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舞弊寻租

点赞:24654 浏览:1172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寻租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人为性,而由于现行会计准则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这大大降低了上市公司操纵会计信息的寻租成本.会计信息寻租包含了

会计变更寻租、财务舞弊寻租和审计意见寻租三个内容,本文主要研究财务舞弊寻租的内容.

关 键 词:财务舞弊,寻租

一、财务舞弊寻租概述

我国目前股票市场的稀缺资源主要是政府依据上市公司的“报表业绩”进行配置,致使许多公司在无法通过“实质业绩”实现“报表业绩”从而丧失资源配置的资格时,往往

会利用会计选择权重组“报表业绩”以实现其在股票市场上的再融资,但会计准则的可选择空间有限,通过会计变更可能不足以使上市公司顺利完成寻租行为.面对资本市场上“

巨额租金”的诱惑和融资管制的约束,上市公司可能会转向使用财务舞弊的手段,即便这种做法会有一定的风险.近年来,资本市场上接二连三的出现一些骇人听闻的财务舞弊案

件,也是因为受到资本市场上高额租金诱惑的结果.先是90年代初期的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华“三大虚检测财务报告(验资)案件”,随后1997年到1998年又发生了新“三大

案件”——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步入21世纪,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财务报告舞弊事件浮出水面.2000年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的余震还未完全

消失,2001年又曝出麦科特舞弊案,银广夏风暴更是将财务报告舞弊推到了,使投资者的信心深受重伤.

这些财务舞弊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采用欺骗性的手段,故意谎报财务信息,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的一种违法行为,它包括:伪造、变造公司的会计凭证,虚构

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隐瞒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用不符合会计法规相关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虚检测信息披露等等.

综上所述,财务舞弊行为不论其目的和形式如何,最终都要反映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资产实物等会计信息载体之中,要在对外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上做文章.

从实质上看,财务舞弊行为仍然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寻租行为中的一种,但相对于会计变更寻租而言,财务舞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行为更为恶劣,是一种违法行为.为

此,笔者将财务舞弊寻租定义为在现有的会计制度和融资管制下,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故意谎报财务信息,进而引起财富的非生产性转移或资源的不恰当配置等后果的活动,且这种


不正当的手段往往带有欺骗性.

二、财务舞弊寻租的制度基础分析

财务舞弊寻租,是相关当事人在对利弊得失权衡后作出的选择,是人的趋利行为和特写作度背景下的产物.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寻租问题,不可脱离证券市场特殊的融

资制度背景.

国内有一部分学者已经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大都是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操纵来进行的,且具有如下特殊的

财务舞弊寻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财务舞弊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动机:(1)为获得上市资格条件;(2)为提高股票发行;(3)为获得再融资资格条件;(4)避免被特别处理或退市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国证券市场融

资制度安排本身不尽合理,这也是最首要原因.根据我国《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上市资格、再融资资格及为避免被特别处理或退市的公司其财务指标必须符合一

定的条件,这属于硬性规定.不符合实质性条件的公司,将失去在证券市场上融资的机会,这对公司来说无疑是一大笔损失.因此,公司为上市“圈钱”,不惜弄虚作检测,进而引

发大量的财务舞弊行为.(2)法律制度不健全,处罚力度不够,成本与违规收益不能匹配.上市公司作为一个理性的舞弊行为人,在实施舞弊行为时都会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联关

系,当收益大于成本时,舞弊行为才有进行下去的必要.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还不够完善,只有一小部分公司因为财务舞弊而被查处,即便被查处,财务舞弊主要责任

人员受到的处罚也较轻,跟寻租收入相比不成比例.在这种体制环境下,舞弊预期收入将会大大高于舞弊预期成本,这对上市公司高管来说,非常具有诱惑力.所以,他们往往倾

向于进行财务舞弊.

三、财务舞弊寻租的案例分析

在对财务舞弊寻租行为的制度基础做了分析后,我们对资本市场上财务舞弊寻租行为为何屡禁不止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为了更加具体的把握资本市场现行融资管制在上市公

司财务舞弊寻租案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上市公司不惜触犯法律进行财务舞弊寻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将提供一些典型的财务舞弊寻租案例,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为第

四章作铺垫.这些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均为迎合现行资本市场融资管制而进行的财务舞弊寻租.即,本文是从资本市场融资管制这个角度进行案例分析,而不是从某一个特定的

公司,这有别于以往文章的分析角度.

1.红光事件

四川上市公司“红光实业”是从原来的成都红光电子管厂全额改制而成,成都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持有红光实业7,960万股股票,占全部股票的34.62%,成为红光实业的第一

大股东.按照中国证监会事后调查所披露的数据,红光公司上市前已处于破产的边缘,公司1996年度亏损超过1亿元.当时,公司的黑白玻壳生产线池炉大修,停产八个月,已经属

淘汰设备,且其“业绩”主要来源的彩色玻壳生产线池炉,也无法正常运转.因此,通过股票上市,募集资金,上马彩色显像管生产线,是公司生存下去的最后选择.显然,如果

红光公司在上市申请过程中,如实报告其亏损、停产的事实,企业将不符合“上市前三年连续盈利、净资产不低于30%”等的门槛要求.可见,四川上市公司“红光实业”弄虚作

检测骗取上市资格的寻租行为肯定存在.

2.福建三农事件

福建三农1999年盈利3971.7万元,与上两年的业绩基本持平.福建三农在2000年3月刚实施配股,转眼到7月份该公司2000年公布的中报竟然亏损751.8万元.一家公司在前三年业绩稳定,而后一年突然间亏损,根据福建三农自己的解释:其生产出来的主导产品因为受到沙溪突然发生死鱼事件的影响,导致国内外销售很不理想.但从投资者角度来看

,福建三农1999年的业绩是否如此很难保证不存在一点水分,可推测福建三农以骗取配股资格为目的的虚构利润的寻租行为肯定存在.

3.*ST花雕事件

*ST花雕原为福建省福联股份有限公司,后相继改名为神龙发展、闽越花雕.当时总股本17342万股,流通盘4457万股,主营纺织原料、针纺织品及房地产业务.

2004年12月11日,闽越花雕发布追溯调整后的财务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3年追溯调整前的净利润分别为2493万元、266万元和-7721万元,追溯调整后为2251万元、-3418万

元和-8302万元.因“二连亏”公司被实行*ST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

截至2004年底,*ST花雕总资产5.73亿元、净资产1.52亿元.然而,公司主业萎靡不振,公司又被大股东神龙集团掏空,账面上存在两处资产潜亏,一是应收款项3.38亿元

,二是长期股权投资1.32亿元,两项累计4.7亿元,因而,5.73亿元的总资产中,估计最多只能收回两个亿资产,甚至连1个亿都收不回,财务窟窿越来越大.除了上述两处潜亏

,*ST花雕对外担保高达4.58亿元,且对此没有计提一分钱的预计负债,这又是一处巨大的财务窟窿.而就在这种背景下,*ST花雕2004年年报竟然还实现净利润475万元.可以推

测*ST花雕虚构利润避免退市的寻租行为肯定存在.尽管如此,经过证监会调查,*ST花雕依旧难逃退市之祸.

除此之外,在融资过程中,一些尚不具备融资资格的股份公司还可采用其他的欺骗性手段如在申报材料的时候刊登虚检测信息,或者故意陈述些能产生歧义的句子,或者对一些

重大问题故意隐瞒不予披露等办法来骗取上市融资资格,以达到圈钱的目的.这样的案例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4.案例引发的思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资本市场把融资作为最主要的功能,而忽略其投资功能.财务报告舞弊是上市公司在特定融资管制背景下利益驱动的产物.公司不论是为了获得上市资

格,还是为了获得配股资格,或者是为了避免因为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特别处理而进行的财务舞弊寻租行为,实质上都是为了达到从证券市场上获得融资的目的.而我国现

行的融资管制过度依赖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加剧了财务舞弊寻租行为.因此,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削弱基于会计信息的融资管制,通过市场机

制引导上市公司再融资及退市行为,缩小寻租空间,进而降低财务舞弊寻租的概率.(作者单位: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3]陈韶君.上市公司与独立审计联盟寻租博弈分析[J].特区经济,2006,(06).

[4]丁洁.浅析会计信息失真中的寻租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6,(03).

[5]王妍.中国国有企业制度性寻租行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