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金融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点赞:6519 浏览:211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理工类高校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分析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采取“商学院模式”,注重微观金融教学,实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验教学改革,从而凸显特色,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

理工类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金融工程教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e11150)、“浙江理工大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改革项目——金融计算创新性设计实验项目”、“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培育项目——风险投资与风险管理双语示范课程”项目支持.

【作者简介】徐少君(1979—)女,浙江宁波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从事金融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

郭晶(1974—)女,内蒙古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硕士,从事金融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

随着金融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优秀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这对我国传统的金融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理工类高校,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理工学科的深厚沉淀和学生具备相对良好的数理基础,因此在学生的培养上应突出这一“理工”特色,围绕着“数理化、微观化、信息化”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习惯采用的宽口径金融的概貌、把握宽口径金融学的大体内容”这一普遍要求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鼓励发挥理工类高校的优势,注重微观化与应用性,特色发展.

1.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分析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全面进行开放式教学改革

理工类高校对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首先就应该强调专业通才教育,强化专业理论基础和其他通识性知识的学习,从而使金融学本科学生能够在金融机构或非金融部门中胜任相关专门工作,也能够为有志于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宽厚的基础.由此,理工科类高校的金融学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首先应该重点关注对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系统训练,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式培养,课程体系上也要注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要求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当然,作为理工类高校,实践操作、定量分析是其鲜明的特色,因此,对于金融学本科学生的培养,理应注重学生对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的掌握,强化定量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为此,“灌输式”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形势需要.面向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金融教学要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上需要打破课程间的界限,进行以学科为基础的整体化的能力培养,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平台、教学基地、教学实验,实现培养目标.

2.定位于“商学院模式”,突出微观金融的教学

国外金融学专业的定位包括“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前者注重学生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力和对宏观问题的把握能力的培养,注重系统的理论训练和扎实理论功底的培养;而后者注重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未来的就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微观金融业务的熟练掌握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尽管各有优劣,但从国外一流大学来看,“商学院模式”在规模和影响上似乎更胜一筹,这一点也的确值得注意.

理工类高校金融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我国传统的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体系往往以宏观金融课程为主体,偏重于宏观金融分析、偏重于理论方面的经济学和金融方面的分析,更类似于“经济学院模式”.然而,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金融学的学科定位一定要立足于社会需求和时代特征.随着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管理市场以及指导微观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更符合“商学院模式”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符合理工类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即: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有效的沟通能力,做到文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为此,顺应金融理论发展的微观化趋势,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突出强调对学生微观金融领域的能力培养.一方面,通过课程体系的“微观化”设计,实现对金融新形势、新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教学方式与手段的革新,通过实验教学、开放式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课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实现对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微观化、学科交叉与实用性,实现课程设置的改革

A.注重微观化

这里的“微观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根据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增加资本市场理论方面的课程.从以银行为绝对核心的传统金融体系,转化为银行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现代金融体系,是任何一国金融体系都要经历的转变阶段.因此,对于理工类高校,尤其需要在金融课程设计上加大资本市场理论方面的课程.例如,在资本市场基础理论方面,应增加投资银行学、投资学、有效市场理论、行为金融学、金融经济学等课程;在资本市场应用理论方面,应增加金融工程学、家庭理财学、公司理财学、衍生金融工具等课程.

二是金融专业课程要微观化.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金融运行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金融学研究也呈现一种微观化的倾向.因此,理工类高校应首先顺应金融理论研究的微观化趋势,首先实融专业课程的微观化,如可增设网络金融、金融信息学、金融数据库、金融会计学等课程.通过专业课程微观化,真正从金融机构微观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来传授相关知识,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金融人才.

B.注重学科交叉

目前,国内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还存在着“注重银行理论、忽视资本市场理论,注重宏观金融理论、忽视微观金融理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对理工类高校而言,发挥自身的优势交叉学科尤需注重以下学科的交叉:


一是金融与数学的结合.随着微观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的兴起,金融业务更多地涉及微观主体的理财活动、资产选择活动等,这些微观金融活动通常是以一些数理模型为基础进行的.理解和运用这些数理模型需要较高深的数理知识,这也正好凸显出理工类高校的优势.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也要反映这一要求,一方面必须在已有的一般高等数学课程上增加如计量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随机过程、泛函分析等课程,增加数学类权重;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的金融数学化发展的成果,开设金融工程学、金融随机过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金融课程.

二是金融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金融业自身是一个充分运用高科技的产业,作为在计算机信息领域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理工类高校学生,尤其需要利用高技术手段为金融业开辟新的怎么写作方式和发展空间,更好地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具体而言,金融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一方面体现在金融专业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类信息技术上,尤其使用大量金融数理模型的软件;另一方面体现在直接将信息技术引进金融专业教学之中,如开设金融电子化、网络金融方面等课程,使学生能较好地在金融专业学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C.注重“实用性”

国外著名大学的经济、金融教学历来十分注重实用性,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其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设置上.如哈佛大学金融专业的课程几乎全部围绕着公司金融、资本市场和投资管理来设置,其培养目标十分明确;香港城市大学金融专业更是以向本港发达的资本市场和银行业输送人才为目标,在核心课程中就设置了公司财务、银行业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对于理工类高校而言,尽管一直强调实用性,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核心课程的确定要真正做到“少而精”,各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划分的线索要清晰,可借鉴国外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结合我国实际,将经济学、金融理论、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公司金融、资本市场、金融工程等设为核心课程.