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点赞:18473 浏览:823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前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理念,进行以专业技能为基础的职业型课程体系探索,进一步深化国际商务课程体系专业改革和建设.

关 键 词: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专业技能职业素质

一、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坚持以怎么写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以怎么写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外贸企业增加了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一些高职在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以及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课程设置,从而导致毕业的学生难以满足外贸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切实提高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为生产、建设、管理、怎么写作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一直是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二、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课程体系定位不清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育主要培养职业型人才,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目前,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与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体系过于接近,只注重高等教育中一般共性的东西,却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虽然设置毕业实践环节,但缺少足够的实践基地和具体有效的实践内容、方法及评价指标,许多实践环节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体现不出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职业性特点.

2.课程体系的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落伍于社会需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国际商务体系的设置以学科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沿袭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在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沿用着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在教学上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一些课程的开设实用性不大,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思考方式,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如单证、报关报检、跟单等课程实践课时开设不足,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许多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工作要求,甚至看不懂常见的单证,实际操作能力差.可见,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当前社会的要求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

3.课程安排缺乏合理性

高职课程体系定位不清导致了课程安排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的教学顺序不合理和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安排不合理.国际商务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上存在课程安排顺序不合理,如国际贸易实务课排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的前面,还有在新生入校之初就开设国际商务谈判课的,这些课程安排上的不合理就会因为学生对有关知识的不了解,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安排上目前不合理的情况有理论总课时量远远大于实践总课时量、缺乏一定的应用性的实务课程与实训课程、理论性课程安排的课时量过多和实务性课程在实践课时比例分配上不足等.

三、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改革可以从如下方面展开:

1.设置专业课程要根据岗位职责与职业能力的要求

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应遵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学的原则.

首先要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其次要以岗位职责和任务群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然后建立目标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体系,再根据岗位职责、任务群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

针对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跟单员和会计所应完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并应符合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为目标的课程.为此,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如下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跟单、外贸单证、报检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运写作技巧、会计等.这些课程已赋予了新的内涵,并非传统概念或几门课程的组合.要调整思路,根据不同岗位确定需要达到的职业目标与职业能力,并根据职业岗位需求与工作流程来确定课程体系.对于不同课程,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在具体教学中也要有侧重点.

2.合理安排专业课程要根据岗位工作过程与课程内部联系

国际商务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以外贸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通过分析外贸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外贸岗位工作流程与课程之间的内部联系合理的安排教学顺序.


在对专业人才高要求高标准的社会,企业希望所招聘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实操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必须增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与考证培训课程,如产品贸易实务、报关员考证培训等,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建议实践课时占教学计划总学时40%以上.对于实务性课程,可以提高实践课时占课程总课时量的比例,以加强实务课程的实训力度,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应该购写和更新外贸教学软件使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增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务性更强的外贸制单实务、报关理论与实务、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核心课程.

3.课程体系改革需要企业的参与

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外贸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听取企业一线人员对国际商务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定期召开有企业、学校、相关专家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教学计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研讨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在人才培养上,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的培养意见,并参考所提意见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安排,增减教学内容.加强同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去熟悉现代化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并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充实实际操作经验,使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企业互聘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技术顾问,解决教学和实训的问题.聘请企业专家到校讲课,力争企业外聘老师的比例达到50%,专业教师也经常到贸易企业学习和交流,提高专业负责人的业务能力和相关素质.

4.要重视职业生涯教育,构建双证融通体系

在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中,纳入职业生涯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自觉性,让学生体会到每门课程对自己以后所从事工作的重要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外贸企业的岗位设置,使学生了解国际商务专业是做什么,如何做,需要哪些知识,业内有哪些职业资格考试,如何获得这些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引出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入学开始的学习就有方向、以后就业也有目标.这就要求专业要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要以企业真实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有效地融合全国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电子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合理构建以项目为导向、“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际商务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