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于危局的亚洲经济

点赞:10287 浏览:446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不难理解,亚洲各国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颇有些自鸣得意.其增长迅速放缓并不出人意料,因为这些出口导向的经济体面对的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贸易崩溃.除了日本,亚洲在整个艰难时期的表现极为出色.

然而,彼一时,此一时.四年后,亚洲再一次经受了严重的外部需求冲击,肆虐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似乎要把小规模衰退变成一场大危机:希腊可能退出欧元区,这将在整个欧元区引发动荡.对亚洲来说,兹事体大.

金融和贸易上的联系使得亚洲对欧洲的萎靡不振非常敏感.因此,对于亚洲来说,欧洲银行危机绝对不容小觑.

亚洲开发银行估计,欧洲银行提供了亚洲发展中国家9%的国内信用总量,是美资银行的3倍.欧洲银行在亚洲的两大金融中心——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尤其重要.与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事件相比,眼下的危机给亚洲带来的风险要大得多.

陷于危局的亚洲经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亚洲经济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贸易联系的传递效应同样值得担忧.从历史上看,美国是现代亚洲最大的外部需求源,但过去十年来情况有变.在中国强劲经济增长的诱惑下,亚洲出口增长不再以美国为中心,而开始以中国为中心.

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坏变化.201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流向美国和欧洲的出口量占总量的比重为24%,较1998年-1999年的34%有了显著下降.同时,亚洲地区内的出口依存度——即地区内贸易流——增长迅速,占总出口量比重从2008年的36%升至2010年的44%.

这些数字似乎表明,亚洲的独立性正在提高.但IMF的研究表明,60%-65%的地区内贸易流可以归为“中间产品”类别——由韩国和中国台湾生产组件,由中国进行拼装,最后的制成品出口到西方.

欧洲和美国仍占据着中国终端产品出口的最大比重,因此,紧密相连的亚洲以中国为中心的供给链并不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起伏脱钩.此外,在这些联系中还有一个令人担忧的重要扭曲:中国越来越依赖欧洲作为其外部需求的主要来源.2007年,欧盟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的最大出口市场.2010年,欧盟已占中国出口总量的20%,美国只有18%.

换句话说,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供给链是一场押注欧洲的豪赌,现在看来形势不妙.在中国,熟悉的桥段正再次上演:国内增长因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危机而减速.而中国一减速,其他日渐一体化的亚洲国家也得跟着减速.

好消息是,与2008年末到2009年初相比,目前经济减速的趋势得到了更好的控制.虽然目前中国的出口仍在显著减速,但与前一次相比要好得多.如果欧元发生无序崩溃,那么情况可能会变,但只要不发生这一事件,有理由相信此次的形势更乐观.


坏消息是,一再发生的外部需求冲击似乎并没有让亚洲吸取教训.说到底,只有内需才是最有效的抵抗外部脆弱性的手段.但亚洲地区没能建起这一防火墙.相反,201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创历史新低,只有45%,比2002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此情况下,想要对外部冲击免疫,只能是痴人说梦.

如今,与亚洲大部分事务一样,供应亚洲急需的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中国.“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目标非常正确,有助于在东方的活力和饱受危机冲击的西方的风险之间建立起终极缓冲.但欧洲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在三年半后再一次出现减速表明,毫无疑问,支持消费的“十二五”规划再平衡措施显得有些晚了.

在一个易受危机冲击的全球化世界中,不存在繁荣的绿洲.世界增长最快的亚洲也不例外.随着欧洲危机深化,金融和贸易的双生渠道意味着亚洲经济无法独善其身.再平衡是中国及亚洲供给链伙伴的唯一生存之道.惟其如此,紧扼亚洲咽喉之手才会松开.

作者为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