化、建筑等都不可避免的进人了中国.在当时经过了长期闭关自守的中国,自然科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代表着“科学”与“先进”的西式建筑一经中国人接触、使用之后,尤其是在近代中国自己的建筑师出现之后,他们不得不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和西式建筑进行比较与思考,并对今后自己的建筑创作进行思索.然而,这仅仅是建筑师一厢情愿的事.那时,真正主宰建筑活动发展的根本不是建筑师本身.从近代中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这段时间内,因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民族矛盾与民族内部矛盾的多次激化,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建筑活动根本不可能沿自身发展的规律前进.自然也形不成稳定的、为大众所认知的建筑价值观,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间的近30年中,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建筑活动依然没能进人正轨,这个阶段,建筑形式变换频繁,但也未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建筑价值观,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与外界接触、交流日益加强,科学技术领域内的交流更是普及,西方的建筑思潮与建筑流派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的建筑市场也日渐开放,它将与世界各国的建筑市场一样,摆在中外建筑师们的面前.在这样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多样的建筑风格与多种设计手法是并存的.

3、“科学性”与“民族性”在近现代中国建筑活动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由于过早程式化,而使千百年来建筑自身的发展处在一种封闭状态之下,始终未能超越某种“法式”“法源”民居情况则有所不同,民居由于地域性、文化性的差异,反而造就了不少自由发挥的佳作.但是,在汉民族聚居地因受传统宗法制度的影响,其建筑形式大多趋向理性化.总之,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绝大多数都充满着理性和法式.这种建筑传统对维护宗族的道德和国家政治的权威起过重要作用,这也是儒家“家国同构”思想的建筑表现.与之同时,这种建筑传统与人们的日常行为模式互动影响,以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居住形态,这是与当时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随着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思想及建筑理论的传人,国人,尤其是接触和使用过西式建筑的新一代文明人不得不从心底里佩服它的合理性与舒适性.原因何在率先接触到西方建筑学原理的中国人会同时感觉到中国传统建筑的落后,和传统建筑学理论和技术的不完备.而西式建筑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性、新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规范.对于建筑的一般使用者,他们未必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传统建筑的种种缺点,但他们可以通过生活体验,很容易分辨出西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孰优孰劣.于是中国传统建筑对人们现代生活的负面影响在与西式建筑的对比中才得以显现,崇尚西式建筑之风蔚然兴起.这实际上是中国人对建筑的“科学性”要求的一个侧面反映.

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的两把钥匙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建筑师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总之,自近代以来,“科学性”与“民族性”一直就象两条魔带,紧紧地缠绕着中国绝大多数建筑师之手.就连外国在中国开业的建筑师们也曾对现代建筑的中国民族化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这样的试验品在今天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开放较早的大城市

都能见得到.

现代建筑主义者终于在以民族主义为旗号的复古主义面前举起理性的宝剑,把中国人对建筑科学性的认识引向了新的高度.30年代后,作为西式建筑的最新潮流的现代主义建筑已经成为科学性的最新代表,但在深度、广度上中国近代建筑都未进入现代主义阶段.

4.新形式下建筑价值观走向多元化的趋势

建筑的“民族性”在今天又成了中国建筑师们的创作、探索的一大主题.这一次的探索与20世纪20一30年代的“中国固有之形式”和50年代的“民族形式”的探索不同.今天是更深层次上的探索,尤其是建领在有相当基础的民族工业与有相当发展的科学技术的高屋之肠华中建筑月叮召公上.并且以此为契机,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多元化的势头.

需要反思的是,以往对中国近代建筑思潮的研究,受经典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都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折衷主义为一种落后倾向.这一观点虽不无道理,但用于分析中国近代建筑则会造成简单化的结果.因为早期中国留学生基本上接受的都是学院派的折衷主义教育,对折衷主义的简单否定便会使我们忽视他们的成就和思想.因此,研究中国近代建筑思想还需要跳出经典现代主义理论的框架,重新了解和评价19世纪建筑的成就.以学院派教育为例,其所强调的文化品味、理性、秩序和整体等原则对于当前中国的建筑创作和城市设计就不无积极意义.中国建筑的历史在不断地被创造,但也在不断地被抛弃.但愿近代建筑研究已经遭遇过的种种遗憾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