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二十余年之财务师综述

点赞:5888 浏览:192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章回顾了我国资本市场产生以来关于财务分析师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这一研究领域国内缺乏期刊关注,文献总量较少,且在期刊的分布以及文献数量等方面都不能与其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相匹配.同时,现有文献关于财务分析师核心能力——基本面分析的研究极不充分,更多的是考察了研究报告的投资价值,而缺少对财务分析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的关注.在分析了现实中存在的研究限制后,这篇文章发现Sloan(1996)的经典研究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思路,值得国内相关研究借鉴.

关 键 词:财务分析师;研究报告;基本面分析;研究综述

一、引言

在我国资本市场产生后的20余年中,有关财务分析师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明确当前研究状况,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为此,本文通过检索代表着国内较高研究水平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共收集到相关文献共87篇,涉及到的相关期刊共36家,论文发表时间的跨度为1999年~2011年.

中国资本市场二十余年之财务师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财务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文献的时间和期刊分布情况

财务分析师行业的产生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历史短,财务分析师行业存在起步晚、起点低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国财务分析师行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财务分析师行业的自发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财务分析师的出现到90年代末一系列针对财务分析师行业发展的政策的公布与实施.第二个阶段是财务分析师行业的规范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6年大牛市启动前,这一阶段是《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证券法》、《中国证券财务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等政策法规密集出台期.第三个阶段是财务分析师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从2006年大牛市行情启动至今.故本文主要以2006年为分界点,对这87篇文献进行时间分布描述.从检索到文献的情况看,第一篇出现于1999年,处于财务分析师行业的规范阶段,这说明从这一阶段开始财务分析师逐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总体来看,文献的数量呈上升趋势,1999年~2005年文献合计33篇,2006至今文献合计54篇.此外,从研究方法上看,1999年~2005年的文献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规范研究为主,而2006年以后则几乎全是实证研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以wind和国泰安为代表的国内金融数据库是在2005年左右开始提供财务分析师有关的数据,使得相关研究数量较前一段时间大幅增长.

而从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来看,如表1所示,文献最多的三个期刊分别是《证券市场导报》的15篇,《金融研究》的10篇以及《会计研究》的6篇,这三个期刊占了总体文献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表1所列示的这10个期刊的文献数量合计为58篇,占比为2/3.这说明有关财务分析师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期刊.此外,在《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等经济管理类权威期刊有关财务分析师的研究也有涉及,分别为4篇和3篇.

三、文献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分布情况

从文献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分布情况看,如表3所示,财务分析师的专业素质与胜任能力,财务分析师行为及其影响,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财务分析师发布的研究报告的投资价值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占据了整个文献总数的近90%,其中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文献数量相当.具体来说:

1.专业素质与胜任能力.

财务分析师的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是其发挥功能的根本保障,有关这一主题的文献数量也是最多的.从研究方法上看,2006年之前的研究主要是以规范研究为主,如吴群慧(1999)分析了财务分析师如何把握财务数据的真实背景,刘姝威等(2004)探讨了财务分析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一段时间的实证研究主要是胡奕明、林文雄和王玮璐(2003),胡奕明和林文雄(2005)对财务分析师的信息来源、解读能力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基于大规模样本的实证研究则集中于2006年之后,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财务分析师发布的研究报告(主要是其中的盈余预测,估价和投资建议)的信息含量,如刘昶和修世宇(2008)研究了财务分析师投资建议的信息含量,肖萌和朱宏泉(2011)则是研究了财务分析师一致评级变化在市场和行业层面的信息含量.二是财务分析师的解读信息的能力,如储一昀,仓勇涛和王琳(2011)研究了财务分析师能否认知审计任期的信息内涵,庞晓波和呼建光(2011)则是研究了财务分析师报告是否能够预测与解读财务报告.

2.财务分析师行为及其影响.

这一主题的文献主要以大规模样本的实证研究为主,总体来看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研究了财务分析师的行为特征,如宋军和吴冲锋(2003)研究了股评家的羊群行为,潘越,戴亦一和刘思超(2011)则是探讨了我国承销商是否利用财务分析师报告进行托市.二是财务分析师跟踪上市公司所产生的影响,如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朱红军、何贤杰、陶林,2011),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刘晔和肖斌卿,2009),对研发活动的影响(徐欣、唐清泉,2010),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于忠泊、叶琼燕、田高良,2011).三是对财务分析师研究报告的市场反应,如盈余预测对股价的影响(白晓宇、钟震、宋常,2007),投资评级发布日对证券收益的影响(朱彤、叶静雅,2009;肖峻、王宇熹,2006).

3.盈余预测准确度及其影响因素.

盈余预测是财务分析师职能的核心问题,有关盈余预测准确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在财务分析师研究中占了很大比例.这一部分主要是研究了影响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的因素,并以公司层面因素为主,如公司的规模,公司亏损情况,信息披露质量,公司高管背景等(如:石桂峰、苏力勇、齐伟山,2007;李丹蒙,2007;白晓宇,2009等),还有一部分文献涉及到财务分析师层面的因素(如李悦、王超,2011),地理优势(如王玉涛、陈晓、侯宇,2010;李冬昕、李心丹、张兵,2011)等其他层面因素的研究.此外方军雄和洪剑峭(2007),岳衡和林小驰(2008)的研究表明相对于我国时间序列模型,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具有更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